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成長是人生必須不斷經歷的過程,也是令人感到雀躍和鼓舞的結果。曾經作為父母的弟兄姊妹,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嬰兒出生後呱呱墜地,經過我們悉心的照顧和栽培,小嬰兒轉眼之間便長大成青少年人與成年人,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上主創造生命的奇妙和偉大。
屬靈生命的成長更是一個使人感到奇妙和歡欣的歷程。從我們信主後成為「屬靈的嬰兒」開始,透過參與教會不同種類的聚會和培訓(如祈禱會、查經班、門徒訓練、以馬忤斯……等),再加上教牧同工們的牧養和教導,還有弟兄姊妹的提醒和作為生命的榜樣,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屬靈生命健康和快樂地成長,並且邁向成熟的地步。「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懊悔致死的行為、信靠上帝。」希伯來書6章1節
屬靈生命能否健康快樂成長和達到成熟的地步,最重要的是弟兄姊妹懷著甚麼樣的態度看待我們的成長。惟有我們抱著一顆熱切追求真理的心,願意努力研讀和用心查考聖經的說話,並且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盡力實踐上主的教導,這樣,我們的屬靈生命才能穩步地成長和健壯,使我們能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用人。「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篇42篇1節
最後,成長不是偶然發生的歷程,惟有經過我們的努力和付出,真正的成長才會發生。當我們剛剛慶祝完耶穌基督降生的時候,但願我們更能不斷學習耶穌基督生命的榜樣,從小在聖殿中渴慕、認真學習和持續不斷實踐上帝的話語,以致我們的屬靈生命能全面健康和快樂的成長,使我們能成為上主喜悅的兒女和僕人。「耶穌的智慧和身量(註:「身量」或譯「年紀」。),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章52節
近日閱讀台灣吳信如姊妹彙輯聖本篤修會古倫神父(Anselm Green)十二本著作而成的靈修書《遇見心靈365》,當中提及不少與聖誕有關的常見「事物」,相信能幫助習以為常地過聖誕的人,帶來一點信息,故筆著轉引部分與讀者分享:
「燭 光」——燭光不僅可照亮四周,也散發出溫暖。請把溫暖和永不枯竭的愛帶進你的房間。祝福你能成為許多人的光,引領人走向生命與愛的源頭。
「馬 槽」——我們也是上帝誕生的那個馬槽。我們裏面是骯髒污穢,充滿細菌、黑暗混亂的,但上帝卻選擇誕生在我們裏面,以祂的愛來轉化光照我們。
「牧羊人」——傳播救世主誕生消息的,不是學者或有權位的人,而是卑微,受人鄙視的牧羊人,聖經不單沒有邊緣化他們,更把他們視為能了解愛與生命的人。
「天 使」——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向人宣告上主的話,向人展現上帝的同在。他保護人遠離危險,守護着上帝所指派給他的人。記着上帝常為你的生命,預備不少給你祝福的天使。
「禮 物」——今日許多人真正渴求的禮物,不是衣服飲食或智能電話,而是真正的愛、被關心和受尊重。你可嘗試選上一份能對家人和朋友,表達出他們是被重視和祝福的禮物。
「太 陽」——聖誕節是早期教會用來取替羅馬慶祝太陽神的節日,因基督就是那帶來救贖的「公義太陽」。祝願你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太陽,到處散發歡樂和生命力。
「星 星」—— 東方博士在朝拜過程中,看到了一顆星,並接受它的引領,經過黑暗,終於找到聖嬰。讓我們深信當我們在黑暗中時,上主會為我們預備帶來光亮的星,引領我們到祂的面前。
要說的還有很多,如:「牛和驢」、「旅店」、「聖誕樹」、「曠野」……,願主賜福我們,給我們屬靈觸覺,讓我們知道,只要在繁忙的聖誕節停下來默想,原來一切習以為常的「平凡」,是充滿從祂而來的神聖信息。祝福你有一個不平凡的聖誕。
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要求信徒們要時常喜樂,現實中雖然大部分信徒的確在信主後都變得更加喜樂,然而距離時常喜樂相信仍有一段不少的距離。我們或多或少都必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工作壓力、身心患病、人際衝突、生離死別、無止境的等待、疲憊和失敗等都帶給我們很大的痛苦,難道在當中也要喜樂嗎?
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其間充滿了許多的得與失,所得的越多、所失的也就越多,因此,如果喜樂只是我們面對處境下的一個結果,我們必不會時常喜樂,換言之,信徒的喜樂不應建築在外在的條件上。
有些人就嘗試選擇用一個喜樂的心去面對人生,在順境時感謝上帝,在逆境時也要感謝,例如安慰自己說:「感謝主還不是最差」,或說:「相信主必有他奇妙的旨意」。但這個做法也有其限制,首先是不可以用來安慰別人,因為很容易給對方一種極涼薄的感覺,另外就是它只可以用來面對一些不太難過的逆境,如果所要面對的痛苦太大,這個方法就無能為力了。
其實保羅要求我們要時常喜樂是甚麼意思呢?從經文中看到一個簡單清楚的指引,就是不斷的倚靠和交託給主,這是我們在順境時的提醒,更是我們在逆境時的支柱。這樣的喜樂是建築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基礎之上,就是上帝長闊高深的大愛,正如我曾在最痛苦的日子中,經歷過親人不離不棄的愛護和幫助,讓我真的明白何謂「患難見真情」。換句話說,我們的喜樂既不受外在的得失影響,也不被自己內在思想的左右,而是因為上帝不論我們如何,都永遠默默地深愛著我們,並與我們同在。
想起聖經的功用,自然會想起提摩太後書3:16-17「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這金句進入了每個基督徒的心中。
然而,這節經文所提到的「聖經」是指我們今天手中的聖經嗎?
當然不是,乃是指舊約聖經或稱希伯來聖經。故此,這聖經的作用,主要是教導人在倫理、道德和行善方面有所表現。不過,在約翰福音5:39-40耶穌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其中有永生;而這經正是為我作見證的。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而又在20:30-31,約翰福音的作者說:「耶穌在他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錄在這書上。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着他的名得生命。」
由此可見,在約翰福音裏,聖經的作用是見證耶穌,並且人因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而得生命。故此,聖經是一本使人得生命的書,而非只是一本有關倫理道德的書。
那樣,甚麼是一本生命的書呢?
就是一本關於耶穌的生命以及我們如何可以獲得永生的書。而永生就是一個超越死亡的生命,一個活得有永恆價值的生命。
今天,我們往往以聖經作為所謂一本「信仰和行為的標準的書」,一本道德規範的手冊,一本以律法為主的書,一本告訴我們不可作什麼,或可以作什麼的書。
若然如此,約翰福音8:3-11耶穌對待一個犯姦淫時被捉的女人就不合乎倫理道德的規範了,但耶穌要指出的卻是那些捉拿她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以及這個女人都是罪人,而罪人在道德上並沒有權柄去定另一個罪人的罪,因為一個罪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活出一個認罪、悔罪和赦罪的生命,而我們因為與耶穌相遇,並跟隨耶穌的生命去活的人便是一個獲得永生的人。
際此將臨節期間,讓我們多讀這本使人得生命的書,並且在上帝面前和向我們得罪的人認罪,悔罪並獲得愛中的赦罪。
「應許」是未實現的承諾,要完成的盼望;也許,更是一份恩典。可是,在人生的歷程中,在生活的經驗裏,有許多應許卻是落空,或不可能兌現,使我們活在無奈,甚至失落之中。但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應許卻是從不落空,因為他是信實的(帖前5:24)。只可惜許多人不知道或不懂得抓住他的應許,向他支取恩典。
「應許」這詞,在聖經中提及超過一百多次,但其實我們清楚知道,除此之外,聖經中有無數地方所記載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上帝的應許」。
使徒保羅說:「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我們藉着他說『阿們』,使上帝因我們得榮耀。」(林後1:20)在此,雖然無法逐一列明上帝曾應許過的,但對於我們最重要的提醒是:
一、上帝救贖的應許。人類的始祖犯罪之後,上帝就賜下救贖的應許。又啓示先知以賽亞發出「兆頭」(賽7:14);然後,這個應許於主耶穌降生時應驗了(太1:21-23)。保羅提醒我們:「你若口裏宣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人中復活,就必得救。」(羅10:9)
二、上帝同在的應許。上帝應許當我們相信主耶穌,接待他內住在心靈裏,他就與我們同在,永不撇下我們(太1:23)。但也提醒我們,不可犯罪,既要聽道,也要行道(林後13:11);並遵行傳福音的大使命(太28:20)。
三、上帝供應的應許。聖經說世上有苦難,信徒也不例外。但提醒我們上帝已供給我們無條件的應許(羅8:32);另一方面,要抓住他有條件的應許:「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藉著禱告,向上帝支取恩典。
但願我們以信心領受「上帝的應許」,叫上帝在基督裏因我們得著榮耀。
相信不少弟兄姊妹在初信時曾學習「初信成長八課」,你還記得當中的內容嗎?其中第三課的主題為「生命動力 基督居首」,內容以風車作比喻,向直的兩塊葉以讀經及禱告代表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向橫兩塊表達與人建立關係,就是我們與信徒聚會和向未信者作見證。四葉交匯的中心以軸子貫連,軸子代表基督,就是表達我們新生命的成長是讓基督顯為大,由基督居首。
今主日為基督君王主日,這是聖靈降臨期的最後一個主日,也是代表著基督道成肉身的將臨期開始前一個主日。基督君王主日是強調耶穌基督再來審判萬民的君王,超越一切的王權。今主日其中一段經文啟示錄一章4至8節,內容以宣告式的禱告描述基督救恩的工作,表達出基督的救恩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真正的盼望,同時也宣告主再來的必然性。
使徒約翰描述再來的基督職分為「那忠信的見證者、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世上君王的元首」,以基督三個職分讓救恩計劃一目了然,他以信實經歷十字架的苦難為我們的榜樣,他戰勝死亡為復活的盼望,更是地位尊貴的大君王。就是在將臨期的前夕,讓我們再次注目在耶穌基督身上,回想經文提到基督是「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從罪中得釋放,又使我們成為國度,作他父上帝的祭司。」
「基督為首」就是提醒基督為我們生命中的元首,再次回到他的救恩中,無論生命走到任何境況,是順或逆,也是以主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中心。什麼才是中心?就是在你工作或學習的時候,在你的家庭朋友關係中,在你的教會生活中,在你的每時每刻,看到基督的十架帶領著你。
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太多資訊,無論人與人的溝通,甚至與上帝的溝通也可能只是一按「讚好」已完成。但是這真的是建立關係嗎?就如我們在個人的信仰生命中,主的話語有多少進入到我們生命的中心,在教會生活中,我們所仰望是一個又一個的聚會,每一個禮拜的生活習慣,個人感受被愛的需要,還是與基督面對面的相遇?願我們能有著初信時所學習的,能再重整個人信仰核心的狀況,讓我們生命的動力以基督為軸心,推動我們走人生的路。阿們。
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迷失的故事:①失羊的故事(15:1-7),②失錢的故事(15:8-10),③浪子回家的故事(15:11-32),每一個故事都是著墨於失落的感覺,重尋的興奮,然後以快樂的場面收場。在這三個故事中,耶穌好像說:「你想知道上帝的感受嗎?我的感覺就好像找到了遺失已久的最寶貴的東西!」盧雲亦曾說:「上帝歡喜,不是世上問題都迎刃而解,也不是因為有成千上萬的人信了主,頌讚他的美善。不!上帝歡喜,是因為子女中有一個迷失了,如今找到了。」其實,這就是福音,這些故事都是反映上帝無比的大愛,和對失落的人來說,就是奇妙的恩典。
C.S.Lewis魯益師在一羣學生激烈辯論有關宗教的比較時,他只輕鬆地說了這句話:「那很簡單,當然是恩典這個觀念。」他強調基督教的特色是「恩典」這兩個字。英文恩典Grace這個字是一個奇妙的字,也是一個不會陳腐的神學字眼。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讓我們一起重視這個奇妙的字。感恩,就是我們原是不配,也不應得到的,但上帝卻白白賜給我們,我們從「蒙恩」而「感恩」。有人說,我們今天是生活在一個無恩的世代,國與國,人與人,家與家,甚至教會與教會之間都有各種不和諧的表現,彼此排斥,互相爭拗,更有不少不忠、不潔、不愛的家庭,加上生活中常常遭遇不如意的大小事件,人會說:「叫我們如何『感恩』呢?」其實恩典是處處可尋的,不過,我們好像帶上眼鏡看東西,但有時卻忘記了眼鏡的存在,上帝要恢復我們的視覺,注意到四週的恩典。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一切的恩惠!他赦免你一切的罪孽,醫治你一切的疾病。」(詩103:2-3)這一切的確是生活的一切,當我們愈思想「感恩」,就愈多得知「感恩」的內涵:感恩是不受環境影響的,為歡笑,為眼淚,為健康,為疾病等等;感恩是體諒的,為晴天為雨天,為順境為逆境;感恩是寬容的,為自己為別人,為喜歡的為不喜歡的;感恩是豐富的,它帶來喜樂,諒解,同情,安慰和滿足,有感謝就沒有嫉妒,紛爭,自私和驕傲,只是有感謝,就沒有忘恩,而且生生不息,恩上加恩,最大的感謝是救主耶穌捨身救贖的大愛……。所以,今天感恩節讓我們學習數算主恩,接受主恩,享受主恩,讚美主恩,分享主恩,實踐主恩和活出主恩。所以我們除了感恩以外,更要謝恩,頌恩,施恩,報恩和傳恩。
歷世歷代,無數的人都追尋永恆、渴望尋著永恆;我們渴望能超越有限、突破有限;我們渴望美好的事情能永遠不變、天長地久。可是,現實卻告訴我們:變幻才是永恆!那不禁令我們問:永恆何在?世上可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在跑馬地天主教墳場門口有一對聯,寫著:「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那對聯看似有點悲涼和無奈,卻點出生命之有限和脆弱。傳道書3章1-9節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這樣,做事的人在他所勞碌的事上得到甚麼益處呢?」
那又不禁令人再問:在世永恆何在?那麼世人去追尋永恆,結果只會徒添愁煩!幸好傳道書沒有停在3章9節,隨後的幾節,傳道者這樣說:「我觀看上帝給世人的擔子,使他們在其中勞苦: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我知道上帝所做的都必存到永遠;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這樣做,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存敬畏的心」——是要世人知道自己是受造的,是有限的;「追尋永恆」——那永恆、那追尋的對象,必然是超越有限,創造你我生命,屬於永恆的那一位!因此,雖然萬事萬物在不斷變幻中,但上帝應許我們:祂會將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我們心裏;但我們必須要緊記:對上帝存「敬畏的心」!這樣,我們就尋得永恆,因為上帝就是永恆!
路得記是一本記述愛情的書,雖然全書沒有提到一個「愛」字,但是「愛的氣息」卻充滿在本書的每一個角落。單從拿娥米和路得身上我們看到動人的婆媳之愛。
拿娥米的一生遭遇到多次嚴重的打擊。首先是她在伯利恆城遭到大饑荒,她們只好全家遷居摩押地以求溫飽,一心定居下來,為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媳婦。沒想到這一遷卻帶來了更大災難,家中所有男丁全亡。這時拿娥米實在是空無所有!沒有丈夫、沒有兒子、沒有親人,又置身於異邦,她簡直是全無倚靠。但我們看見,縱使拿娥米在自己極度缺乏當中,還不忘記處處為別人著想。她希望兩個媳婦日後幸福,尋得新夫家,所以力勸她們回娘家,這一點實在非常可貴的,難怪兩個媳婦都捨不得離開她。
從路得記1:6-22「回」這個字,提了十一次之多,其中五次用來指回猶大地,六次用在拿娥米勸媳婦回娘家。由此可見,拿娥米這時的心情真是恨不得立刻回到猶大地,回到上帝所賜福之地。真的,在人的一生當中,任何時刻只要回到上帝面前,那就是一個轉機。拿娥米回到伯利恆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有豐富的糧食和恩典在等著她!她的淒涼、困苦終於到了結束的時刻。但與此同時,她不忘為媳婦謀求幸福,六次勸媳婦回娘家,顯示拿娥米對媳婦的愛,實在令人感動。
拿娥米愛的舉動令媳婦路得決定要追隨家姑回到猶大地。對路得而言,此行要冒的險可真大!可能她會被人輕視、排斥,可能她一輩子再也嫁不出去……。但這位年青的摩押寡婦,如何心無旁騖、死心塌地的追隨家姑,為要好好服侍她。我們很難想像世上還可以有路得這種人,為盡媳婦的責任而把一生幸福也豁出去。相信她一定被家姑和她所敬拜的上帝所深深吸引,她從拿娥米身上見到上帝奇妙的愛。因此,她來投靠上帝,相信上帝必定眷顧和引領。最後守得雲開,路得終於找到一個好歸宿。
我們看見路得記要說的,不單是善有善報的信息,更是展示出生命的一幅圖畫,就是當一個人因著愛而盡諸般的責任,他其實是積極回應生命的訴求,也就是不斷發揮一己生命的可能性,正如路得和拿娥米的生命我們可以看見。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要有犧牲、要付出,要放棄自己的好處,好成為別人的好處。不再注目自己的需要,乃顧及別人的需要。今日我們已領受主的恩典,祂的大愛,我們有何回應?
在教會事奉十多年,偶然仍會聽到帶敬拜的領袖們發出如此呼求:「這主日唱甚麼歌呢?有甚麼新歌可以唱呢?」
無論是崇拜選詩,甚或是各年齡層的牧養群體所選用的詩、團契小組頌唱,都是一種信仰灌溉、神學教育,需要仔細篩選。
保羅曾分別在以弗所書5:19和歌羅西書3:16重複地勸勉信徒:當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以下筆者將簡述這些初期教會之信徒所選用的詩歌體裁,盼望藉此豐富我們對聖詩之認識:
1. 「詩篇」(psalms):一般而言指舊約的詩篇經卷,乃猶太人崇拜時所採用的詩歌集(相對我們今日教會崇拜中聖詩本之功能)。因此,詩篇除了給我們分析和討論之餘,其實它有更主要的任務,就是上帝藉詩篇教導祂子民如何向祂表達崇敬的言詞。但我們今天又懂得唱幾多首詩篇呢?!
2. 「讚美詩」(hymns):流傳於早期教會的新詩歌,內容以讚美上帝(特別是耶穌基督)為焦點,以某種詩體格律所編,篇幅可長可短,因而能盛載較豐富的神學。有些學者相信某些經文正是引用了「讚美詩」,如路1:46-55的尊主頌、路1:68-79的撒迦利亞頌、路2:29-32的西緬頌、腓2:5-11的基督之歌及西1:15-20等即是此類。較接近於我們今日教會的聖詩(如《普天頌讚》、《生命聖詩》、《世紀頌讚》等)。「讚美詩」除了採用嚴謹的文學整合豐富神學之餘,它更提醒我們當與歷代信徒對三一上帝之信仰作聯繫,並從中更新我們與上帝立約的關係,這是教會不可或缺的屬靈遺產。可惜今天有不少信徒(特別年青一代)對教會傳統聖詩所知甚少,甚至視為可被忽略,身為教牧實應多加留意並撥亂反正。
3. 「靈歌」(spiritual songs):可能指情緒較激烈、內容多涉及個人感受,並以即興方式唱出之曲種。黑人靈歌以及近年興起的敬拜讚美短歌皆可歸入此類。「靈歌」帶給信徒對信仰有更親身的感受,這是藉得欣喜!但要留意平衡信仰群體的客觀性、歷史性和深度。
保羅重複地勸勉信徒應以「詩篇」、「讚美詩」、「靈歌」藉以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筆者亦深信,選用較為平衡的曲種(比起選用單一曲種),更能符合聖經、神學、牧養的考慮。期盼今日教會亦能邁向這更整全的聖樂牧養:以上帝啟示的「詩篇」來豐富我們與上帝溝通的美詞;在歷代的「讚美詩」根基上創作更多優良的新歌,幫助信徒發現上帝更多可歌可頌的屬性和作為;以「靈歌」來挑旺我們對上帝的渴求和愛慕。阿們。
偶爾從電台聽得這樣的歌詞:「如若我患了傷風,怕就怕你惹了我的咳嗽……我只想身體健康……」。歌曲中不斷重複的一句「我只想身體健康」,想是多數人的心聲,尤其那些因病留在醫院的人。每次與病人傾談完畢,我喜歡送上「祝你健康」的單張給對方。單張內容言簡意賅,提出健康除了涉及肉體,還有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註1)。
疾病使人的身體受盡折騰,情緒上常有恐懼、焦慮、憤怒等的表現。可能因長期留院而與家人分開,人際關係由此疏離。痛症讓人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嚴重損害自尊。當然人的靈性也受到考驗,對於自我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也存疑。一位被稱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的約伯,除了妻子及自己的性命外,一夜之間失去所有兒女和財產,並且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痛楚難耐的他唯有拿瓦片來刮身體。
生死學大師伊利莎白‧庫伯勒‧羅斯女士,作為臨終關懷工作的專家,她了解人們在遭受親人離世、損失財物等傷痛時的反應。她將反應分為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等五個階段。一九九四年十月,她心愛的屋子被人放火燒掉,整棟房屋登時夷為平地,所有文件及家當化為灰燼。當她經歷過傷痛的五個階段後,驚訝地發覺自己很快就接受噩耗。她對兒子肯尼斯說:「除了接受,我還能怎麼樣呢?」(註2)
除了接受已發生的一切外,約伯摒除恐懼和抱怨,勇敢地說:「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我的記號【和合本作『在這裏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最後,上帝回答訴求,在旋風中臨到約伯(伯38:1; 40:1, 6)。上帝沒有解釋約伯為何受苦,也沒有為他伸冤,只是提及很多創造的事。創造主上帝向約伯肯定他對創造物的關懷與憐愛(伯38:39-39:30)。對於受苦的人,安慰勝於理性的解釋,上帝的臨在和關愛,比任何抽象的教義顯得重要。「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撤回(或譯我厭惡),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約伯遇見上帝後,無論他的自恃、自義、偏執,甚至灰心沮喪都消退了。約伯恢復與上帝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他為朋友祈禱(伯42:10)。
希伯來書提醒信徒(來5:1-10),人在邪惡的力量中,無法脫離它的束縛,罪將人與上帝分隔,惟有耶穌的代贖,甘願順從受苦,為人征服死亡的權勢,使人與上帝重建復和的關係。願我們都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得蒙憐憫和恩惠,阿們。
註1:「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健康為一種完全的狀態,包括肉體、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
註2: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6月,頁4。
「捨棄」常給人負面的感覺,意味著將要損失些甚麼。曾在電影看過這場面,當船在大海中遇上風暴,船長為要保持船隻的安全,不惜命令船員把船上的物品拋進海裡。為著保護人的生命安全,捨棄財物是當時唯一的選擇。正如耶穌曾提醒世人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正好說明捨棄次要的,為要得著或保存更重要的道理。如此捨棄並不是負面的事,而是正面和積極的選擇。
曾聽過一些不肯決志信主或洗禮的朋友說,成為基督徒有許多規範,許多事都不能做。他們要捨棄其實是那攔阻人得著上帝恩典的事情,如惡毒、貪婪、拜偶像、偷盜、壞習慣等。打個比喻,一個人拿著一個水杯,杯中已盛載了半杯涼茶,就算倒入半杯水,涼茶仍是苦的。除非把那半杯涼茶捨棄,才能盛滿一杯清水。人若不願離棄從前的罪惡,就無法得著上帝的大愛。
耶穌的好友馬利亞被耶穌稱讚她選了上好的福分。我們每天都是營營役役為自己的生活打拼,但對於我們是否最好呢?馬利亞所選上是把握親近主的時刻,放下生活的營役,聆聽耶穌的教導,你有否揀選這寶貴的福分?你會願意捨棄甚麼,為要得著親近上帝的機會(崇拜、禱告、靈修、默想及退修等)嗎?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因著要成全上帝的救贖計劃,捨棄了個人的尊嚴,冒著被人誤會的危險,被丈夫拒絕的可能,不惜勇敢去承擔上帝的託付。的確事奉上帝在我們生活的優先次序上必然要作出選擇,捨棄生活的享受、休息的時間、與家人相聚的時刻、甚至是個人的名與利,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價值的所在。使徒保羅曾說:「我們這短暫而輕微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保羅不惜忍受因事奉上帝而引致的困苦,為要得著永遠的榮耀。這是他看見上帝的肯定比起世上的苦楚更為有價值而作出選擇。
如此看來,於基督徒來說捨棄只是正面和積極的選擇。
今主日是普世聖餐主日。這是一個自一九四零年開始由普世教會協會所主倡,推行至今已達七十三屆的聖餐主日:在這天,由日出之處到日落之地,將按著時序,邀請所有凡屬基督的教會,不分宗派、國籍和種族,皆在舉行聖餐禮時,特別為世界的和平而禱告。雖推行至今已達七十三屆,世界仍充滿因自然資源的爭奪、經濟利益的分配、國土領域的擴張、宗教文化的差異……仍處於極度緊張的對峙關係中。亦正因為了解到現實中的國際、地區的形勢仍是欠缺和平,更加要藉此機會提醒基督的信徒們,要努力持守信念,身體力行,為世界的和平,鄰舍的和諧共處不住的禱告。另一方面,聖餐神學的實踐正是在基督裡把天人隔閡的牆垣破開、在基督裡始能重建共融和諧人際的關係,而藉著同領聖餐來紀念這個未圓的使命正是最合適的標誌了!
(一)這是一個未圓的夢:耶穌基督已把自己作為永恆的祭禮,藉著祂捨己無私的獻上,重新彌補和貫通我們因罪惡而被扭曲的人性和天人物我的關係。因此,在耶穌基督以外,包括以政治、軍事或其他方法去尋求或建立真正的「和平」是椽木求魚。所以,我們更要切實傳揚這「和平」的福音。
(二)這是天國臨在的本意:在現實中雖仍時見各式各樣的紛爭,但和平共處卻是上帝創造人類世界的本意,亦是「上帝的日子」之願景。就如猶太的拉比正為婚盟律法在世上有效性進行喋喋不休的辯論時,耶穌卻從回歸創造的原意來表明婚姻的神聖和不可割裂性,教導我們要明白上帝創造的原意,藉聖靈的光照來尋覓今天「和平」的實踐方向,以促成上帝的國度降臨。
(三)這是清心的信仰:主耶穌指出只有回歸純真如小孩的清心、真誠、和信靠之心,天國才會在我們當中成就。我們繼續如小孩般堅信這似乎不可能的異象信念,終有一天會為基督的救贖計劃的成全而發出至誠的呼求:「主啊!我願你來。」
祈願我們在領受聖餐時,為世界和平獻上真誠和充滿信心的禱告。
祈願我們都能成為和平之子,在我們置身之處,持信守望,以愛同行,帶來在耶穌基督裡的平安與和諧。
藉今日學校教育主日所選讀的經文馬可福音9:33-37來思考生命教育。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34節)那些門徒認為當他自己獲得「權」的時候,就會在眾人中成為大,成為首,眾人就會聽從他,也會跟從他了。這些念頭都是以自我來出發的。這段經文分別出現於馬太、馬可和路加三卷福音書裏,唯有馬可福音記載耶穌的教導:「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35節)耶穌正要糾正那些想要作領袖的想法,領袖並不是要爭取別人的注意,也不是要接受別人的服事;相反的,領袖需要隱藏自己,站在群眾的後面成為他們的支援和補充,讓他們成為別人的焦點,也需要謙卑地甘心地成為群眾的僕人,扮演着服侍的角色,使群眾獲得最大的益處。
「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37節上)接着,主耶穌更領了一個小孩子來,盼望能扭轉門徒那「為己」的心態。那個小孩子自己可以站立,又可以讓主耶穌抱起來,可見小孩子的年紀不會太大的,約在幼稚園階段。耶穌提出一個要求,要門徒接納那個小孩子。耶穌將自己降低為小孩子,接納那個小孩子就等同於接納耶穌自己,使門徒不要小看這小孩子,在耶穌眼中小孩子就像自己般尊貴。門徒要接納小孩子就是要照料他、保護他、接受他,並且用他所能領悟的能力與他溝通。換句話說,門徒要接納那個小孩子,就首先要有「捨己」的心態,不再從自己出發,要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
「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37節下)耶穌要讓門徒的目光不要單單放在自己,亦不可祇注目於耶穌,更加要放眼於永恆──生命的創造者。當人真正認識那生命的創造者,就更認識生命的意義,亦更認識自己了。
從這段經文,讓我看見生命教育的三個層面:從「為自己」的層面作為起點,進而延伸至「為他人」的層面,最終邁向「為永恆」的層面。
今天,我們活在一個多元聲音的社會,從四面八方來的聲音表達不同的訴求。當中,我們或會以個人或團體名義,作出支持或反對,藉此參與其中。近年,本地訴求的議題,包括教育政策、維權行動、申訴利益等。這股聲音透過公民運動由下而上,不斷挑戰制度及權威。於是,不斷的發聲呼喊成為各方爭取話語權,改變現況的工具。
聲音,原來帶有改變他人的力量!
創世記載道,上帝創造世界萬物均以「上帝說」來完成。「上帝說」本身就是能力與命令,這股聲音來自那位自有永有的上帝。除此以外,在舊約聖經中,另一種帶有能力與命令的聲音,就是上帝或人以宣告的形式說話,而他們本身帶有權能,包括:宣告上帝的名(出33:19)、宣告節期(利23:2)、宣告禧年得自由(利25:10)、宣告聖會(民28:26)、宣告債項豁免(申15:2)、宣告軍中命令(申20:5)、宣告和平(申20:10)、宣告禁食(王上21:9)、宣告降禍(代下18:22)、宣告安慰的話(賽40:2)、宣告過犯(賽58:1)、宣告耶和華恩年(賽61:2)、宣告為敵報仇(耶50:28)。
在新約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宣告,就是耶穌是基督的身分。在馬可福音,於凱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門徒被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這個問題帶進福音書的高潮,因為基督──「新」的彌賽亞身分終要揭露。彼得回答他:「你是基督。」(可8:29)。顯然,彼得見證過耶穌的超自然力量、趕鬼、醫治、教導,期望他也是在政治上的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政權的救世主。然而,耶穌要展示的,卻是彼得不能接受的圖畫。「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可8:31)耶穌的宣告,原來有更深層的意義,他不以勝利君王的宣告到來,而是以受苦的僕人樣式奉獻及犧牲自己。
聲音,原來是一份委身與奉獻的志向!
耶穌的榜樣值得我們深思,宣告不應是口號式的身分的宣示,更是對上主自我委身、奉獻犧牲的期許。以宣告作為生命的祭擺上,你願意委身回應嗎?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可穿同一牌子的衣服、進同一餐館、住同一大廈、開同一牌子的車。那麼,他們最大的分別在哪裡呢?是在價值觀上吧!價值觀的不同往往會反映在一個人的生活實踐上!
曾經被問過的問題:「一個參加崇拜、有祈禱、常讀經、每天靈修、有教會事奉,但不作金錢奉獻的『基督徒』還可算是『基督徒』嗎?」你會如何回答呢?雅各書第二章十四節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這裏提醒我們不要只作「口講講」的基督徒,要有好見證,因為只有透過實踐才真正反映出基督徒持有的價值觀。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一節已將基督徒應有的價值觀表達最清楚不過了,經文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
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時候因著自私及不願付代價的緣故,妨礙了我們的信仰實踐:委身和捨己,沒真正地將身、心、靈献上,全然交給主?
箴言二十二章一節說:「美名勝過大財,宏恩強如金銀。」世界叫人在地積聚財富以提升自己生活質素,這本不是錯的。然而,基督教信仰叫我們積財於天,意即累積的財富並不只是供個人在地上之用,而是要帶著一個感恩的心盡力與有需要的人分享,努力奉獻金錢、更獻上時間、恩賜才幹和心志,投資於屬天的國度裡!
九月是第三季最後一個月,這一季分題為「塑造生命、奉獻己身」:從生命被塑造至奉獻生命——這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真誠打開自己心裏的門,讓塑造生命的主在我們裡面工作。
「真誠」意味著一份由衷的心情、不作假設的推斷、無限的渴望和期待、鍥而不捨的精神。像雅歌中描寫男女兩情相悅,彼此的期盼和等待,也有學者指雅歌是描述上帝對以色列的愛情,是那麼的長和深,並且甚願這愛是發自內心自然的表達和行動。良人向所喜悅的女子發出邀請,就如上帝不斷向我們發出邀請一樣,祂期待我們與祂一起,期待這關係延展至永遠。
我們以甚麼態度迎見主耶穌?有些法利賽人見到耶穌和祂的門徒時,並沒有感到興奮或欣悅,反而拘泥於祂的門徒沒有按古人的傳統洗手吃飯。耶穌卻指責那些拘守規條的法利賽人,只看表面而忽略更重要的事:就是要剔除心裏一切惡念。想想我們說出來的話,往往就是我們心裏隱藏的意念,更影響至深。這些話可能是一種要求、是一種指責、是一種只看見別人不是的眼光、是心底裏的埋怨和苦澀……。我們以怎樣的意念和心情回應耶穌的說話?
「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自己的舌頭,反欺騙自己的心」(雅1:26)。
我們正過著怎樣的虔誠生活?定時返崇拜?參與事奉?擔任招待?這種種行動的背後,如果不是出自真誠事奉的心,卻是個人的喜好、榮譽與欲望的表彰,那便好像手拿著一個盛載污垢的名貴瓷器而已。真實的虔誠,是在平日生活中履行耶穌的話,看顧面對困難的弱勢社群以及能過不被世俗同化的生活。這正是主喜悅我們所作的真誠獻上。
每當提及「差傳」或本會較常用的「海外宣教」,我們往往會想起偉大的宣教士離鄉別井到遠方傳福音的見證。於是,大部分受感動的人會看看教會的海外宣教事工,有沒有一個角落可以讓自己盡一點綿力,或是代禱、或是金錢奉獻、或是幾天的短宣旅程等,來支援遠方的宣教士。這樣,「海外宣教」是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擠出來的一個日程,其餘的時間我們便只能當觀眾。
今年六月,我有機會和教會七十多位代表一同出席在台灣舉行的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第六屆宣教大會。大會主題「敬虔與宣教」(Inward Experience and Outward Practice)提醒我們,海外宣教不單是栽培、差派及支持宣教士的事工,而是關乎我們信仰內裏的生命力(Inward Experience),以及我們信仰的實踐(Outward Practice)。會議中播放衛斯理約翰生平的電影,讓參加者重溫他在艾德門街聽到馬丁‧路德羅馬書序言,心裏覺得異常溫暖的經驗。這是衛斯理約翰信仰的轉捩點,因着這個內在的經歷,他信仰的實踐與事奉從此變得不一樣。他突破教會一貫的制度和文化,走到街上、進入社區作傳道的工作。倘若我們的信仰有生命力,那必然會促使我們去實踐,甚至突破自我、環境、制度的限制。宣教士只是特地突破地域的界限到遠方甚或不同的種族去實踐信仰。其實,我們每一位基督徒也可以突破限制,或是能力不足的自我認識、或是既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或是社會上既定俗成的規則,被上主更新和使用,去關心我們覺得不可能接觸到或難以相處的人,甚至參與在社會文化的更新當中。
宣教的重點不在乎遠近,而在乎那份足以推動我們突破界限的信仰生命力。於是,我們不是宣教事工的觀眾,也不是透過栽培、代禱、金錢奉獻支持宣教士的後方支援。藉着我們每一個人信仰的生命力,我們也能夠突破界限,參與在宣揚上主聖工的行列。
整本聖經都記載上帝智慧的說話,目的是教導和提醒我們,無論生活在任何的處境,也能藉著他的說話面對每天的生活,見證上帝的大能。箴言記載的智慧說話,其中論到真智慧者,是讓上帝的說話進入我們的生活裡,並且掌管我們的心思意念,以免我們跌倒。箴3:3-4「不可使慈愛和誠信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和世人眼前蒙恩惠,有美好的見識。」
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是一位智慧超卓的國王,他的智慧除了表現在治理國家外,也反映在箴言的著作上。然而,聖經記載所羅門因為寵愛許多外邦女子,更隨從她們拜偶像及在耶路撒冷附近建造邱壇(王上11:1-8)。到底所羅門王所得到的是一種怎樣的智慧?今天經文記載一段大衛在臨終前給兒子所羅門的遺訓(王上2:1-12),大衛給他兒子特別交代幾件重要的事情,反映他是一位「怨恨」和「報恩」的父親,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智慧。
大衛除了勉勵所羅門要遵行摩西法律之外,更提到示每的事件(王上2:8-9),反映大衛依然記在心裡,他沒有真正忘記和饒恕曾被示每大罵和拿石頭丟打的事情(撒下16:5-14)。後來當大衛推翻和平反叛亂後,他返回耶路撒冷城時,示每親自帶一千名便雅憫支派的人,及掃羅家族的人去迎接大衛,並且公開表示道歉,當時得到大衛在眾人面前的寬恕,保證「你必不死」(撒下19:19-23)。
然而,經文提到大衛吩咐所羅門「不讓他白髮安然下陰間」(王上2:9下),這句說話等於是「不可讓他善終」,是出自大衛的口,反映他內心實在仍記憶很多憎恨和苦澀的經歷。然而,他交代所羅門要善待基列人巴西萊的兒子金罕,原因是巴西萊有恩於大衛(撒下19:31-39)。
透過大衛向兒子交代以上各事的態度,反映人報復的本性。在面對得罪你的親人、弟兄姊妹或社會的不公義事情上,我們在兩難的掙扎中,我們是否仍然可以選擇用上帝在十字架為世人捨己的愛,彰顯主愛?
真智慧的言語,不會說咒罵生命的說話,只會說出造就生命的說話,因為上帝的愛住在我們中間。
主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糧,這是大部分基督徒都知道的真理,但假如我們進一步問:「耶穌所指的生命的糧是甚麼意思?」時,你又會如何回答呢?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當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時,一般群眾即時的反應是:「請常常把這糧賜給我們!」相反那些自以為對耶穌認識的猶太宗教領袖,竟質疑耶穌敢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今天基督徒普遍對主耶穌這生命的糧有兩種回應:希望主常常把這永遠飽足的恩典賜給我們;或是覺得自己對這道成肉身的主已有認識,輕看了基督這從天上降下來的身份。
耶穌對於當日群眾的回應說:「到我這裏來!」以及回應猶太人說:「吃這糧……就是我的肉」,(51節)對我們今天作基督徒有的兩個重要提醒:
一. 耶穌基督這生命的糧是要求我們常常到祂那裏去支取的,而不是坐著等這糧從天而降。
二. 耶穌邀請我們對耶穌基督犧牲在十字架所成就的恩典肯定接受和體驗,藉領聖餐時領受的餅和杯來更新我們的生命,讓主的生命常在我們裏面;倘若我們輕看了這生命的糧時,我們其實並未真正認識這道成肉身的主。
盼望藉著常常去到主面前,並對這成了肉身的道有真正的認識,我們都能真實地領受到這生命的糧帶來的豐盛與滿足。
任何生命都會經歷由出生到成長,由成長到死亡的階段。如果我們在信仰上決志信主的一刻,是生命的誕生,而跟隨主就是生命的成長。唯有不斷更新變化的生命,才是成長的生命。
成長的生命需要常檢視自己生命的不足,因為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在撒母耳記下11:26-12:15,大衛面對先知拿單的責備,最初懵然不知,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罪,並願意認罪,他的家族也要為此負上責任。被責罰肯定是不好受的事,但當人懂得在責備中反省,生命才可以扭轉,並且不斷更新變化。
生命需要仰望生命的源頭。我們大多喜愛穩定,害怕轉變,因為轉變使我們感到沒有倚靠,很不安全。當我們知道成長的生命是需要更新變化時,我們就更要知道生命的源頭和供應。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35)他就是生命的倚靠,我們不是倚靠自己,我們需要倚靠他來面對生命的更新變化。
生命的成長來自上帝在群體的呼召。在更新變化中,我們或會感到迷失,失去方向,失去動力,然而當我們認識到我們是蒙召去成長,這成長是需要弟兄姊妹在旁的話,我們就發現生命成長中並不孤單,而我們在群體中的成長就更加有力,並且生命如此才可以被建立(弗4:1-16)。
讓我們知道若要在真道中成長,首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認清成長需要結連於主耶穌及需要信仰群體生活。弟兄姊妹,願我們把握成長的契機,參與教會生活,認識上帝更多,並有不斷更新變化的成長生命。
愛很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小朋友也能明白的事情;愛很困難,因為有人到終老時仍未學懂愛——愛是超越年齡和性別的。
愛很容易,因為你不需要很富有,也能感受愛;愛很困難,因為縱使你付上所有的財產、甚至性命,也不能交換而得到愛——愛是超越身份和地位的。
愛很容易,因為你毋須修讀專業的課程、也不用經過訓練考試,也可以寫下令人動容的愛的故事;愛很困難,因為無論你如何的持續進修、累積多少經驗,也不是必然懂得愛和被愛——愛是超越學識和經驗的。
保羅也形容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又是超過人的知識所能測度的。因為基督在十字架上所顯明的愛,無論是猶太信徒或外邦信徒,也能成為上帝家裡的人;他們不但在基督的救恩上有份,更能在基督裡合一。
那麼,要得著這份基督的愛,是很容易,還是很困難?
愛很容易,因為不少信徒的分享,也見證著基督的愛無處不在;任何人只要願意,也必能經歷基督的愛。我相信每個基督徒也曾經歷這份愛,只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會忘記了這份愛,並感到上帝的愛是遙不可及。
在以弗所書3︰14–21節,保羅為教會的禱告,希望信徒心裡剛強,有能力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並因此得以充滿上帝一切的豐盛。「明白」原文有「用心地抓住」的意思;所以,這份基督的愛實在是需要「能力」和「用心」才能把握著的。保羅給了我們兩項秘訣︰
1. 靠著聖靈,讓基督內住在我們心裡︰因為能力和用心,不是出於人自己。人有著自己的限制和軟弱,並不完全,若不是聖靈的幫助,我們沒法理解和有把握得著基督的愛;
2. 與眾聖徒「一同」明白︰保羅提醒我們,要對基督的愛有把握,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在聖徒的群體裡面體會和學習。聖徒的群體不只是一班有共同信仰特質和興趣的人,更加是有基督將我們的生命彼此連繫。我們在其中不一定會常常感到快樂,但我們會共同體會彼此的喜樂與痛苦,會一同背負別人的生命。
得著基督的愛並不困難。願我們也靠著聖靈的幫助,一同在基督的群體內學習和體會這份基督的愛!
其實人類世界由古至今都存在各方面的對立與分歧。以弗所書二章11至22節就列舉了很多「對立」的情況:「沒有割禮的」和「受割禮的人」(11節)、「與選民隔絕」(12節)和「與聖徒同國」(19節)、「在所應許的約上是局外人」(12節)和「上帝家裏的人」(19節)、「遠離」和「親近」上帝的人(13節),「和平」和「冤仇」(14節),並「遠處的人」和「近處的人」(17節)。這些好像「對立」的情況可能是客觀現實,也可能因主觀偏見使「對立」加劇,問題是我們怎樣去回應這些「對立」的情況?
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建立厚厚的牆,與他人隔絕一切的來往。但主耶穌卻要拆毀隔絕的牆,並且把本來對立的群體聯合一起,更把他們建成上帝的居所(22節)。值得留意的是,建牆和拆牆也是對立的行動,但主耶穌拆牆的方式並非攻擊他人,而是犧牲自己(13-14、16節)。其實對立或分歧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把對立的一方矮化、非人化、妖魔化。
近年來社會上各界都充斥着對立的價值和群體,或許我們會想到主耶穌這種犧牲自己、捨身成仁的榜樣,並且鼓勵弟兄姊妹放下成見,甚至放下自己所堅持的,希望藉此能締造和平。然而,我們不能不注意,以弗所書二章提到的議題是關乎外邦人如何因着基督的犧牲成為上帝家裏的人。這基本上是一個神學的議題,而不能直接應用在所有對立的關係上。社會上的對立錯綜複雜,有人專門製造對立,坐收漁人之利。有人不斷鼓勵和諧,因為和諧帶來穩定,穩定能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因此,無論是建牆抑或拆牆、抗爭抑或忍讓,斷不能輕言武斷,動輒以愛、包容、忍耐、犧牲去凌駕一切處境,甚或對不公義的事情坐視不理。
其實,對立或分歧並不可怕,它不是病,需要接受治療。相反,對立或分歧讓我們知道,事情總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考慮。或許我們可以把對立變成彼此尊重、分歧化為多元,以至我們不是彼此消耗,而是彼此建立。主耶穌捨身建立的聖殿,並沒有把未受割禮的變成受割禮的,然後才把雙方合而為一。相反,他們仍然保持各自的傳統和特色,卻又能一同親近上主。願望我們尊重多元聲音,在不同之中更能彼此建立,見證基督。
有一位姊妹對我說,她感謝上帝,因為有一個孝順的兒子。這兒子工作忙,應酬多,與母親相聚時間不多,惟恐有隔膜,每天晨早到母親的房間做晨操,藉此與母親閒話家常,聆聽母親的心聲和需要。這位姊妹視兒子的行動為孝順。這是好的,也是應該的,作兒子的沒有因為事業有成或想社會地位能步步高升,而犧牲或忽略母親心底的需要、與母親的關係。
能獲子女們經常安排時間一起傾談,得到子女的關心,父母或老人家實在是蒙福的,這勝於子女只提供豐足的物質而關懷的行動則欠奉。不過,若父母或老人家一生辛勞,卻因種種原因而得不着上帝拯救之恩,即或得着子女的孝順行動,得着不少的安慰,這仍然算是遺憾,不算得真正的蒙福,因為,得着上帝永生的確據,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至寶。當然,父母或老人家蒙上帝的憐憫,能得着上帝拯救之恩,有蒙福的確據,卻得不着子女的關心或孝順的行動,形成晚景淒涼,這也是十分遺憾,甚至是羞恥的。因此,若孝順又信主的子女在提供物質及時間的需要之餘,能掛念並努力,用心祈禱,幫助父母或老人家也能得着基督教信仰,能夠成為上帝的兒女,得着永生的確據,得着真正的平安,這才是他們真正的蒙福,即或他們未能得享豐富的物質生活。當然,要幫助人,尤其是年老的父母,信靠主不是容易的,要為人子女者付出莫大的心思和時間才可能會有一些成果。不過,這是信徒的本分,能領父母信主,參加教會的生活,讓他們得着蒙福的確據,這是何等喜樂呢!
各位,在敬老主日面前,讓我們不忘記父母或老人家在物質和陪伴時間的需要,不要讓他們變得寒酸或孤獨而沮喪。他們不需要大魚大肉、豪華美食,也不需要無時無刻或大量的陪伴時間。真誠的關心已能令他們心滿意足。當然,我們更不要忘記他們得上帝拯救的需要,以致在祈禱和分享福音的使命上要忠心要用心。願我們年長的一代,得着年青一代有心有力的擺上,無論在物質上、心靈上、靈性上,均能成為蒙福的人。
本會致力推動各堂所發展青少年事工,近年積極投放資源,透過「聯合組長訓練」、「聯合青少年領袖訓練員訓練」及大型福音營會等,使各堂所拓展青少年事工的能力大大提升。然而導師們有否省察,青少年事工下一里路該如何走下去?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馬可福音六章1-13節,耶穌差遣十二個使徒的事蹟,作為建構本會青少年事工下一里路的指引。
1. 放手:十二使徒跟隨耶穌一段時間,深信使徒在耶穌生命中學習了不少功課,見證他醫治病人得痊癒、趕逐污靈,在群眾中教導人認識真理等等。耶穌並沒有滿足於個人的成就,他甚願將自己有的分給十二使徒,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靈,差遣他們參與天國的事工。作為青少年導師,在放手之前,是否已經在真理上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以至青少年能夠有機會一展所長,將上帝給予他們的恩賜發揮出來?
2. 信靠:耶穌在差遣使徒出去前,吩咐他們不要帶食物、行囊、腰袋不要帶錢,除了手杖外……,也不要帶兩件內衣。可能有使徒會問耶穌,我又不用你拿,這些都是屬於我個人的財產,為什麼不可以帶呢?相信耶穌在此希望使徒能夠學習信靠上帝,即使老師不時在身邊,亦可以自己經歷上帝的供應。隨著現今社會物質供應豐富,導師總會為青少年很多著想,不斷增加資源,以表達對青少年的關愛。但在信靠上帝這門功課上,正正成為他們學習的攔阻。因此在青少年下一里路上,是透過獲取以求保障自己的生命?還是不斷捨棄從中學習信靠上帝的生命?
3. 立場:耶穌吩咐使徒無論到何處,進哪家,住在哪裏,當中有人會接待亦會有人把他們拒諸門外。這表示我們要堅守自己的立場,不會因應要求對方接受我們,來改變我們的信念,以符合或滿足對方的期望。因此對於青少年導師來說,建立他們的信仰立場,掌握清晰的信仰界線十分重要。尤其當這世界充滿各種誘惑,容易使青少年妥協、迷失或被影響,因此在下一里路,能否幫助青少年透過深入反省,打好信仰根基,勇於在人前表達自己的立場,拒絕一切違背信仰的行為,是下一里路要走的方向。
盼望關心青少年事工的弟兄姊妹們,透過今天的經課,一同守望本會青少年,能在下一里路健康地成長,成為主的真正門徒。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十五週年,一方面,為著我們能具體地肯定自己作為基督徒、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分而感謝上主;另一方面,不論是在中國或香港,我們看見社會中很多不公平不公義的狀況,我們要向上主禱告,求主垂顧。
中國與香港在過去經歷了經濟方面良好的發展,我們為此感謝上主。但在經濟發展中,我們看見舊有文化的建築被拆毀、官商之間的勾結、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等問題,我們向上主禱告,求主垂顧。
因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好處,今天我們可以享受較大的自由,我們為此感謝上主,但我們紀念在中國內地的景況,不少為人權為民主而奮鬥的人仍被監禁,或是行動自由受到限制,我們為他們禱告,求主垂聽。
香港新一任特首已選出來,但他並不是透過普選所產生,而且在選舉過程中,捆綁式的投票和候選人的誠信問題,使選舉成為了國際鬧劇。為香港的民主發展,也為市民能關心參與社會事務,我們要向上主禱告,求主垂顧。
新一任特首和他管治班子已上任,我們為他們禱告。求主賜他們有公義、公平和正直的心,能明辨是非,也有聆聽市民訴求的耳朵,施政能讓市民享受平安的生活。我們為此向上主禱告,求主垂顧。
過去幾年,香港遇到不少問題,如種族歧視、新移民與香港人之間的磨擦、雙非孕婦等問題,我們一方面祈求執政者能作出適合措施解決問題,亦求主教導我們能有包容、接納的心懷,同心努力,使香港成為人人樂居的地方。
香港是我們的家,中國是我們的根,信仰是我們生活的力量,求主幫助我們能好好珍惜我們作為香港人、中國人與基督徒的身分,努力活出上主在我們生命中的心意。
教會每次進行洗禮,都鼓勵洗禮者撰寫或分享個人信仰見證。這安排既能增加對新加入教會的弟兄姊妹之認識,又讓全會眾能為他獻上感恩禱告,上帝恩典彰顯在生命中。
上帝在人生命中不斷介入,施行恩典拯救。在耶穌止息風浪的故事中,門徒與耶穌渡河,船因風浪灌滿了水,命懸一線間。門徒向耶穌呼救:「老師!我們快沒命了!」(可4:38)耶穌止息了風浪(可4:39),施行了拯救,他不單施行神蹟的能力,更是因對門徒的愛與關顧。
就是在信徒的日常生活,那應許臨在人生命中的聖靈,時刻參與在你生活中並彰顯著上帝的恩典。少年大衛,面對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的歌利亞,卻能宣告「我是靠着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攻擊你。」(撒上17:45)他體驗到上帝在他身上彰顯著大能力的恩典,所以能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彰顯著主恩的勝仗。
保羅勸勉信徒,不可白受上帝的恩典,倒要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林後6:4)人生處境會陷於苦難,面對艱辛,但上帝的用人內心卻可常有喜樂;生活在貧窮,時要面對飢餓貧乏,但上帝的用人還可有能力祝福他人,得享喜樂與富足。這都是源於上帝的恩典,配合著上帝用人的委身行動。凡事謝恩,不住禱告就是秘訣。
你有否憶記起上帝恩典介入你生命的時刻而時常感恩?你有否留意到上帝要透過你的生活和生命,也向別人彰顯出上帝恩典?你有否時刻警醒聖靈是內住在你心?
「因為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林後5:7)
基督徒理應憑信而行,不憑眼見。然而,人性總是要看實質的東西,覺得這才有把握和安全感。特別在今天香港這個焦慮不安的社會,更覺得需要抓住看得見的錢財和房產,認為這才是人生所依。
「憑信而行」則相反,乃是信靠又真又活的上帝,讓他介入我們生活各層面,面對人生抉擇時,順服他的引領,縱然從一般人的眼光來看,這是「冒險」,但也不害怕踏出這一步。因為具有信心的人,可以有另一種視力——屬靈的目光,不只看到環境,還能看到上帝與他們同在。
聖經中不乏這樣的榜樣,希伯來書十一章的「信心英雄榜」列舉了多位舊約人物:
- 亞伯拉罕聽從上帝吩咐,離開故鄉繁榮安定的生活,走向未知的將來,離開時還不知道往那裏去。
- 摩西臨危不亂,以信心向紅海伸杖,海水分開,以色列人如履乾地。
-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圍城七天,按上帝所吩咐,第七天吹角呼喊,耶利哥城牆便倒塌,以色列人攻陷迦南第一城。
他們都在困難和危難中選擇憑信而行,倚靠上帝的引領,因此看到神蹟。
有時上帝讓我們走到「人的盡頭」,逼使我們學習不靠己力,單仰望他。我有一位神學院同學,因為放下了原來的工作,全時間唸神學,經濟常出現緊絀情況,但他單單仰望上帝供應,不向人提及他的需要。當他禱告倚靠上帝時,總有不同的弟兄姊妹將奉獻放在信箱內給他。到他畢業時,回頭一算,已經歷超過一百次奇妙的供應。
今天我們不是遇到匱乏或危難時,才來信靠上帝。在平常的生活環境中,我們也需要學習憑信而行,求問上帝的心意。在我們面對轉換工作、教養孩子、為子女選學校、搬家,退休等決定時,我們是否只是憑經驗、按喜好、分析各種眼見的利弊作為決定準則,還是願意禱告,順服上帝的引領?當我們以信靠的禱告和順服他旨意的心,在他面前等候時,他的確會指示和引領我們。
要操練信心,才能有活潑的基督徒生活。弟兄姊妹,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讓我們都憑信而行,因為「沒有信,就不能討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並且信他會賞賜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6)。
本會《門徒》課程中引入了「神學研經法」:一種最實用的研讀聖經方法。它建議我們從三方面去向聖經發問和反思:
1. 它帶給我們對上帝有甚麼認識?
2. 它帶給我們對人(自己)有甚麼認識?
3. 它帶給我們對上帝和人的關係有何亮光?
這研經法很恰切地給了我們一個「神學」任務的解說:在人和上帝對話過程中,對自身所置身的這個世界、和對上帝與彼此的關係獲得的新知識。這種知識絕不是單純知性的思維。按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理解,這種「將上下而求索」的體會和經歷,必會帶來生命的更新和變化。因此,神學的反思和學習的成全,就是要踐信於行,以行動來驗證知識的真確性。
同時,這種反思和知識涉及那位超越者:上帝、也涉及生命的奧秘和客觀處境的解讀。因此,我們反思結果並不純粹能以直線邏輯思維或功利效益所能掌握和解釋的。就如上帝藉撒母耳回應眾支派長老要求建立君主政制時,他不是像長老們般從君主政制的「功能」好處去判斷:王國更統一團結、政令施行更有效率、軍事部署更精銳,帶來是王國的強盛和擴張……;而是看透百姓要求的本質是對上帝統管、全然信靠的背棄。「……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而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耶穌基督為了成就上帝的救贖心意,放棄了木匠的穩定事業,公開譴責宗教權貴的虛偽過失、組織了一群「烏合之群」成為他傳道事工的核心團隊。他的熱切和投入就連親屬都認為他是癲狂了!常人所關注的保障、安全、別人的認同等等都不是他的考慮。他只是以天父上帝心意為念,並且是義無反顧、全心全意以行動來演繹和印證他所陳述的真理。
「神學」,不只是在神學院裡進行思想的遊戲;而是我們每天與上帝的對話、相遇的沉澱,以至我們能每天心意更新而變化,常常能察驗又活在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當中。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5周年紀念。我最近有機會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透過一幅幅的圖片和一個個的真實見證,三十萬中國同胞被不同的方式殺害,清清楚楚地展現出人性的醜惡達到極點。
今日是中國主日,藉三段經文看見上帝不單是公義的,更在執行公義中表達出慈愛。在以賽亞書六章1-8節裡,當以賽亞先知沉重地發出「禍哉!」的哀聲時,因為他不單單看見他自己和其民族正陷在罪惡和不義裡,亦同時他看見上帝是何等威嚴和聖潔,卻形成了一個極強烈的對比,上帝對那些在罪惡裡仍作反省的人,祂並沒有無情地施行公義的懲罰,相反的,祂差派天使拿紅炭為他煉淨,讓其罪惡除掉,並且將先知差遣出去,為上帝作工。
在約翰福音三章1-17節經文帶出上帝看重拯救,在公義的審判中設立救贖的機會和出路。在舊約以色列人在曠野時得罪上帝,也得罪了摩西,就被上帝懲罰被蛇咬死咬傷,上帝吩咐摩西造銅蛇,凡人看見銅蛇就得醫治。在新約時,上帝差派祂的獨一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人類釘身十架,成就救恩。凡人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就必得救,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上帝總為願意離開罪惡綑綁的人,設立一個拯救的途徑,讓人可以選擇。
在羅馬書八章12-17節指出聖靈能在人心中肯定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多少時候,我們未必能夠清楚領會到聖靈的意思,我們與聖靈之間或許存在着不少障礙,罪惡或不義,卻需要不斷地在上帝裡接受救恩的更新、赦罪的潔淨,建立一個與上帝親密的關係。
南京大屠殺這些暴行或許在人類歷史裡於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程度的事件出現,我們不能夠因為暴露出人性的軟弱,專權、錯誤,不人道等避而不談,反倒,我們需要藉此正視問題,面對苦難,深入反思,成為我們的提醒和警戒,提高我們的警惕性和警覺性,不至於這些人類黑暗的歷史繼續重複下去。
上帝完全明白人類的軟弱,上帝差派祂的獨一兒子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追究責任,乃是給予每個忠誠面對自己和自己民族罪惡的人一個拯救的出路。每個人和每個民族在上帝眼中都是有盼望的。
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出口寫了一句說話,提醒每個參觀者對這個歷史都需要有的態度:「寬恕,卻不要忘記」。
「願你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每主日也都會誦諗或唱出這幾句禱文。但我們是否知道,當我們這樣禱告時,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曾這樣禱告:「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須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太二十六42)耶穌為成全父上帝的旨意,他甘願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將上帝的國和旨意實現在人間。當我們禱告「願上帝國降臨」時,我們是否也願意為上帝的國而努力呢?
二零一一年及一二年,教會以「建立聖經為本文化,做個守時奉獻門徒」為全年事工主題,這是上帝國的生活模式。它一方面指出個人的信仰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教會整體,透過彼此激勵,一同實踐的教會方向及文化。
今年年初,我們出版「十一奉獻」文集,鼓勵大家學習實踐十一奉獻的功課。真的,近年教會事工發展,需要的經費不菲,其中包括重修衛理園,重建國際禮拜堂。今年我們又為觀塘堂購置物業發展城市宣教。但這並不是我們鼓勵大家實踐十一奉獻的原因。
耶穌說:「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哪裏。」(路十二34)我們實踐十一奉獻,乃是學習怎樣將自己的心獻上,將上帝給我們的生命全然獻上,更為上帝國的事工而努力。我們感恩的,是看見大家不單為教會事工獻上金錢,也同時獻上心力,一同建立我們的教會。我們要建立的,不單是教會的建築物,而是一群敬虔委身的信徒。
「我愛教會歌」(普頌276首)有這幾句歌詞:「愛她,我常流淚,念她,我常祈求,為她事工,我更努力,直到力盡方休。」但願我們能這樣愛我們的教會。
「願你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讓我們一起同心,建立教會,建立上帝的國。
今主日我們既慶祝基督升天,又慶祝衛斯理兄弟的靈性復甦,前者強調上帝的榮耀,而後者則強調上帝的恩典。然而,兩者皆同樣重視門徒造就(discipleship)。
馬太福音廿八章19節通常譯作:「所以,你們要去……」重點似乎放在「去」這個動詞之上。但事實上,希臘原文的重點卻在於「門徒」這個詞彙之上。因此,我們應當把這段經文翻譯為:「所以,你們要(畢生)造就(disciple)所有的群體……」
衛斯理約翰表達了一份相同的想望,就是渴望循道衛理宗的信徒能夠成為一群矢志投身於那個全人(whole life)、整生(life-long)及改變生命(life-changing)的門徒造就使命之中。
這種門徒造就是關乎我們對於上帝及聖經的委身,也牽涉我們如何理解我們在上帝恩典之中,和在教會及世界中的位置。它要求我們認識上帝,不單只是成為一位教友。按照循道衛理宗的傳統,它是關乎預設恩典、稱義恩典、成聖恩典和蒙恩途徑等神學思想與實踐方法。這也是廿一世紀重申衛斯理約翰的「俗世聖潔」(earthy holiness)與生命神學的一項任務。
我們的歷史根源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循道衛理宗信徒模樣的圖畫:
重整自己的生命,使之合乎天國的生活方式,藉着敬愛上帝、跟隨耶穌和領受聖靈的默示,滿懷信心地分享上帝的故事。
充滿信心地投身於傳揚福音的使命中,因為我們業已看到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天國的價值觀瀰漫着我們的整個生命中。我們是一群滿有朝氣的人:充滿活力、滿有創意,並且因為我們活在聖靈的自由中而有着一份深刻的自我接納感。
當我們聯繫於聖經中的上帝故事之時,我們便會看到自己伴隨着所有的人,猶如一群踏上屬靈旅程的夥伴,從奴役走向自由,從伊甸走向新耶路撒冷。聖經教導我們如何分享自己的故事,竭力應對各種真理問題,並且藉着與聖經、神學、傳統和經驗的具體對話,把它直截了當地述說出來。
着意把我們的生命植根於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改變世界和講述信仰的屬靈規律中,期待以一些植根本地,胸懷普世的方式茁壯成長。
在懂得如何抱持真誠喜樂的心之餘,也當有着一份越發增長的能耐,好讓我們在成長於上帝對世界的關愛之中,以及為着個別的人和社群冒險地傳講上帝盼望之時,能夠懷着憐憫之情忍受苦楚。
基督升天節與循道衛理宗的傳統是帶有轉化門徒生命的力量。它們也呼喚着我們向其他人分享這份福音,如今就讓我們坐言起行吧!
約翰提到耶穌基督愛我們,乃是遵守父上帝愛人的「命令」(約15:9-10)。耶穌也要求跟從他的人,遵守這「彼此相愛」的命令(約15:16-17)。約翰在另一封書信中再次申明:「我們愛上帝,又實行(或遵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們愛上帝的兒女了。」(約一5:2)。再者,「我們遵守上帝的命令,就是愛他了,而且他的命令並不是難守的。」(約一5:3)。故此,我們得常作自我檢視,「愛」這個上帝的命令,又是耳熟能詳的教導,自己遵行和實踐的情況是如何呢!
曾幾何時我們的「愛」變得選擇性、有條件及〝圍內〞的。當別人對我好、有恩於我、認為對方有價值,值得我去愛時,我們便可以寬容一點,對他們多一點愛心。若某人對我不好、他的行為影響到我的生活、損害到我個人的利益、或他不屬於我們這群體時,那就休想我善待他,甚至會排斥、憎恨他們。
近月來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討論,正正顯示出上述「愛的計算」。除了私家醫院營運者外,相信沒有太多港人對這批內地孕婦(及其家庭)寄予愛與關懷,只希望他們不要來港產子,搶奪香港人的資源。不少港人對於內地人來港,不論是自由行或來港產子,都帶著負面情緒來抗拒,認為他們是搶奪港人資源的蝗蟲,一種集體性排他氛圍正不斷蔓延。誠然,自由行、來港產子的確為香港的民生帶來衝擊,他們的出現卻並不是蠶食本地資源,而是將根本就存在的民生資源缺漏浮現出來。另一方面,若細心探究這些人來港的目的,他們並非僅為貪圖香港的福利,不少是因為對自由社會的嚮往,希望下一代可以在相對自由、法治及人權的地方成長。他們這追求的背後,正揭示出長期生活在腐敗政權下的悲涼。
在基督化家庭主日,又是我們去答謝母親偉大的日子,或許我們應該以遵行上帝「愛的命令」為基礎,嘗試了解內地人來港產子背後的原因,身同感受他們的處境。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監察政府人口及醫療政策,正視問題的核心。可以肯定的是,內地母親同樣疼愛她們的孩子,內地的家庭同樣是上帝所眷顧的。但願我們都像彼得向羅馬軍隊的百夫長哥尼流傳講上帝道的第一句:「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徒10:34)。讓我們更寬闊地體現上帝「愛的命令」。
上帝是愛,基督教的精神是愛,基督徒的生活,也是以愛心連繫不同背景的人,讓他們得以進入上帝國度。但生活在城市中,我們真能放下身段成見,以愛去善待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的外來者嗎?
由於本宗印尼教會期望與本會合作,開展印尼傭工福音事工,本年初,牧師部成立了「探討開展服侍本地印尼傭工工作小組」,就此事工的異象、可行性和具體細節提出建議。本人為該小組成員,所以在探討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些關心外傭的教牧和機構,從他們分享中學習到怎樣把握機會,服侍香港近卅萬的外來傭工,尤其是當中近十五萬的印尼穆斯林「姐姐」。現分享三點心得如下:
(一)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教會卻身處多元文化的城市中,除了住有93%華人外,也有7%非華人。今天香港教會,在宣教方面需要築起跨文化的橋樑,藉聖靈澆灌的愛,切實回應非華人的福音需要。正如使徒時代腓利在巴勒斯坦境內,擁抱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的撒瑪利亞人和非洲太監,並為他們受洗,歸入基督的名下(徒八章)。
(二) 服侍那些服務香港家庭的傭工(Serve the Server),視她們為香港的一分子。因為這班照顧孩童、陪伴長者出席聚會的「姐姐」,就如舊約的寄居者,也是上帝吩咐我們必須關懷的對象(利23:22,申10:17-19)。所以,近年五月的第四主日,這些機構便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一個名為「關愛家傭」的嘉年華會,推廣欣賞家傭,關愛家傭的訊息。
(三) 在同一屋簷下,帶領世世代代的伊斯蘭家傭信主,確實有不少難度,她們飲食的習慣、做事的方式,甚至言語道德行為方面,或許容易與基督徒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但在2007年有機構訪問了750個有伊斯蘭背景的基督徒,訪問他們信主的原因。他們發現最大的原因是欣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有一個信主的印傭見證說:「當我病了,主人為我祈禱。當我遺失了手機,她教我祈禱。當主人聚會時,她也邀請我一同參加,我們真的情同姊妹。」
弟兄姊妹,試想想我們對外來者的一舉一動,有沒有以愛見證基督,見證祂喜樂、和平和公義的國度呢?
詩篇23篇大衛描述一個好牧人與羊的關係。「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在舊約中,上帝應許要賜下一位真正的牧人,就是那位彌賽亞。主耶穌在(約10:11)指出他就是為羊捨命的好牧人。「捨命」的原文含意似乎不是指生命的真正喪失,乃是說當危險逼近時,把生命孤注一擲或冒喪命之險的犧牲精神,故可解作「甘冒性命的危險」。
讓我們藉著今天這段經文(約10:11-18),從三方面來明白耶穌指出他身為好牧人的特質:
(一)「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15、17)
經文中三次講到好牧人為羊捨命,一位愛護自己羊群的牧羊人,當威脅來臨時,他會冒生命危險來保護他的羊群得以存活。那麼,耶穌又如何為他的羊群捨命?
主耶穌在二千多年前來到世上,他順服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所流的寶血不單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還讓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得到永遠生命。
10:10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二)耶穌指出雇工與牧人的分別(約10:11-13)
因他是雇工(10:13),雇工只為了錢工作,因羊不是他們自己的,所以當他們看到「狼來了!」,反應是立即丟下羊群逃走。據猶太人的傳統說法,雇工不必為野獸攻擊羊群引致的損失而承擔責任。相反,牧人則甘心冒生命危險來保護羊。
(三)好牧人認識他的羊(約10:14)
「認識」是指一種深刻的內在了解,源於生命的相通。
認識包括三方面:
1.羊的名字:他一叫名字,羊即走出來,因為牠認得牧羊人的聲音。
2.羊的習性:他走在前頭,羊會跟著他,也不會跟隨其他人。
3.羊的需要:他知道羊甚麼時候要吃草,也知道羊病了,這種認得乃是一份緊密的關係。
今日是基層主日,申命記15:11「因為地上的貧窮人永遠不會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伸手幫助你地上困苦貧窮的弟兄姊妹』」。上帝呼召我們學效主耶穌的樣式,服事基層群體,就讓我們反省我們的事奉是「牧人」?還是「雇工」?又如何「認識」基層群體的需要?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弟兄姊妹都是忠心的好牧人。但願我們活在基層群體當中,不但作出金錢上的幫助,還能用心認識他們的文化及所面對的問題,成為他們的牧羊人,帶領他們經歷這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
以下四樣思考方式,你常常會做那一樣?
「把別人當成自己」──將心比己,將別人的痛苦或快樂,感受如同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同理之心。
「把自己當成別人」──在憂傷之際,以旁人眼光對自己作出安慰及鼓勵;在高興之時,以抽離的視角檢視自己所謂的成功,常懷省察之心。
「把別人當成別人」──充份尊重別人的差異和需要,對於別人的傷痛、情感需要,不會勉強承擔。這是自限的表現。
最後,亦是最難的,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認真和公平地對待自己,不要對自己過於苛索,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回復自己是受造物的尊貴形像,回復人生的本相。
在約翰壹書三章1-3節中,聖經指示一條還我本相的途徑:
1) 享受父上帝兒女情。「你們看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讓我們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3:1上。人的本相源於上帝的形像,只有人尋回天父兒女的身份,才是還我本相的第一步。然而,不要滿足於名份上的身份,更重要的是經歷父子或父女的情誼。英文「Paternity」是生父,但我們務要追求「Fatherhood」,一段與天父共渡人生幽谷,豐盛的生命情誼。今天,天父已張開手臂,你願意投入慈愛父親懷抱嗎?
2) 追求有價值的生活。「世人不認識我們的理由,是因他們未曾認識父。」3:1下。人生的本相是回復生命中的原本價值。今天,世人只管以財富、地位、權力去彰顯身份。人生的本相不是關乎價錢「Price」,而是在乎價值「Value」。只要生命以愛去掩蓋仇恨;以喜樂驅走憂愁;以盼望替代無望人生,別人定必看見我們生命的亮點。生命有價,你渴望得到嗎?
3) 追尋屬靈的進深。「我們所知道的是:基督顯現的時候,我們會像他,因為我們將見到他的本相。」3:2下。生命本相的極至,是我們性情近似上帝。這不只是將來的事,亦是當下的事。只有當生命有基督的温柔,才能解開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只要生命有基督的內心平靜,才無懼外在的紛擾;只要有基督對人性的洞悉力,才能感染整個世界。
還我本相,回復上帝創造我們的美善,生命得到真正的自由。現在,是時候卸下面具、放下重擔,我渴望如此行,你呢?
曾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不同人士的分享(有信徒及非信徒),他們同樣面對生命的難處,有的是因經濟轉型或裁員被逼轉行,失去了安舒的生活;有的是由人生一個階段踏進另一個階段,面對適應轉變;有的是面對身體突然起了變化,患上頑疾;有的是由於意外,失去身邊最愛的家人。他們各自地面對着人生的困境,情緒常徘徊在憂慮、恐懼、懷疑、不安、失去信心和絕望之中,更甚的跌落在彷徨無助的境況,以上的情況經常發生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上,而且基督徒也不會是例外的。
約翰福音二十章講述耶穌復活後,耶穌的門徒正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時刻,他們四處躲藏,心中充滿着憂慮、恐懼、失去信心、感到無助。當中19至30節,講述耶穌在復活後,七日的第一日,祂站在門徒當中,而門徒正面對着猶太人追捕而躲藏起來,心中既失望又恐懼,然而,耶穌出現在他們中間,又用昔日親切熟悉的口吻跟門徒說:「願你們平安!」耶穌又將十字架上留下的傷痕展現給門徒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然而門徒中多馬要求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驗證耶穌已經復活的傳言,他無法接受門徒所講「已經看見主了」的宣告。事實本章11至18節也記載耶穌復活後向抹大拉馬利亞顯現,她在墳墓外面哭泣,心情極其憂傷,強烈的無助感籠罩着她,叫她無力辨認出耶穌來,唯有當耶穌呼喚她名字說:「馬利亞!」她才認出耶穌,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
我們常常好像以上三類人般回應耶穌的復活,有時好像門徒一般,看見就喜樂;有時又好像馬利亞憂心忡忡,因着情緒的障礙未能認出是祂;有時又好像多馬要充份理據或親眼目睹才信。事實上今日主已經復活了,復活在你我中間。我們生命常常經歷憂患、恐懼,無力面對眼前危機或陷入各種生命難處和人生的低谷,唯獨復活的耶穌帶着權柄和大能,祂要進入我們中間再賜下祂的應許和宣告:「願你們平安!」、「領受聖靈吧!」、「領受赦罪的大能吧!」、「我常與你們同在!」。無論我們今日處於情緒困擾或面對甚麼際遇境況,你願意以信心向人宣告:「我看見了復活的主,祂已經活在我心中,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這是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述說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場白。我們知道哥尼流是一位「外邦人」,住在凱撒利亞意大利營的百夫長。聖經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是個虔誠人,他和他全家都敬畏上帝,多多賙濟百姓,常常向上帝禱告。上帝更派天使在異象中向他說話,吩咐他接待彼得。
彼得與哥尼流這次歷史性的接觸中,上帝不單使用彼得,把福音清楚地向這位虔誠的外邦人宣告;同時,更讓彼得親身體會原來上帝的恩典,亦已臨到外邦人身上,這是彼得原先心存疑惑的事。甚至在他與哥尼流見面之時仍要說明:「猶太人和別國的人結交來往本是不合規矩的。」是由於得到上帝的指示,才會前來。怪不得,彼得要以「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這話來作開場白。
更令人感動與震撼的是,使徒行傳10章44-45節告訴我們:「當彼得還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的信徒和彼得同來,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驚奇!」對,這是聖靈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彼得是上帝使用的器皿,他憑信心,聽差遣,結果成就了聖靈的工作,讓這群外邦人也能領受洗禮,歸入基督的名下。這事件成就一次重要的信心見證,日後,上帝更使用這見證,擴闊及堅強了耶路撒冷教會的屬靈眼光與信心——直至今天,我們也因此蒙恩。
今天是復活主日,祝願聖靈的恩賜也同樣澆在每一位新受洗者身上。昔日,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述說的耶穌基督福音,我們今天更要放膽揚聲,世世代代地述說:「耶穌基督已經降生,曾被掛在木頭上殺了,但第三天上帝使他復活,他將會再來,審判活人死人——凡信他的人,必藉着他的名得蒙赦罪。」
上帝是不偏待人的!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可11:9-10)我們可以相信當年主耶穌榮耀入京的時候,四周的羣眾未必知道他們的歡呼吶喊實在是為了甚麼,大部分隨從的人只是趁熱鬧,在羣眾心裡的影響下,人云亦云地盲從附和,他們不知道那坐在驢駒的人是誰!祂為何要這麼高調地進入耶路撒冷?甚至祂的門徒也誤會了祂入京的目的,難怪「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太21:10)更難怪耶穌進城以後,就為耶路撒冷哀哭說:「但願你在這日子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不過這事現在是隱藏的,你的眼睛看不出來……。」(路19:41-42)
耶穌到底是誰?這不但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問題,當年耶穌向門徒問:「人們說人子是誰?」大部份的答案都錯了,只有彼得似明非明的回應:「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太16:16)因為當耶穌提到祂將要為人類的緣故受死和復活,彼得卻阻止了,結果被耶穌嚴厲地指責,他跟從耶穌三年多,卻沒有真正明白耶穌來世的目的,和在他生命中所發生的關係。
施洗約翰應該是最認識耶穌的一位,當他一看見耶穌時便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約1:29)當他為耶穌施洗,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身上時就說:「我看見了,所以作證:這一位是上帝的兒子。」(約1:34)但當他知道自己將快被希律處死,竟打發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那位就是你嗎?還是我們要等候另一位呢?」(太11:3)我們真要佩服約翰那種求真的態度,他不厭求詳地,認真地尋求答案,結果他得着耶穌大大的稱讚。
今天棕枝主日,讓我們也反省耶穌與我們的關係。耶穌,他在我們的心目中到底是誰?他在我們的生命中到底發生了甚麼關係?他是我們生命中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抑或是一個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救主?今天我們的敬拜是否好像當年在城外的羣眾有口無心的歡呼,抑或真正因崇敬他而發出由衷的讚美?基督教的信仰若沒有與耶穌建立緊密關係,便沒有生命力,難怪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仍是那麼脆弱,基督徒仍是如此的一小羣。當年棕樹節在趁熱鬧的人羣中,卻有幾個希臘人向門徒說:「先生!我們想見耶穌!」(約12:21)外邦人竟然在信徒的羣體中尋找耶穌,今天,未相信主的人能否也在我們的生活中,看見耶穌呢?
保羅曾肯定地表示:「因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提後1:12)這是否也是我們信仰的宣告和有力的見證呢?
耶利米先知的預言,警告上帝的子民,由於他們犯罪,國家將遭受嚴重的災難。先知嚴厲批評他們犯罪,不斷呼籲猶大要降服巴比倫,並接納被擄是他們犯罪的結果。但先知向以色列人預言被擄之後,將會得到上帝的饒恕,並返回原地。事實將會被擄的以色列民不信耶利米的警告,那一刻雖活在徬徨和恐懼中,但仍沒有悔改的心,對上帝的話仍剛硬不變。雖是如此,上帝仍因愛他們緣故給他們應許,給他們另立新約。在耶利米書31章33節「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這些應許不單對那時以色列民說,更超越了那時代,也是提醒今日上帝的子民也要遵守那約,因為那約要寫在他們心裏。上帝應許他們「新的約」帶出上帝的子民是有新心新靈,從舊人——犯罪的生命,轉向新生,要使個人及民族轉回上帝。一個新的心在以西結書同樣有如此的應許「我要使他們有合一的心,也要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他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結11:19;36:26)。
現今我們也活在一個罪惡的世界,常受到罪惡勢力的困擾,把我們的心變得僵化,成為石心。對人冷漠、對人不信、將受傷的心靈去傷害他人,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遠離人群,不想與人建立關係。教會也常見一些獨來獨往的信徒,他們為何會如此?是否心靈被某些東西捆綁,怕被傷害,怕上帝要他去面對自生命的問題,我們願意從這境況裡走出來嗎?
上帝應許賜我們一顆新的心、新的靈,有血有肉的生命,上帝說:「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得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1:34)我們要悔改,歸向上帝。不再懼怕人的傷害,願意開放自己的生命,與人建立關係,將上帝的饒恕和釋放帶給身邊的人,因上帝賜給我們一顆肉心——有勇氣、有温暖、有信任、有情感的心。新的心,新的靈是上帝要我們得著的,因而使別人得福,心靈不再剛硬,而帶著有情感和盼望的生命。
在大齋節當我們再次反省到主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救贖了我們,究竟我們這個生命經歷了甚麼?保羅在以弗所書二1-10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的闡釋!
(一)我們在得救以前的情況(2:1 – 3)
1. 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不認識神的,就是靈性的死人。
2. 在撒但的權下──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雖然人看不見撒但,然而它的權勢及於每個人。
3. 已被定罪──「生來就是該受懲罰的人。」
(二)使我們得救的方法(2:5 – 9)
1. 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主代表了全人類,凡是信主的,在主復活時,都與他一同復活,不是等到將來末日復活的時候才復活,一信主就是與主同復活,有復活的性情和復活的樣式,這個復活是靈的復活,有新式的樣式。
2. 因信心──完全接受神的話,「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3. 是神的恩典──恩典是甚麼,白白賜的,不配得而得的恩典,「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三)我們得救後的情況(2:6)
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一同」應為「在基督裏」,不是同基督坐在天上,乃是在基督裏坐在天上。我們的身體仍活在地上,沒有在天上,乃是我們與主聯合,主在天上作我們的代表。主坐在天上,我與主也在天上,因我乃在主裏面。神看我們每個信主的人,都是在基督裏,都是與主坐在天上,這是何等寶貴的真理。今天我們已經在主裏面,坐在天上不是將來的問題。
(四)神拯救我們的目的(2:7, 10)
神救我們,「為要把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裏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
神救我們的第二個目的,神要我們行善,這些善事是神所準備給我們行的。神將我們從罪惡中救出,是要我們走神的路,行他的旨意。今天我們作神的工,抑或作自己的工?行神的旨意,抑或行自己的旨意?不錯,我們不是靠行為得救,但得救後要有好行為。
主耶穌說過,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父差遣主到世上來,不單傳神的道,還要將神的愛,神的恩典表明出來。父如何差遣主耶穌,主耶穌也如何差遣我們,叫我們將主的愛,主的恩慈表明出來。
及至時候滿足主耶穌就從童女馬利亞所生,祂來到世上,為要將上帝的愛向世人啟示,我們藉著祂的行為、教導,甘心樂意的獻上自己的生命,讓我們認識到上帝的救恩是有計劃的,是白白的賜給世人。「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1:21)「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
耶穌知道上帝救贖的計劃,是要祂來完成的,所以從祂來到世上那一天開始,祂就一步一步走向十字架的路上。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曾向猶太人、法利賽人明示或暗示上帝的救贖計劃。「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約2:19)可惜當時的人,無論是猶太人或是祂的門徒都不明白耶穌所講的。直到主耶穌從死人中復活後多次向他們顯現,他們才明白過來。「所以祂從死人中復活以後,門徒想起他曾說過這事,就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話。」(約2:22)
弟兄姐妹:世人常已為自己很聰明,很有智慧,其實我們的眼睛已被弄瞎了,心靈也變得昏暗了,所以我們要向主耶穌發出呼求,求祂開我們的心眼,打開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真的認識祂。
我們已進入教會節期「大齋」期了,在這十多天的屬靈操練中,你的心靈能否在安靜中親近上帝呢?願上帝的聖靈繼續引導你,繼續透過禁食禱告,安靜聆聽主的話語,學效祂的榜樣,把生命獻上將福音帶到人群中。
人生常常要作出選擇,有些容易並且不會有太深遠的影響,但有些重要的決定卻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們的週遭提供了許多選項,看似美好,反而使人產生迷惑,容易失去方向,甚至迷失自我而不自覺。
信仰涉及選擇,並會產生重大的意義。我們是要選擇以上帝的心意為我們生命的中心,還是仍舊以自我為中心呢?當我們的想法和觀念與上帝的心意不同時,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要下定決心選擇以上帝的旨意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是不容易的,這唯有全然相信上帝的旨意是美好的,我們才能學會順服。
順服最重要是相信上帝是信實的,祂既然應許要在基督裡將一切豐盛的恩典賞賜給我們,就必按著所應許的來成就。雖然我們可能一時之間無法明白上帝的心意,正如亞伯蘭面對上帝呼召他離開本族本家往迦南地去,他不曉得前路如何,並在他九十九歲已經無法生育時應許他將有極其繁多的子嗣。亞伯蘭選擇相信上帝順服祂的引導,因而被稱為義,並蒙賜福,作多國之父(創17:1–7、15–16;羅4:13– 25)。
彼得因不能接受耶穌受苦受死的前景,而阻止耶穌前往耶路撒冷,走受苦的道路,被耶穌責備為撒旦,撒旦就是引領我們離開上帝心意的力量。彼得關心是自己的利益,所想是人的意思。耶穌所顧念的,是上帝的方法,是上帝的意思,耶穌走上受苦的道路,跟隨祂的人也要預備心志與基督一同受苦,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捨己就是放下自我,順服上帝的旨意,因而得著有主同在豐富的生命,永恆有福的生命(可8:31–38)。
大齋期的靈修重點,也在於透過禁食,過簡樸生活,與主耶穌同走受苦的道路,並且透過黙想,來反省自己的生命,讓主調整和修剪,使我們的生命更能以主為中心,成為上帝所喜悅,有主同在美好真實的生命。
盟約門徒的約章總綱是:「在聖靈的引導下,藉着委身於關懷、公義、敬拜、靈修等行動,在世上遵從主的教訓,見證耶穌基督」。關懷和公義是基督徒愛上帝和愛人的個人及社會層面表達。提供個人層面的愛心服務,我們會受到四方八面來的稱讚,但投身爭取公義,群體層面的愛心服務,我們常會受到四方八面來的批評攻擊。
聖經記載耶穌多次對有需要的人提供愛心服務,他分別醫好一位駝背十八年的婦人(路13)、一位患水腫的人(路14)、一位患了三十八年病的人(約5)及一位手萎縮的病人(太12)。這些醫治病人的關懷工作,本應得到法利賽人和猶太領袖讚賞才是,但他們為何向管會堂的生氣呢?為何宗教和社會領袖為此要迫害耶穌,甚至想辦法除滅他?因為,耶穌向被扭曲,使公義無法彰顯的安息日制度挑戰。
四個神蹟的重點不單是愛心的醫療服事,更是挑戰變成不義的安息日制度,因為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不單在個人上,也同時在制度上,若不改變制度,很多問題是不能得到根本解決。今天本會提供的針對個人和家庭的愛心服務,確實回應了鄰舍的需要,也得到社會人士欣賞,但這不是「整全」的服務,因為社會若沒有公義和我們不關心公義,就沒有真正使人生命豐盛的服務。當教會提供伸張公義,抵抗不義的服務時,我們無可避免的會進入關乎眾人的政治層面事件中,因此我們常會受到裡裡外外的批評和攻擊卻步。情況正如被稱為窮人的捍衛者——巴西卡馬拉大主教(Archbishop Helder Camara)所說:「當我給窮人食物,他們稱我為聖徒,但當我問為何窮人沒有食物,他們稱我為(搞顛覆的)共產主義者。」
然而教會的社會服務是沒有卻步的選擇,因為教會是一個效法上帝,「在世上為非教友存在的組織。」(湯樸威廉大主教),而且「在拯救世界和建立國度的過程中,上帝明顯不是中立的,他永遠選擇站在被壓迫、被剝削和社會中最下層的人那一邊。」(杜圖大主教)而這些上帝偏愛的人,往往正是被不義的制度奴役得最苦最久的一群。我們主耶穌已成為我們的榜樣,為此我們不用擔心我們投身爭取公義時,會被捲入政治裡而裹足不前。讓我們教會的服務不單表達愛心關懷,也包括爭取公義,挑戰不義的權勢和制度這必需的部分。
隨著下週三的蒙灰日,我們進入大齋節,今天是顯現節期最後一主日,一方面是紀念基督向世人啓示自己,讓我們藉看見他的言與行,了解上帝的愛,叫我們確信和學效他,並且更新我們的生命。另一方面,顯現節期也是等候和預備大齋節的來到。
以利沙是上帝親自選召的,並由以利亞去膏立,繼承他成為先知(參王上19:15-16),雖然以利沙當時名不經傳,但當以利亞準備離開時,他們師徒二人開始一段漫長的旅程,由吉甲到伯特利,最後抵達約但河。每到一處,以利亞都勸這門徒放棄,然而以利沙矢志不移地跟隨。每到一處,當地的先知門徒也關心提問,但絲毫沒有動搖以利沙的決心,不忘昔日自己撇下所有跟隨的召命。
當被老師問及心志時,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雙倍是長子所承繼的分,表示他渴慕接續老師成為先知,他這心願完全與上帝的心意吻合,故以利沙終可看到以利亞被火車火馬接去,以至他震撼地呼叫:「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騎兵啊!」上帝叫以利沙看見及回應承繼為先知的呼召,也讓他看到上帝的大能與榮耀,來印證確立他的召命和心志,繼以利亞之後成為忠心的先知。
彼得、約翰及雅各見到耶穌變了形象,超越時空與摩西和以利亞交談,他們也十分興奮得到激勵,甚至日後至死不渝為基督作見證,因為他們親眼見過基督的威榮。(參彼後1:16)
同樣摩西在山上看見上帝、以賽亞在殿中看見上帝、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看見主……他們被主的光照亮叫他們「看見」上帝的呼召,他們也願意順服跟隨。他們不單自己進入光明,也幫助同代的人進入光明。
祈願我們看見上主的光照,認識上帝的心意並且順服回應,得以進入光明的國度,作上帝光明的子女。
在福音書中,記載了不少主耶穌在世時醫治病人的事蹟,而早在舊約出埃及記十五章廿六節,上帝說:「你若留心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於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華。」另外,在歷代志下七章十四節,上帝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自己,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上帝的名字稱為「耶和華拉法」。今天,我們所信的上主是一位大有醫治權能的主,祂是醫治我們及我們的地方的大醫生。
綜觀馬可福音,可以認識到主耶穌在不同地方,治好各種病人,又趕出許多鬼。主耶穌曾醫治一個污鬼附身的人(可1:23-28),醫治正害熱病西門的岳母(可1:29-31),潔淨長大痳瘋的(可1:40-45),治好癱子(可2:3-12),醫治手枯病人(可3:1-5),治好格拉森鬼附者(可5:1-20),醫治患血漏的女人及叫睚魯女兒復活(可5:22-43),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可6:53-56),醫治敍利非尼基婦人之女(可7:25-30),治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可7:32-35),醫治伯賽大的瞎子(可8:22-26),治好鬼附之小孩(可9:14-29)及醫治瞎子巴底買(可10:46-52)。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有否發現自己某些需要醫治的地方呢?自從人類始祖犯罪,人的身、心、靈便患病,並且要面對死亡。在「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一書中提到「醫治包含多個層面,包括身體、言語行為、關係、情緒、思想、良心意志及靈裏。」大部分人包括了基督徒,最關心是身體的病得醫治。事實上,我們需要全人的健康,我們需要來到上主面前被主醫治。
主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可2:17)主耶穌問:「你要痊癒嗎?」(約5:6)這仍是上主向我們發出的呼喚!愛的呼喚!
馬可福音中主耶穌的一生,從一個加利利木匠的兒子,到死在十字架上的彌賽亞,祂都展示出一份屬天的能力。這能力乃天父所賜,根源於耶穌那定意順服的心志,顯示出祂那原為「神子」的身分。不過,凡主在世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甚麼神蹟:醫病、趕鬼、餵飽五千人、平靜風浪、叫癱子行走,除了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長(15:39)外,沒有一個人能因此確認祂神子的身分。甚至連日夜跟隨的門徒,都因「愚頑」而未能認清自己夫子的神性(可6:52; 8:17-21)。由此,馬可指出,只有從十字架的角度去看耶穌,才能理解祂真是上帝的兒子!
這個週末,是本會仝人及香港教會記念長牧梁林開牧師的日子。過去五十多年來,梁牧師一直孜孜不息地獻上自己,為他所愛慕的主而忠心事奉,甚至在退休之後,仍以眾多的義務崗位及更深邃的講道來見證基督。雖然他曾擔任本會三任會長,又在聯會、協進會及聖經公會中擔任要職,但他從不以此自居,更不會以自己豐富的經驗自滿,反倒事事堅守己任,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持守真道。要是你做得不好,他會直接指出錯處,但總留有餘地,讓你有空間改過,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記得他在信望堂事奉時,曾「打本」給某經濟有困難的教友做小買賣,幫助他渡過難關,牧者心腸,表露無遺。而每次邀約梁牧師講道,他會從袋中掏出記事簿來,告訴你那些日子不能,那些日子可以,而從不會以太忙、太多講道來推辭,凸顯他那「無所謂」及忠於講壇事奉的特質。
現在,梁牧師已打完了美好的仗。他的一生,活出犧牲、忠誠及順服的基督的特徵,讓人透過他生命的見證,像從十架的角度,看見主耶穌就是上帝兒子的身分。一個基督徒,從來不是因為他的「成就」顯出忠誠;而是像長牧一樣,忠於主的託付,守著十架的應許,心如純潔,表裡如一,才能使別人從我們中間看見耶穌。願上主安慰我們,加力給我們,忠心如長牧,一生活在基督十架的麾下。
今天福音書所記載「窮寡婦的奉獻」是我們學習信心奉獻的例子,除了〈路加福音〉之外,〈馬可福音〉也有記載這件事。經文所提到的銀庫是指聖殿女院所擺放的十三個奉獻箱,猶太人稱為「號角」,因奉獻箱的外形像喇叭。銀庫所收集的金錢全部用來維持聖殿的日常開支和祭禮的。耶穌是要藉著窮寡婦兩個小文錢的奉獻,從兩方面教導我們學習憑信心作奉獻的功課。
(一)耶穌關心我們奉獻的態度
耶穌看到那許多的財主雖然往銀庫投放了不少的金錢,但知道他們只是將有餘的投放進去。對財主來說,這些有餘的金錢對他們的生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於是他們以「無所謂」的心態將錢投入銀庫。而這個窮寡婦就很不同,她明知手上這兩個小文錢已經是她一切養生的了,尤其是〈馬可福音〉說明「兩個小文錢就是一個大文錢」(12:42)。如果窮寡婦手上只有一個大文錢的話,她只能無奈地投放這個大文錢。但她手上卻是拿著兩個小文錢,她完全可以選擇留下其中一個作養生之用,但她仍然毫不猶豫地全部投放入銀庫。這就是窮寡婦與財主在奉獻態度上截然不同之處。
(二)耶穌教導我們信心的功課
可能有人覺得耶穌的要求過高,我們都不容易做得到。其實,奉獻本身就是一門信心的功課,因為我們要相信「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更深信「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把從主而來的獻給主。」(代上29:14)當我們獻上金錢作奉獻的時候,正是表示我們願意學習及實踐信心的功課。
筆者曾經歷這信心功課的操練。記得當年從廣州移居本港之時,既是無親可投,也真是一貧如洗。然而,筆者來港後第一件事就是找教會,將生命交託給主,得享肢體相交的教會生活,並學習「十一奉獻」的信心功課。經過廿多年的操練,雖然家庭經濟也曾出現過困難,但筆者和家人仍堅持信心的奉獻,因為我們相信上帝的恩典是足夠我們使用。
誠然,奉獻是一個「知易行難」的行動,尤其是我們要將經過辛勤工作,汗流滿臉才得糊口的薪金入息作「十一奉獻」的時候,基於人性的軟弱,也因維持生計的需要,我們可能覺得非常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相信上帝是賜生命之主,並且願意行走這條信心之旅,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有計劃地運用金錢,努力作信心的奉獻,以及甘心樂意將生命獻上的門徒。
獻或捐
在教會圈子內,「奉獻」是一個慣用的名詞,有時候通俗地稱為「捐款」。一般來說,「奉獻」是有送上進呈的意思,對象是上帝;「捐款」是有「以財物助人」之意,對象是人。
按照聖經,舊約較多用「獻」字,因為猶太民族有獻祭的風俗;新約少用「獻」字,除了提到有關獻祭的事及在路加福音18:12「凡我所得的都獻上十分之一」之外,其他的地方,尤其是保羅的書信都採用「捐款」或「捐」字。其實,「捐」字所包含的涵意比「獻」字來得廣泛,雖然大部分是指與人有關的「慷慨助人」,並且在羅馬書15:26所提到的「捐款」給貧窮的人,在原文是Koinonia,也有分享之意。其實,上帝是否真的要我們奉獻甚麼給祂呢?祂甚麼都有,(詩50:9-13)也曾這樣說,「我喜愛憐憫,不喜愛祭物」(何6:6、太9:13、12:7)並且,若以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所說的「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身上」,那麼,「捐」字,雖然有憐憫的意思,卻也同樣是對上帝的「獻」呈。同時,按照耶穌的看法,「至於那些奉獻也不可廢棄。」(太23:23)
樂意捐獻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曾多次提到,若要「捐」,就要捐得樂意,不要勉強。(林後9:5,7)正如,大衞王明知上帝不准他建造聖殿(參代上28章)但是,他「愛慕上帝的殿」為了籌建聖殿,獻上金銀財寶、預備建築材料外,也鼓勵百姓奉獻支持,並且謙卑地說了這樣的話,「我算甚麼,我的百姓算甚麼,竟然如此樂意奉獻?」(代上29:14)「奉獻」雖然是上帝的命令和吩咐,但是真正的奉獻必需出於「愛慕之心」和「感謝之心」也是甘心樂意的,才能蒙主的喜悅。
樂捐是福
既然「奉獻」或「捐款」是「呈上」和「憐憫」,使我們想到主所說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
一. 一個有能力奉獻或施與的人總比一個連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還需要他人來濟助他的人強。能夠「奉獻」是一種福分。
二. 馬其頓的信徒,在極度貧窮中,請求保羅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善事上有份參與,因為他們認為能在善事上有份是一種福分。(參林後8章)
三. 按照聖經,一個肯奉獻的人,絕不因此而缺乏,因為信實的上帝必「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並且「凡事富足,能多多施捨」。(林後9:8,11)
因此,一個肯「奉獻」的人,肯定是一個有福的人,因為「上帝愛樂捐的人」。(林後9:7)
我們「要在天上積財寶」﹙太6:20﹚。
甚麼是「天上的財寶」?如何積蓄?為何追求?「天上」是永恆的意思;「財寶」是指有價值的事物。信仰基督的人,一生所求的已經不同,永恆才是我們終極的追求。申命記提醒我們,上帝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是要使我們知道,「惟有耶和華他是上帝。」(申4:34-35)上帝能力的拯救,不但使我們脫離危難,更幫助我們堅定地信靠他。
我們的追求若定位在上帝的國度裡,就能在短暫的世事上有取捨的自由。人生最大的祝福就是「敬虔」與「知足」結合(提前6:6)。
以下是一個啟發心靈的故事:
大樹與男孩是好朋友。大樹陪伴著男孩成長,男孩與大樹分享每天的生活。當男孩漸漸長大,他與大樹見面的時間亦減少了。但每一次見面仍然令大樹十分快樂。男孩畢業後,就與大樹道別,出外發展他的事業。
不久,男孩回來告訴大樹他事業上的需要,大樹就將所結的果子給了他。又過了幾年,男孩再次回來。他要結婚,需要一艘出海度蜜月的船隻。大樹就讓男孩將自己的樹幹砍伐下來,作為造船的材料。男孩帶著船隻高興地揚帆遠去,留下只剩餘樹頭的大樹。
許多年後,男孩又再與大樹見面。此時,他已是一位老者。大樹說:「孩子,我已經沒有甚麼可以給你!」男孩說:「我老了,只想安靜下來。我可以像從前一樣,坐在你的身上嗎?」大樹欣然答允。
從此,大樹快樂地與男孩在一起。
大樹的確快樂,它不在乎自己得到或失去些甚麼?它只在乎男孩的福祉和需要。它活著是為奉獻,且奉獻到最後的一刻。原來能夠付出的人,就是富足的人。敬虔的人,奉獻時欣喜快樂。知足者,不計較、也無憂慮,因為上帝是我們最大的依靠。
何謂「受託」?「受託」,就是指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被交負責任的管家。所有恩賜皆由上帝而來,應按上帝的旨意運用它們。受託就是「信仰的實踐」也就是「結出悔改的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吳明節牧師曾說:「『受託』一詞,是聖經的寶貴真理;是信徒身份的確定,不明白受託真理的信徒,不但不知道如何事奉主,而且會誤入歧途,錯過上帝的諸般賜福。不明白受託真理的教會不但不會增長,而且會貧瘠荒涼。羊群離散,可能導致恩門關閉,被主棄絕。」
原來「受託」就是順服;「受託」就是分享;「受託」就是服事;「受託」就是與人分享信仰;「受託」就是承認耶穌是主,承認自己的不足,是個罪人。正如保羅說:「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意謂想做但做不到。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願意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於十字架並流出的寶血,讓我們在新一年裡再次領受上帝的託付,作個忠心的好管家。
今日大多數人都趨向自我中心,人人都只顧自己,以為錢是我的,由我作主,喜歡怎樣用就怎樣用,錢在自己的袋裡就袋袋平安,就會有安全感。正如哈該書1:4所記載的,昔日以色列人被擄歸回,他們只顧重建自己的家園而將神的殿荒廢了十六年,這樣以自我為中心,如何能解決束縛呢?有人說,奉獻是自我中心的解藥;一個懂得奉獻自己時間、生命、金錢的人,就不容易被自我中心所綑綁。大家都知道不要讓瑪門作主人,懂得奉獻金錢的人,便能把瑪門從心中的寶座上拉下來。愈懂得奉獻金錢,便愈能避免讓瑪門在心裡作王,所以學習奉獻是我們一個重要的生命取向。奉獻不是損失,乃是得著;不是綑綁,而是使我們得自由。原來當我們真正認識上帝,我們就會謙卑下來,將主權交給我們所相信的天上的父。更明白到金錢不是我們的保障而是上帝的託付,我們只是祂的管家,我們就會帶著喜樂用在別人的身上,更甘心樂意地奉獻,因為我們所擁有的金錢不是我們的,歸還給上帝是理所當然的,並且是我們應當盡的本分。因此,倘若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並且願意運用這個屬靈恩賜,為主作個忠心的好管家,神家又豈會有缺乏?
各位弟兄姊妹,奉獻是屬靈的事情,因為奉獻是崇拜上帝的舉動、反映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更是我們對上帝感恩的表現。因此,奉獻是一種屬靈的恩賜。從聖經中,我們看見窮寡婦奉獻兩個小錢是上帝的恩賜、馬利亞打破貴重的香膏為耶穌抹腳也是上帝的恩賜,我們看見在上帝的眼中,能懂得奉獻是極大的屬靈恩賜,擁有此恩賜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肯奉獻的。盼望在受託主日我們重新反省,把從主而來的樂意奉獻給主,在新的一年一同作個十一奉獻的門徒。
今天是二0一二年第一個主日,一年復始、萬象更新。盼望我們能去舊迎新,靠主的恩典,棄惡從善,過合上帝旨意的生活,生命得著更新。
使徒保羅生命更新的目的,乃是為了察驗何為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學習順服主的旨意。
當我們要學習順服的功課,啟示錄廿一章1-6節的經文,給我們兩方面很好的教導。
(一)「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經過去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這裏教導我們,生命最終的盼望乃在於上帝。今天的困難只是過程,不是最終結果。這信仰成了我們能夠全心忍耐順服的信心所在。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終日感到憂慮不安,感覺常常陷於壓力困迫中;其一主因是我們的生命視野太短視,生命的焦點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和困難上。我們的心思被充塞了,沒有空間了,我們失卻了遠大的目光和屬天的智慧,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恩典和心意;最終我們漸漸變得短視和自我中心,受困於驕傲與自卑之間。順服主旨,乃是叫我們回到上帝創造的美好。並深信上帝要親自與我們同在。祂要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終有一天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縱有千般波浪,上帝仍是信實不變,祂與我們同心同行。
(二)「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開始,我是終結。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我們願意順服主旨,因上帝才是時間的主宰,是生命的創造者。當我們真正明白且順服這真理,我們才能謙卑地承認自己生命中各種的限制和需要。不然,我們會自以為是,以為自己能操控一切,更甚的以為自己是上帝。然而,上帝的心意並非要轄制我們、奴役我們或是叫我們失去人的尊嚴和自由。相反,祂定意把一切更新,以愛去叫我們得釋放、自由、醫治,叫我們枯竭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活水泉源。
唯有我們學習以屬靈的、永恆的,超越的眼光去認識上帝的美意,以順服的態度每天踏實地跟隨祂的旨意而行;我們才能真正享有美好豐盛的新生命。
順祝大家新年更愛主、生命更豐盛。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