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0年12月27日 
疫來信受,等候救恩 (鍾鳳霞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今日是2020年最後一個主日,今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刻骨銘心難過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橫掃全球,疫情反覆,全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可能是很多香港人的心聲,「反修例運動」引發「港區國安法」迅雷不及掩耳地實施了,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震盪、焦慮和不安。香港面對雙逆齊飛來,整個城市陷入抑鬱和集體創傷。我們進入了不正常狀態的世代中,我們渴求平安的救恩臨到。

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和困境,兩位一生忠心事奉,在晚年經歷救恩的西面和亞拿的事蹟,能激勵我們因信得救。(路二:22-40)西面是一個公義又敬虔的人,住在耶路撒冷。當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猶太人生活在痛苦飽受壓迫的黑暗時代,西面心中一直存有一個指望,就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那位以色列的安慰者必定來到。因此他常常忍耐等候,警醒禱告,以信心緊緊抓住主的應許。在他身上有聖靈的同在,他得了聖靈的啟示,看到他的盼望實現。

當約瑟和馬利亞把嬰孩耶穌抱進聖殿獻給上帝時,西面也受聖靈的感動進入聖殿,他立刻認出在他手中的嬰孩就是「基督」,並經歷到嬰孩耶穌帶來的安慰。他便發出這首著名的讚美詩(路二:29-32),述說他已經看見為萬民預備的救恩,是照亮外邦人的光,也是以色列的榮耀。上帝在引導着歷史的進程,以完成他對全人類完美的救贖計劃。女先知亞拿和西面一樣,活在上帝的恩典和盼望中,憑信心等候,晝夜禱告,終能經歷上帝成就的救恩。

世界正在發生劇變是鐵一般的事實,2020年尚有四天就過去,我們將繼續在驚濤駭浪下,面向不確定的明天。讓我們以信心緊緊地抓着主的應許,認定上帝是向我們施救恩的主,他掌管明天,他是唯一的依靠,並把握機會將他的救贖和盼望帶進這失落的世界。(路二:38)


2020年12月20日 
這個冬天不太冷 (李炳光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多年前某間教會請我在聖誕節主持佈道會,給我的講題就是「這個冬天不太冷」,這題目似乎與聖誕節無關,可能是引用當年一齣電影的片名:「這個殺手不太冷」,內容是描述一個滿有溫情的殺手,使本來是滿有血腥的場面卻充滿了溫馨。
香港本來就很少有太冷的冬天,在北半球許多地方都冷天雪地,而香港仍溫暖如春,不過,有時「冷」未必單代表天氣,也可代表不愉快的處境,也代表冷酷無情的事件,更可用來描寫一個人的態度,「冷」可代表着缺乏愛心、缺乏溫情、缺乏關懷、失去平安、喜樂等情況,如果「冷」用來描寫以上情境,那麼,香港這個冬天天氣不太冷,其實在處境中,人的心情上,這個冬天實在很冷。
新冠病毒的疫情延續了差不多一年了,我們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難,天災人禍使整個世界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今年的聖誕將是一個缺乏歡樂的聖誕。其實,第一個的聖誕節也是一樣,當年人是活在冰冷的黑夜,沒有佈置,沒有燈光,沒有多姿多采的慶祝,人活在失落痛苦的日子,但在失望、灰心、期待的心情下,因為耶穌的誕生,帶給他們溫暖、喜樂、平安和盼望。
天使當年的佳音:不要懼怕(安慰),大喜信息(歡樂),關乎萬民(屬所有人的),生了救主(拯救)包着布,馬槽(窮人的福音)那就是記號(希望的福音),榮耀歸上帝(榮神),平安歸人(益人,平安)。
不錯,聖誕的精神是「平安」;聖誕的喜樂是「希望」;聖誕的中心是「愛」。
曾看過一張聖誕咭,畫面是冷天雪地的郊野,到處都是白色、灰色等冷的顏色,但中間有一小房子,在灰白色的背景中,只有屋子的窗戶配上紅色,所謂萬白叢中一點紅,這點紅使整幅圖畫變為溫暖,並代表着屋內有光、有火、有人、有生命,這幅畫最能代表聖誕的精神和耶穌基督降生的意義。
這個冬天原本很冷,能否因着基督的愛和我們信、望、愛的生活見證,變得溫暖一些呢?
但願我們因為耶穌的降生,我們的生命將會不一樣,這個聖誕不太冷,祝聖誕快樂!


2020年12月13日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 (梁慈光牧師) 
將臨期第3主日 
第 50期 

因新冠肺炎疫情,限聚令再次收緊,主日崇拜又要暫停了。中小學幼稚園停課,食肆再次限制於兩人一檯,出外遠行或探親仍然遙遙無期;另一方面,社會撕裂依然嚴重,國際關係亦十分緊張,不少人感到沮喪及無奈,前景黯淡。
以賽亞對被擄歸回的以色列民宣告:「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試想當時的以色列民何嘗不是沮喪失望?他們經歷亡國、被迫遷徙至敵國,如今回歸故土,家鄉卻是百廢待興,經濟與治安衰落,以前的家園即使被強佔也投訴無門。先知卻在此刻向他們宣告盼望的信息,雖然問題未得到即時解決,但信息激勵他們等候上帝的介入,深信上帝知道他們的處境。
困境中讀到「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5:16-18上),我們會有甚麼感受呢?曾經聽過有牧者稱這幾節經文為「屬靈煎釀三寶」,這描述十分精闢深刻,但保羅卻強調「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換句話說是上帝的命令,那就可不像茶樓裏可有可無的點心了。在生活順境時這命令尚算容易實踐,但在逆境中卻是知易行難。且看帖撒羅尼迦教會絕非處於順境,保羅就曾經因遭受當地的猶太人反對,被迫離開,往庇哩亞及哥林多去。這「屬靈三寶」對逆境中的信徒必有重大意義。
「常常」、「不住」及「凡事」皆表示超越時間與地域的,可說是任何時間、任何境況都要喜樂、禱告和謝恩,我們在保羅身上見到他的實踐,是可行的。最近,筆者所在區內的教牧團契因疫情而以網絡方式進行聚會,雖然在上述困境中會友及福音工作都面對不少困難,但坦誠的分享裏卻看到上帝的保守與恩典,危機中看到契機;同時也發現,我們慣常在四面牆的教會中,此刻的困難正激發我們要踏出安舒區。這分享與代禱令我們體會「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是何等真實與寶貴。讓我以一首詩歌的歌詞結束:
恩典太美麗,無甚麼可取替……
忠於使命,不惜一切來回應,能事奉祢是最尊貴!


2020年12月6日 
傾聽 (劉麗詩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今主日是將臨期第二主日,也是聖經主日。

詩篇85:8-9邀請我們「聽上帝所說的話」,因他必應許賜平安給我們。只是,我們可願用心傾聽上帝的說話?

以賽亞先知宣告上帝的安慰將再次臨到的時候,他提及從曠野而來的聲音,這聲音要「為上帝預備道路」、「修直大道」(賽40:1-11)。當日施洗約翰——耶穌基督的先驅——在約但河邊宣講悔改的洗禮,呼籲百姓承認自己的罪,他就是以賽亞先知所說的「在曠野呼喊的聲音」(可1:1-8)。

可有想過:為甚麼是曠野的聲音?曠野是那渺無人煙之地,是貧乏及枯竭之處,鮮有人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居住。因此,從曠野而來的呼喊與從人群聚居地的聲音形成強烈的對比。人群的知識,追求的生活,建立的體系等等,往往形成了固定的形態。我們確實需要這些固定的形態來運作每日的生活;但同時我們亦需要有外來的聲音來啟迪我們的心思意念,並喚醒我們心中對永恆的渴求。施洗約翰的呼喊能使百姓知罪,渴求悔改與更生。他讓百姓醒悟:「凡有血肉之軀的盡都如草……草就枯乾,花也凋謝……惟有我們上帝的話永遠立定。」(賽40:6-8)唯有看見自己的不足與缺乏,我們便趕快回轉歸向上帝,迎接他給我們的安慰,擁抱從上頭而來的好信息。這好信息是能改變世界、逆轉人類命運的好信息。

願我們都用心傾聽!在基督信仰群體的寶貴傳承裏,靈閱(Lectio Divina)確能幫助我們用心傾聽聖言。「閱」(Lectio)是讀出一段聖經的文字,因為我們想好好地聆聽主的說話;「靈」(Divina)是指以一種誠實敬虔的心、謙卑及渴望的態度來閱讀,並在聖靈的感動裡讓聖言轉化我們的生命。我們慢慢地誦讀,重複地誦讀,將聖言記在心中,用心地理解其中的意義,讓聖言光照我們的思想,辨識我們的行為與動機。願這個簡易的,也是源遠流長的屬靈操練,幫助我們不再迷茫。世情變幻使我們的心靈蒙上灰塵,在「等候上帝的日子來到」之際(彼後3:12),懇求閱讀聖言能成為我們每天不懈怠的打掃工程。


2020年11月29日 
信靠主引導 (謝志宏牧師) 
將臨期第1主日 
第48期 

有時在街上聽到人說:「咁你即係唔信我啦!」原來人際間需要很多信心。就算我們努力建立一套群體生活指引,也要相信大家會按這些共識來行事。信心是生活的基礎,只是我們是否會同樣看重信靠上帝呢?還是口中相信,卻沒有倚靠他呢?

由馬可福音13章開始,主耶穌由聖殿被毀講到末世,他教導門徒要留意一切世情,而「那時」(13:26)就是眾星在晚上墜落之時,即是因環境而感到徬徨失措失望之時,就更要留意。我們其實更要因信靠上帝,才不至被徬徨無力的感覺所勝。

人子不知何時回來,但門徒卻仍要警醒,因為他們是被授權去工作的僕人,所以世上沒有「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我們只要警醒負責去管理好這世界,無論是環境、政治、社群,甚至個人生活。無論主甚麼時候回來,我們受託做僕人,就是在世界的徬徨失措失望中,警醒留意世情,回應世界需要。

過去,我們曾經歷四處撲口罩,甚至訂購無門,我堂會由最初曾與街坊分享了數百個口罩,到最後卻派出了八千多個口罩。甚麼是信靠呢?就是好似等候主人的僕人,我們警醒留意也回應世界的需要。我們因為對上帝的既信且靠,來作出具體的回應,就算手上僅有的東西,也不是自己的,也是上帝付託的,於是不怕付出而選擇分享,這就是信靠了。口罩如是、十一奉獻如是、子女如是、時間如是,讓我們在這末世做個警醒信靠的僕人。


2020年11月22日 
謝恩、分享、公義 (余恩明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近日新聞報導內地河南一個農戶,飽受村民擅自闖進農田偷取粟米及花生等收成,向公安求助也不得要領,鎮政府官員更解釋,農戶用拖拉機收割,遺留下的穀物,乃是給貧窮人的生計。有人在媒體留言慨嘆內地竟然有現代版波阿斯與路德的故事。在《路得記》二章記載的溫馨動人故事,原來就有農戶(相對富有者)在收成時,刻意留下部分,以協助沒有田產和貧窮人士(拾落穗者)的優良傳統。

今主日的經課《馬太福音》25章,我們十分熟悉,提及人子榮耀歸來之日,會對萬民進行大審判。自稱為信徒的會被分成兩群——綿羊和山羊,並按各人過去如何對待貧病老弱和缺乏基本生活條件的群體來判斷。綿羊就是願意對這些群體伸出援手者,可以得着永生;反之,山羊就要到永刑那裏去。
舊約經課《以西結書》34章,上帝要親自在肥羊和瘦羊中間施行審判,因為肥的用肩和角牴撞其他的羊,使牠們四散,不能在肥美的草場生活,牠們變得瘦弱。上帝表明必會尋找這些失散的羊,醫治及牧養牠們,也會秉行公義,施行審判,並除滅靠欺壓同儕而肥壯的羊。
我們知道收割感恩節在每年秋天舉行,乃源自昔日農耕社會,信眾在秋收之後,感謝上帝過去一年的供應(如陽光和雨水),以至地有出產。各人就會把最初的收成帶到村內教堂,供其他有需要的村民取用,作為一種具體感謝主恩的行動。時至今日,我們都不再靠農耕為生,但主在我們及家人當中,又豈只供給我們陽光和雨水呢!在這世紀疫情的陰霾下,每個人都希望身體健康,家人出入平安,工作穩定,已經是上帝賜予的最大恩典,值得我們感恩。但社會上有很多人生活在困境中,若我們仍然有穩定收入,戶口也有結餘,我們會否參與「拾落穗者」的行動,以愛鄰如己的精神,向缺乏的群體分享所有,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呢?
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各樣商業活動之中,會否有意無意地使用了“肥羊”的手法,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剝削別人呢?以西結告訴我們,秉行公義的上帝,在察看着我們的行為,當耶穌基督再回來的時候,必定會對我們所作的進行審判。
在收割節感恩主日,讓我們在數算主恩、以行動回應上主種種恩賜之同時,也檢視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按着聖經教導關愛鄰人並秉行公義。但願我們都明白及實踐收割節感恩的意義。


2020年11月15日 
在「面對」與「逃避」之間 ( 何世傑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4主日 
第46期 

如果我們忽略了馬太福音24章與25章的聯繫,或許我們會誤解了25章14-30節按才受託這個比喻,以為是關於才幹或恩賜這個主題。

「天國又好比……」﹙太25:14﹚明顯承接上文忠心與不忠心僕人及十童女兩個比喻,因此,我們不能將這個比喻抽離上下文來理解。當耶穌告訴門徒聖殿將要被毀﹙太24:2﹚,表示禍患將要臨到的時候,門徒隨即在橄欖山上私下問耶穌:「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你來臨和世代的終結有甚麼預兆呢?」﹙太24:3﹚,那一刻,門徒希望能夠解讀時代的預兆。

今日,我們看見世界局勢一片混亂,權力傾軋引發不少禍患,整個世界似乎正走向末路。在這個時候,人總是希望能夠準確分析時局,可以預測禍患和壓迫幾時會來臨,更希望知道禍患幾時會過去,以致我們知所進退,平安度日,彷彿只要我們能夠預視將來,看得見出路的時候,我們就能得着平安。

如果我們的平安是建基於我們看得見的將來,在前景迷茫,看不見出路的當下,我們又如何自處呢?對於門徒的提問,耶穌清楚指出,門徒應該關注的,並非世代的終結在何時來臨,何時結束,而是要學習在禍患與迫害來臨的時候,作「善良忠心」的僕人。

這個背景有助我們解讀按才受託這個比喻,「主人遠行去了」正是僕人面對壓迫挑戰的時候;「僕人立刻去做買賣」表示他願意迎向眼前的壓迫和挑戰,完成主人託付的使命;「將銀子埋在地裏」則表示逃避去履行主人所託付的責任;至於「主人的家業」,相信就是指天國的價值,就是公義、正直、憐憫、包容、和平……等等的價值,因為只有我們在世上活現天國價值的時候,天國才會得以擴展,才會有更多人擁抱天國的價值,但同時,我們又會惹來不少人的憎恨。

耶穌這個比喻,是對歷世歷代門徒的一個挑戰,是「面對」與「逃避」之間的抉擇。誠然,在兩者之間充滿着很多的掙扎。現在,正是主人遠行去了,仍未回來與我們算賬的時候,我們手上拿着主人託付給我們的家業,我們會如何運用?我們在掙扎甚麼?相信我們沒有簡單的答案,但主耶穌這個挑戰,會否成為我們面對壓迫與挑戰時的提醒呢?求主幫助我們。


2020年11月8日 
警醒守訓誨 (任遠輝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5期 

二0二0年還有個多月就要過去了,無論這年過得如何都好,在一年將盡的時候,今主日的讀經主題再一次提醒我們要「警醒守訓誨」,為甚麼是再一次呢?是否年頭已定過此題目呢?非也,而是這本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今主日再一次給我們提醒,今主日所選讀〈約書亞記〉的部分,為此主題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告訴我們為甚麼要這樣做。
〈約書亞記〉24章是一段頗為熟悉的經文,有這樣的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要挑戰以色列人,若是認為事奉耶和華是不好的,可以選擇他們所要事奉的神明,而自己則清楚的表明,必定事奉耶和華。我們都知道,約書亞給予以色列人的選擇不是一個真正的選擇,因為理論上沒有人會放棄生與福而選擇死與禍的,但約書亞還是將選擇放在以色列人面前,而自己則清楚的表明,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會事奉耶和華,我認為這種姿態是重要的,原因有三︰
一.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今天,若我們很希望別人能警醒守訓誨,最基本是我們自己是否有如此行?若我們只希望別人做,而自己則沒有做,那只是空談罷了。
二.假若我們自己已有警醒守訓誨,有時候我們期望別人,甚或是我們所愛之人,也能如我們這般行,當別人沒有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便會感到失望或難過,這一切的出發點本是好的。但是,別人有甚麼決定,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上責任,就算別人真的因為你的勉強而警醒守訓誨,其實都可能不是持久的,別人只是順應你的意思,生命卻未必有真正的轉變。
三.相反,我們應該要知道,當我們自己認真地警醒守訓誨,我們這一種姿態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它告訴人︰仍然有人這樣做的;當你這樣行而活出蒙福的生命,別人看在眼裏就會被吸引及啟發,並向你學習。
香港過了一段漫長而黑暗的日子,實在很不容易,甚至這日子可能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種黑暗,除了外在環境外,其實亦存在於我們的內心,在這種境況中,我們更需要「警醒守訓誨」,靠着聖靈的幫助,使我們能積極面對這個時刻,不致做出不當的選擇或行為。願主保守帶領各人,誠心所願。


2020年11月1日 
你是我所愛的! (余勝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2主日 
第44期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都可能不多不少的為到世界、為到香港、或為到自己的處境,心裏有流淚的感覺,甚或已經大哭了不只一場。的確,在亂世之中,我們都承受着不同的壓力,一個認真的基督跟隨者,在這個混亂並充滿挑戰的世代,更會感到加倍的吃力!
有人曾經這樣說,當基督徒感到大難臨到時,或看到一些大災難發生後,就會去閱讀《啟示錄》,嘗試在當中尋找一下回應當下末世境況的一些經文,從而希望找到災劫背後的解釋。無錯,閱讀和查考《聖經》,的確是一個信徒能夠經歷恩典的途徑,然而要讀懂聖經,卻是需要我們花上時間,同時靠着聖靈的幫助,才能更明白上主恩言的寶貴。
今天所讀的三段經文,背後都帶着一份愛和盼望。在末世之時,信徒無可逃避地要面對逼迫、面對災劫,然而重要的是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我們要如何站立得穩,繼續在所處的境況中作美好的見證,並且心存盼望,相信一切總會過去,但基督卻是永遠掌權的呢!
愛和盼望,是人面對絕境時的其中一個重要出路,如果失去了,當我們肯定自己是被深愛着,當我們相信現在的劣境只是暫時,我們就有能力面對逆境,勝過挑戰。而上帝的恩言,正正是要幫助我們,讓我們肯定自己是蒙愛的,並且知道最終上主仍然是掌管歷史,掌管萬有的那一位。願我們都能多讀《聖經》並藉上主的話語得着愛和盼望。阿們。


2020年10月25日 
愛主愛人 至死忠心 (何德堅宣教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申命記最後四章,是摩西的「臨終敍事文」。在臨終前,摩西為百姓選定繼任人,叮囑他們定期宣讀律法,祝福十二支派,又教導他們唱頌詩歌,不要忘記上主的恩情。申卅四是後人對摩西的讚頌,似今日安息禮中的「述史」。但比較申卅四及申卅二48至52,兩段經文似乎有不吻合的地方。申卅二48至52對摩西的評價極其負面,經文更直指摩西像百姓一樣「沒有尊耶和華為聖」,因此不能進入應許之地。

為何耶和華要向一位盡心、盡力的領袖發怒呢?是因為米利巴求水的事件,耶和華叫摩西「吩咐」磐石出水,但他對百姓的悖逆感到困倦,擅自「擊打磐石兩下」出水。摩西在會眾面前,公然叛逆上主,踐踏耶和華的主權,因此,聖潔公義的耶和華,不得不宣判摩西不能帶領會眾進入迦南(民二十2至13)。

雖然摩西、亞倫、和第一代的以色列民都不能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的終局與他們並不一樣。摩西沒有死在曠野中,他獨自上尼波山,耶和華讓他親眼看見應許之地。摩西在山上離世,雖然沒有堂皇的安息禮,甚至無人知道他墳墓的所在地,似乎是孤寂冷清,但在耶和華的眼中,摩西比任何領袖都要尊貴,因為耶和華親自陪伴他,為他預備地方。耶和華親自將他葬在摩押地,又使他歸回他的祖先那裏去,可見耶和華深愛這位至死忠心的僕人。

摩西的一生提醒我們,聖潔的主,是配得我們以卓越的技巧和聖潔無瑕的心志去尊崇祂、敬拜祂。縱然音樂無分「聖」、「俗」,但事奉人員在聖壇前,不單要具備恩賜和熟練的技巧,也要有敬畏主和聖潔無瑕的心去服侍主,又願意常常親近主,省察自己的內心,以致所彈奏、所唱頌、所舞動的,都能合乎主的心意。透過或傳統、或嶄新的演繹,帶領會眾抒發對主的情懷,並引領人降伏在聖潔主的寶座前。雖然像摩西這樣偉大的屬靈領袖,也有失腳的地方,但摩西一生有耶和華的同在。願意我們在事奉的路上,縱有挫折,但仍有耶和華的同在,倚靠聖靈的引導,以基督耶穌作為我們的榜樣,謙卑順服,忠於主對我們的託付,並得着主的稱讚!


2020年10月18日 
疫情稍退,我們可以參與崇拜了!? (袁天佑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寫這篇靈音稿是在一個月前,當時限聚令仍只准二人,所以教會的崇拜仍是以網絡形式進行。但疫情第三波看來已受到控制,相信到今天,限聚令已能大幅放寬,教會也能有限度的進行實體崇拜。只是擔心,第四波來到時,又會有所限制。所以大家不要放鬆防疫啊!

過去大半年,能舉行實體崇拜的主日並不多,大家多只能透過網上參與崇拜。這正是考驗我們信仰的契機。

不少時候,我們參與崇拜,已成為了每主日的習慣。習慣本來不是壞事,但習慣會容易使我們對崇拜變得麻木。不少時候,我們投訴崇拜安排不好,或講員講得不好,使我們沒有領受,但問題卻可能是我們對參與崇拜因習慣而變得沒有新鮮感而已。

教會舉行網絡崇拜,我有留意到在轉播時的參與人數,最多只有平常參與崇拜的三分之一。就算是事後觀看的人也不算多。為甚麼呢?是因為不習慣?沒有實體的感受?為甚麼不能劃出過去參與崇拜的時間,參與網絡崇拜?的確,實體崇拜與網絡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我也肯定實體崇拜有更多好處。但在疫情期間,不論政府有沒有限聚令,教會也當審慎不宜有公開和太多群眾的聚會,避免交叉感染。網絡崇拜,是在疫情中最好的安排。除少數年長信徒不太懂使用網絡外,相信大部分信徒都可一同參與。

殉道者潘霍華曾指出,「團契生活並不是想當然的,而是恩典」。教會生活,不論是崇拜、聖餐、團契等,都是上帝的恩典,要我們珍惜。我們有沒有因過去沒有實體崇拜,更深的體會崇拜的真義?以後在參與實體崇拜時,要帶着怎樣的心去參與?耶穌說:「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四23)

崇拜當然不只是實體或網絡的崇拜,而是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敬拜)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

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讚賞他們「離棄偶像,歸向上帝來服侍那又真又活的上帝」(帖前一9)。這就是崇拜。


2020年10月11日 
上好的宴席 (阮月霞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9主日 
第41期 

每逢人舉辦一個宴會,都是各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義。在這大半年間,不論是皇室或平民的婚嫁、壽筵、喜酌、升職或入伙,都因着疫情的影響,需要縮減賓客數目或延期,甚至取消,令到辦喜事的主人家,因不能夠與親友們分享其喜悅,而有感失望。
今日的經課馬太福音22章1至14節,主耶穌為當時被揀選的猶太人預備了上好宴席「天國的福音」,可是他們不領受。耶穌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赴宴,祂將這個宴席轉向給之前沒被邀請的外邦人,於是吩咐僕人不論善惡的全都請過來,有如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各會堂,為的是尋找貧窮的、殘疾的、瞎眼的、瘸腿的、心靈軟弱的,只要願意來赴宴的,都留一個筵席位置給他們,結果宴席上坐滿了客人。每當我們被邀請出席宴會,都會梳裝整齊地赴會,以表對主人家的尊重和謝意,可是在宴席中確有賓客沒有穿上禮服!按照早期東方傳統習俗,這樣被視為輕看藐視主人家。因此,這些客人會被趕出去,不能成為席上客!這裏讓我們可以反思的事情:
究竟我們穿上甚麼服式才可赴宴?耶穌教導的「登山寶訓」(太5:3-10)是一套很有說服力的禮服: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憫人、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迫害,這些都被視為人生的圭臬,是進入筵席的標準,你穿上了沒有?
當我們成為席上客,是不是代表已經被選上?儘管最後你是否穿上禮服出席這個上好的宴席,耶穌仍舊會宴請所有的人。因為耶穌為我們預備的喜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席上客,而且場地不一定在宴會廳內舉行,可以在無牆的地方,可以在你咫尺的範圍內,因為耶穌無處不在,那裏有福音,那裏就有上好的宴席。但要明白不都是所有被宴請的人都能穩坐宴席上的空位置,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弟兄姊妹,我們如何回應耶穌的邀請?能夠出席這上好的喜宴,是一份福氣。你已經預備好出席了嗎?盼望我們能以「登山寶訓」作為尋求主心意的指標,看重自己成為宴席中賓客的身分,謹言慎行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常存感恩的心穩坐在其中領受筵席的福分直到永遠。阿們。


2020年10月4日 
同心、合一 (何慧儀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81屆) 
第40期 

教會在每年十月第一個主日也會舉行「普世聖餐主日」。這個主日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教會首先發起,衞理公會也積極響應。當時美國正面對經濟大蕭條,歐洲也受到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一觸即發,人類陷於仇恨爭鬥之中,世界一片灰暗。西方教會領袖有見及此,呼籲世界各地教會於十月首個主日一同舉行聖餐,提醒基督徒,耶穌捨身救贖世人,以行動廢掉冤仇;同時讓基督徒團結一致,不分你我,互相認罪,同心為世界祈求和平,展現基督信仰的合一精神。

普世教會協會在一九八二年出版了《洗禮、聖餐與服事》一書,重申聖餐重要意義,包括——
1) 對於上帝的感恩;
2) 對於基督的紀念與回憶;
3) 聖靈的呼喚;
4) 信仰的合一與共事;
5) 上帝國之餐。
耶穌設立聖餐,吩咐我們常常奉行,為了幫助我們時刻紀念他為世人所行的救贖工作。聖餐是蒙恩途徑,邀請我們回到主的面前,住在他的恩典和大愛中,仰望他的再來。信徒聚集於聖餐桌前,同領餅酒,一同分享基督聖體和寶血,提醒我們在基督裏基督徒無分彼此,都因耶穌基督聯合起來了。正如保羅所說:「因為餅只有一個,我們雖然人多,仍是一體,我們同享一個餅。」(哥林多前書十17)透過聖餐我們享受與基督契合,使我們學效主的樣式,柔和謙卑,放下自我,與人共融。

今天我們處身紛亂撕裂的時代中,各種衝突矛盾導致關係破裂,國與國之間彼此敵對、社會不同群體存在對立、信徒因不同政見彼此排斥甚至離開教會、家庭成員也因不同意見彼此拒絕。我們當趁普世聖餐主日,重新在主面前謙卑承認自己的軟弱,彼此認罪,同心為人類和平祈禱並建立共融合一的信仰群體。

這一年的普世聖餐主日很特別,因疫症的緣故,不論我們回到禮拜堂參與現場崇拜,又或在家中參與網上崇拜,我們仍可發揮合一共融的精神。在這一天裏,不論我們身處何地,也讓我們分別出十至二十分鐘的時間,專注為世界和平及信徒合一禱告,同建上帝和平的國度。


2020年09月27日 
耶和華必在我們中間! (陳建基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九月二十九日是預期全港中小學全面回校復課的大日子,期盼上主的慈憐保守,讓各校都能在疫情中得到平安,逐步恢復學與教的正常校園生活。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中,同學們和家長們都辛苦了,而老師們所面對的,更是極大的辛勞、壓力與挑戰。此外,背後還有一大群支援人員,無論是校務處的同工,以及負責保持校園衛生清潔的叔叔姨姨,都一直不辭勞苦,緊守崗位。感恩的是,在危機與逆境中,我們都勇於學習應對與嘗試解決。原來,在疫情與困難中,我們從來都不是孤單面對!
「以色列全會眾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從汛的曠野一段一段地往前行。他們在利非訂安營,但百姓沒有水喝。」以上是今主日選續的舊約經文〈出埃及記〉十七章的開頭。當時以色列民和他們的領袖摩西所面對的危機,令我特別想到今天的處境——疫情下的學校教育主日。
昔日,耶和華上帝藉他的僕人摩西,帶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為奴之地;雖然各人都曾親身經歷神蹟,體會上帝的大能與同在,但每當遇到艱難險阻之時,往往都會頓時感到徬徨無助,失卻信心,更甚是誇大自己的困難,繼而互相攻擊,發出惡言與埋怨。
今主日的經文提到,摩西面對群眾的爭鬧,就呼求耶和華說:「我要怎樣對待這百姓呢?他們差一點就要拿石頭打死我了。」(出17:4)從這句說話看來,摩西也向上主投訴了,並帶着一點點埋怨。幸好,耶和華體察人心,他的幫助及時臨到,為民解困,並讓摩西參與其中,一場危機得以化解。事後,摩西更提出:「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藉此提醒眾人。
當下香港教育面對的挑戰,不單是復課的安排問題,而更是在此社會情勢急促轉變,教會辦學應如何應對的智慧。「本基督精神,發展全人教育;藉宣講福音,培育豐盛生命。」是本會學校教育的使命宣言;我們深信這是上主的託付,任重而道遠,並且知道,無論在過程中遇上何等艱難險阻與試探,耶和華必在我們中間!
在此敬引腓立比書二章13節與眾肢體互勉:「因為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使你們又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2020年09月20日 
相稱的人生 (黃惠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6主日 
第38期 

在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甚麽?保羅的答案:「最重要的是你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在另一處記述「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弗4:1),重要的事要多提幾遍。在〈黃帝內經〉一句「有諸內形諸外」,本意指人體內部若有疾病,必反應在人身外表上。身體如是,信仰也如是。我們內在的生命情況也自然反應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相稱」吧。
保羅約於主後卅五年在往大馬色路上與基督相遇,這一遇不單使他歸信主耶穌,更影響他往後的人生,一百八十度改變了方向和重點,直到他殉道離世的日子,當年約是主後六十七年。在這三十多年日子中,保羅的生命點滴都呈現在他寫給各地教會或信徒的書信之內,這呈現的生命如他所言的「相稱」。
我們蒙召和相稱的生命,除了悔改信主和接受洗禮一刻,還有在平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因基督的愛而作出調整。基督的福音可包含祂的拯救和愛、聖靈充滿生命的果子、主的愛促進的人生價值、愛和公義、上帝恩賜的平安、喜樂和盼望等等。我們要多讀和了解聖經箇中意思,才能發掘更多經文中的意義和如何在今天生活中實踐,才不致作一知半解的基督徒。
保羅信主三十多年裏過着的生活都不是平坦,卻是充滿困難和挑戰。今天我們雖然活在不同時代和社會環境中,但同樣充滿着困難和挑戰,如何在此刻中活出「相稱」的基督徒生命?我想這個沒有捷徑吧,只有如常的保持親近主的心和行動,仿如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日子,如常聽上帝指導和收取適量生活所需的食物,不囤積也不閒懶;又如主人請工人進入田間工作,無論那個時間被請進來,工人要做的就是如常工作。
「相稱」和「如常」,都是相關的描述,以保羅的見證所言「無論是生是死,總要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無論我們的生活是怎樣艱辛無奈,或喜樂平安,總要讓基督的能力和福音所賦予的生命特質,在我們身上如常表達出來,但這過程不代表沒有掙扎或失望,不過我們可以向上帝申訴、祈求、等待,歷代的信仰先賢都是活生生的見證。願主幫助今天的我們靠主站穩,活出相稱的生命,在這歪曲悖謬的世代見證耶穌基督福音的大能。


2020年09月13日 
經風不弱 (李英偉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37期 

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教新)「2019香港教會普查」的報告顯示,有關會眾參與聚會的情況,2014年結果顯示,平均每週有305,147人參與崇拜聚會,2019年則只有268,822人,五年遞減率為11.9%,即每年平均遞減2.5%。此為歷屆下跌數字之最,不論是成人崇拜及青少年崇拜,數字均有下跌。相對1999年教會普查發現,主日學、聖經教導的事工下跌84.8%,當中有70.9%的堂會表示,過往三年主日學參與人數有所減少,而最多堂會認同原因是信徒已參與外間課程(55.6%),其次是師資人手也不足夠佔53.8%。
主日學的人數下跌與師資培訓減少,有指這反映堂會將培訓的事工外判給機構。教新胡志偉牧師指出這是「教會不教」的重大隱憂,他認為現今堂會失去正常功能和在教導上未能滿足信徒,是「離堂會」現象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認為教學過程能增進牧養關係,故建議應重新建立以堂會為本的培育工作:
一.強化以生活應用為導向
聖經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聖經指引我們走一條人生的正路,如何行公義和好憐憫,讓我們知道如何能充實地走完人生的路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至二十節提到教會要教訓人遵守主的話,在遵守主的教訓前,先要認識神的話。導師一方面要熟悉神的話,另一方面要認識會眾所面對的處境,幫助他們活出真理。主日學要加強生活應用,讓各年齡的學生認識到神話語是實際和可行的,且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的難題,更深體會豐盛的生命,也就更加能按神的標準生活。
二.堂會聖經教師以生命見證真道
聖經教師除了傳遞《聖經》知識,其生命也影響着信徒的靈命。例如:一位充滿事奉熱忱的教師,會感染信徒熱心事奉;一位滿有愛心的教師可讓信徒經歷神的愛,並學習去愛人;一位滿有喜樂的教師,會激勵信徒靠主喜樂。這些,都是在堂會中真實與弟兄姊妹一起生活的「見證」,讓信徒可以學習聽道行道的好榜樣。
在這個疫情未止和政治社會動盪的世代,信徒能否在教會中尋到真理呢?更新堂會的主日學是需要堂會的牧者和領袖有遠大的眼光,並且願意投放資源和提升主日學的地位與悉心栽培教師。在這個沒有真理的世代,教會應繼續努力擴展主日學事工,實踐主所交託的教導職事,使教會成為教導真理的教會。


2020年09月6日 
記念主恩.以愛相待 (黃德馨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4主日 
第36期 

每個節期的名稱都有其故事,譬如感恩節就是在秋天收成期感恩的日子。逾越節則是希伯來人在埃及得免第十災而得拯救的經歷。我們有時將逾越節的焦點誤放於記念上帝所彰顯擊殺及消除仇敵的大能;實在,此節期的重點應在於釋放和拯救的大愛。上帝吩咐以色列子民長久記念這份釋放之大恩「你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永遠的定例。」(出12:14)
基督徒都相信耶穌已成為我們的逾越羔羊。在聖餐桌前,牧師宣告罪得赦免,叫我們脫離爭鬥、仇恨、恐懼而得到釋放。然而,自去年社會事件及病毒肆虐的日子以來,教會內的善良和純全受着衝擊,信徒之間出現憤怒,甚至彼此敵視及壓迫,陷入傷痛與無助的困境。我們需要基督的救贖,從中得到釋放。
福音書記載了耶穌教導如何對待得罪你的人:要準備「贏得了你的弟兄」的心,鼓起勇氣與當事人交談,以愛相待而不是追求報復或論斷;進一步可以邀請教會團契來調解,要彰顯上帝復和的大能,而非以眾敵寡。即使我們未達圓滿成果,當謹記耶穌的教導,永不放棄或逃避任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失去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太18:14)耶穌告誡彼得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如果我們連敵人都為他代禱,豈不是更應該為弟兄姊妹之間復和不斷禱告?以祈求成全上帝的心意?
同樣,保羅勸勉信徒要愛鄰如己「你們除了彼此相愛,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甚麼,因為那愛人的就成全了律法。」(羅13:8)保羅相信生活在白晝的人行事為人在個人和社會道德上端正,他還鄭重地提醒「不可紛爭嫉妒」(羅13:13);因此,我們當記念上帝的大能,既蒙恩得救,就當確切地實踐律法的正直,真誠謙卑地祈求上帝的赦免,以及向被傷害者求寬恕。願聖靈引領我們脫離綑綁,邁出行善的自由,經驗彼此相愛、釋放、接納和饒恕的生活。


2020年08月30日 
回應上帝呼召! (盧偉旗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今主日舊約經課乃出埃及記三章1至15節。這段經文對我們認識上帝的呼召及我們如何回應,有深刻的教導。

出埃及記三章記載摩西被上帝呼召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上帝定意揀選合適的人為他工作。正如以弗所書二章10節「我們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穌裏創造的,為要使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早已預備好要我們做的」。上帝對我們每一個屬他的人有獨特的心意和計劃,因此我們要常作預備,隨時回應他的呼召。

摩西回應上帝的呼召第一句說話是「我是甚麼人?」摩西在此表達的是一種「抗議」。摩西向上帝抗議説:「我算甚麼?怎能去見法老,還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新普及譯本3:11)。摩西似乎不大認定自己是以色列人,乃上帝的選民!這裏讓我們可反思兩件事情:

第一,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嗎?我們的生命從何而來?我們活着的價值是甚麼?到底我們的人生是向誰交賬?當時摩西不大知道自己是誰,加上他受着生命的挫折與衝擊後,只想停留在自己的安舒區,不期望有甚麼突破或更新。然而,上帝卻要呼召他面對「我是誰?」這重要功課。或許當我們思考上帝呼召時,上帝要我們反省的起點就是「我是誰?」這最基本且重要的命題。

第二,摩西未遇見耶和華上帝時,他只能憑自己過去的經驗、知識、能力和智慧去面對生活及前途。當上帝呼召他作一件他認為又大又難的事時,他被自己「設限」而來的恐懼牢牢困住,諸多藉口推卻及反抗上帝的呼召。我們往往也像摩西一樣,活在自己的過去,不肯承認及放下自己的恐懼,不敢面對自己的未來。然而,上帝卻肯定的回應摩西:「我必與你同在!」

當我們回應上帝呼召,最重要的條件,並非我們「能夠做甚麼?」乃是我們否定「上帝與我們同在」這真實的應許。正如約書亞記一章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

弟兄姊妹,我們要好好預備自己,隨時領受上帝在生命中獨特的呼召。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會更深刻認識自己的本質、身分與使命。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上帝與我們同在」這真實經驗,會帶領我們進入上帝豐盛的應許中。求主使用我們。阿們。


2020年08月23日 
上帝必預備 (曾美娟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12主日 
第34期 

出埃及記一開始記載以色列人在埃及面對嚴峻考驗(出1:8有一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統治埃及。)於是法老千方百計以不同計謀迫害以色列人,先是要他們作苦工,其次命令收生婆殺害以色列男嬰,以保障自身利益及進行全國種族大屠殺。(出1:8-14)之後,上帝透過三位婦女的智慧和勇敢而保存嬰孩摩西性命,最後她們敗壞法老的計謀,更諷刺是全埃及唯一有能力保護嬰孩摩西竟然是法老女兒。她與使女們來到河邊,就看見箱子在蘆葦中,於是打發使女拿來,當使女打開箱子後,法老女兒就看見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憐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最後,她給孩子起名叫摩西,說:「因我把他從水裏拉出來。」(出2:5-10)

當我們看到嬰孩摩西出生記載,每一個細節安排都非常到位,時間剛剛好。上帝不單拯救摩西性命,上帝更使用不同人物及環境預備摩西出生,這一切發生和安排都不是偶然,是在神的掌管和帶領下發生。上帝早就知道摩西會怎樣回應祂的呼召,為了讓摩西明白自己的心意,摩西未出生之先上帝已為他預備哥哥亞倫及其他人成就他將來擔任以色列人的偉大領袖。

上帝預備的不只是個別的你和我,而是與我們一起前行的同路人和整個群體。大家回顧自己信主前後,上帝都在我們生命中安排最合適的人和環境使我們經歷祂的恩典,最特別是與你一起在信仰成長的群體,在不同崗位上互相配搭,經歷上帝旨意及成為自己生命成長的記號。

從上帝對摩西出生的預備,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同樣有上帝奇妙的作為,並不應受制於出生、環境、背景及性格等。香港疫情正經歷第三階段轉變,對你個人最大影響是甚麼?你會對上帝存在疑問嗎?我在這段期間對上帝信心不斷更新和身處不確定處境下,最深刻體會就是更珍惜能夠與弟兄姊妹一起事奉,無論在家工作或參與直播崇拜,真實感受跟從基督的群體能彼此配搭事奉主,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摩西生下來時差一點被殺害,由於上帝看顧和預備不同人彼此配搭和參與而改寫摩西一生。讓我們在有限和挑戰中留意和仰望上帝在我們生命所預備的一切。阿們。


2020年08月16日 
主內和睦.同蒙憐恤 (黃培元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3期 

創世記四十五章記載了一幕十分富有戲劇性的情景,當中講述約瑟與他的兄弟相認,彼此抱頭痛哭,真情流露。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參加一個營會的時候,弟兄間抱頭痛哭,彼此禱告的畫面。然而,在今時今日,因着政見的不同,這樣的畫面要在教會弟兄姊妹間出現,卻好像越來越遙遠。究竟經文的主角約瑟是如何突破兄弟間的衝突,讓自己全家能和睦共處呢?

約瑟在少年的時候被他的兄長賣到埃及作奴隸,不過,在上帝的保守下,他多年後成為了埃及的宰相。而他的兄長卻不幸遇上饑荒,要去到埃及,盼能買到糧食解困。約瑟本來可以利用這個契機來報復他的兄長,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選擇原諒他的兄長。創世記四十五章五節形容,約瑟是這樣安慰他的兄長:「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因為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性命。」當約瑟把他的目光放在上帝身上時,他的視野改變了,他不再看到兄長賣他到埃及,而是看到上帝差他往埃及去,使約瑟的父家能在二十多年後的饑荒得到拯救。其實,這種視野的轉變,也能在我們生命中經歷和體會得到的。

有一位姊妹與我分享,她多月來只能在網上崇拜,之後終於有機會回到教會與弟兄姊妹一起敬拜上帝,令她更珍惜每一次敬拜天父的機會。事實上,不單是這位姊妹,不少弟兄姊妹返崇拜的心態也有着更新,他們在教會崇拜時對上帝更加的專注和投入,反映了他們內心那一份到聖殿中去敬拜主的渴望。當我們的目光專注在上帝身上的時候,或許我們就可以像約瑟一樣,雖然弟兄姊妹間會有意見的衝突,但我們卻能以新的視野去與他們相處。

記得在今年五六月的時候,不同堂會慢慢開始恢復可以實體參與的主日崇拜。「好耐冇見喇!」「好開心見返你!」的說話在教堂內此起彼落,弟兄姊妹真誠的問安,令我深刻感受到上帝兒女間最美好的團契。

昔日饑荒成為約瑟的契機,讓他體會到倚靠上帝的重要,也有機會與兄長重遇、和好。今天我們也處於疫情之中,我們也同樣體會到倚靠上帝的重要。然而,我們是否也會像約瑟一樣,把目光放在上帝身上,使我們得着動力去化解弟兄姊妹之間的不同和衝突呢?


2020年08月9日 
疑惑中前行 (梁錦波宣教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馬太福音第十四章所記載彼得學效耶穌在水上行走的事,使我想起一幅以這段經文為題材的油畫。油畫的中心是一隻代表耶穌的手正拉住兩隻在水中伸出來的手。初次看時,我以為是代表彼得正在下沉時伸出來抓住耶穌的雙手。後來再細心看清楚,卻發現原來那兩隻都是右手!為甚麼會這樣呢?是畫家畫錯了嗎?不是的,畫家想表達的是我們在人生旅程中,也會像彼得般因為遇到風浪而驚恐下沉的時候,另一隻手正是代表困境中的你和我,只要我們向衪呼救,耶穌同樣會立刻伸出手來,把我們從水中拉上來,並陪伴我們在人生旅程中一起前行,安達彼岸。
上一輩的人都說由香港到澳門是「過大海」。三十年前,本會就「過大海」來開展在澳門的福音事工。三十年後的今天,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狀況如何呢?我們仍在因風不順,被浪顛簸嗎?抑或是耶穌一上船,風就停了,我們會安達彼岸呢?正如有人認為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仍機遇處處,藉得投入更多的資源;也有人認為本會當年落點,沒有顧及發展中產人士的福音事工;更有人私下問我: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果效不彰,似乎有點原地踏步似的,是否仍要繼續下去呢?也許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回望過去三十年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發展,我認同仍有不少需要改善之處,但看見之前的同工和弟兄姊妹的委身和努力所留下的足跡,我確信在過去的三十年,上主是在一路扶持。
一如門徒在海上因風不順,船在波浪顛簸一夜仍未到對岸一般,三十年後的今天,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可能仍在旅途上努力前行。也許我們過往曾因發展順利而像彼得在水面上行走時一般的興奮,又或我們曾因遇到困難而像彼得發現自己身處風浪之中感到驚恐疑惑一樣。無論如何,我們仍要確信上主就在我們身旁,衪是我們隨時的幫助。每當我們疑惑小信時,我們都可以像彼得般向上主呼喊:「主啊,救我!」衪必立刻伸手拉住下沉中的我們,並陪伴我們在傳福音的旅程中一起前行。另一方面,彼得的經歷也提醒我們不要自視過高,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便能控制一切,試問若不是上主的能力,彼得又如何能夠在水面上行走呢?
耶穌邀請彼得在水面上行走,是要他走向自己,彼得在行走期間卻只見風浪而沒有定睛於耶穌,因驚恐而下沉。本會在澳門的福音事工亦是為了邀請及引領人歸向耶穌,我們也可能彷彿像彼得般正在水面上行走。願我們一起學習在澳門福音事工的發展上,定睛於耶穌的身上,沿途尋求衪的心意和指引,在衪的恩典同行下,能夠在風浪中繼續前行。


2020年08月2日 
彼此認罪 (潘玉娟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1期 

過去一年香港因「反修例」事件,之後又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和現在「國安法」所帶來的衝擊,令香港陷入一個非常嚴峻艱難時刻。同時對我們教會確實面對很多衝擊和挑戰,性騷擾事件處理不當並引致教會洩密令我們教會蒙羞,對同工及弟兄姊妹造成無法彌補之傷害,破壞了彼此之間互信和教會合一。而社會事件,因政見不同而彼此割蓆,令教會嚴重撕裂。

教會究竟是甚麼?潘霍華曾寫道:只有為他人而存在的教會,教會才是教會。教會必須在社群中與人共同呼吸,幫助和服務人,而不是主宰;教會需要為克服任何分裂人類的阻隔而努力。教會是被呼召出來,見證上帝為整個受造世界的拯救和解放。教會是祭司身分,是為全世界的救贖而代禱。教會的合一是應該看得見的,沒有這個明顯可見的合一,教會將支離破碎。莫特曼寫道,教會的中心就是被世人看見的一群人聚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以特別的方式做特別的事情。教會的共融合一是基於與上帝復和的經驗。

保羅曾說:「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使命賜給我們。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裏使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信息託付了我們。」(林後5:18-19)耶穌基督的職事就是使人與上帝復和,而教會就是被呼召繼續復和的天職。復和是指從敵對的關係轉變為和好,願意彼此溝通、交待的關係。

雅各說:「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提醒我們要向上帝認罪悔改、立志更新,是作基督徒的必要條件。人與人之間若彼此有嫌隙,我們也應當主動認錯、尋求別人的原諒。教會才能復和,教會才是教會。今天,我們都活在像一個大陰溝的社會中,骯髒、追逐權勢名利、不公義的事每天發生;教會也一樣,因為我們都是罪人。雖然如此,但我們不能放棄追求仁愛與善良,公義和希望。

弟兄姊妹,本月主題是「彼此認罪」。讓我們一同來到上帝面前彼此認罪,並懇求上主赦免我們的過犯,憐憫我們,憐憫我們的教會。讓我們放下仇恨,不要將生命的焦點只放在那些創傷、對立、差異、眼淚、恐懼,而是能夠面向釘在十字架為罪惡權勢及我們的罪而死的基督,從痛苦、悲傷中得着赦罪、醫治和安慰,轉而迎向耶穌基督的復活,復活是一條醫治的路,是生命的歷練,並幫助我們從傷痛之處萌芽出新的生命。讓我們的教會能成為真正教會,聆聽不同人的聲音,彼此包容和接納,努力去修補彼此間的關係,拆毀彼此之間圍牆,重新建立我們的教會,將上帝的國實現人間。往後的日子,或許我們教會要走的路並非容易,但靠着那加給力量的主,一同努力吧!


2020年07月26日 
嘆息、禱告、前行 (翁玉文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8主日 
第30期 

這段日子,在禱告中經歷最多是嘆息和疑問,最少是歡呼和感恩;並不是因為沒有空,而是不曉得怎樣向上主陳明裏面的感受!每一次讀羅八26「……我們本不知道當怎樣禱告,但是聖靈親自用無可言喻的嘆息替我們祈求。」我都有一個疑問,甚麼是「聖靈親自用無可言喻的嘆息替我們祈求」?聖靈的嘆息跟我們的嘆息有甚麼分別?既然聖靈為我們祈求,那麼我是否不用講甚麼呢?

一般來說,我們嘆息是為了自己的勞苦,但聖靈的嘆息卻是為了我們,一群經歷靈性掙扎的愁苦者,正如保羅在羅七14-25形容:在心靈和肉體上的鬥爭,並且經常失敗的信徒們。那份軟弱到一個地步,甚至因為無法勝過肉體而主動放棄。然而,感謝主!「聖靈親自用無可言喻的嘆息(Groaning)替我們祈求」,這嘆息已非說話所能言宣,是一種與上主有極親密關係的表達,超越了說話,一種心靈深處的共鳴。就好像情侶般,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盡在不言中。並非不知道應該說甚麼,而是深邃到一個地步,上主透過聖靈,立即就能體現我們的苦情。不但如此,聖靈能引導我們更適切地向上主禱告。羅八27「那鑒察人心的知道聖靈所體貼的,因為聖靈照着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有誰比聖靈更知道人的心?有誰比聖靈更貼近上主的想法?聖靈貫通在靈性苦海的掙扎者,與無限智慧的拯救者之間,為我們求,這豈不是最美妙嗎?

當人生充滿各樣嘆息時,不要忘記,聖靈透過不同層次的嘆息來為我們祈求!我們的嘆息充滿桎梏,聖靈的嘆息讓我們前行,因為他會讓我們從上主的眼光來體察事物,洞察他的心意。我們的嘆息充滿黑暗,聖靈的嘆息充滿光明,從自怨自憐中,驀然發現上主仍然在工作,事情並非如想像般那麼糟糕,他依然掌管。我們越嘆息越疲乏,聖靈卻加添我們的力量,在這漫長的靈性路程中為我們加油。感謝主!


2020年07月19日 
一位長者的自畫像 (李少媚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過去數月,教會在新冠疫情下暫停現場聚會,期間有賴熱心教友協助網上崇拜的事宜,當中不乏一位七十六歲長者的身影,他默默地搜尋相關資訊、自學轉播技術、購置硬件工具,並到場提供協助;除此以外,他更自發恆常地為教會的網頁作出更新,每當看見教會的需要,總是慷慨奉獻。在筆者牧養的群體中,發現有些人即使到了高齡還十分有活力,他們平易近人,其他人也很喜歡跟他們聊天,並且非常尊重他們;他們願意開放自己去學習新事物,樂意為他者付出,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必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生命力,並散發出一份祝福。

至於創世記中的一位長者雅各,活至一百四十七歲高齡,他的一生看似坎坷多舛,如他自述:「我一生的歲月又短又苦」(創47:9),然而在雅各快將臨終時,卻堅定宣認他祖父亞伯拉罕和父親以撒事奉的上帝,也是一生牧養他、救贖他脫離一切患難的上帝(創48:15-16)。對雅各而言,那是何等真實的經歷,仍記得在伯特利與上帝初次的相遇,上帝不僅向他重申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創28:14),還給他一個清楚的應許:「看哪,我必與你同在,無論你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我總不離棄你,直到我實現了對你所說的話。」(創28:15)雅各或可從中體會生命一切所有不都是可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獲取,一個真正滿全的人生是取決於上帝的祝福。「因着信,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個別祝福,扶着枴杖敬拜上帝。」(來11:21)希伯來書的作者更讓我們瞥見年老的雅各一生信靠敬拜上帝,並對後代傳承生命的祝福。

弟兄姊妹,每逢想到家裏的長者或教會中眾多年長一輩,我們就當為他們感謝上帝,也要珍視愛護他們,深信每一位都有其獨特經歷,從他們的信仰和人生,我們都承受了一份莫大的祝福!


2020年07月12日 
撒種人的堅持 (鄧民瀚宣教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撒種的比喻中比較難解釋的地方,是關於「撒種人」的行為。特別是在耶穌時代的務農社會,應該有不少人會感到疑惑:是怎樣一個傻瓜,才會把珍貴的種子,彷似不加思索地任由它們撒在路旁、淺土石頭地和荊棘裏?
這段經文的詮釋空間雖大,但我卻獨愛其中一個說法:「撒種人」不惜工本的撒種方法,表明了上帝對世界那份沒有計算代價的愛。 經文沒有明說「撒種人」是誰,但由於他撒的是「天國的道」(太13:19)的種子,讀者因此可以設想他為一位傳道者。他是上主嗎?是門徒抑或是今日的信徒?無論如何,唯有帶着從上而來那無條件的大愛,傳道者才能始終如一、不計較地堅持向世上萬民,包括向那些理論上不會聽道和回應的人,傳揚天國的真道。若我們細心思考這份愛,豈不肅然起敬?
要是「撒種人」並不會篩選他的對象,成果就在乎接收的人如何回應。我並不贊成將這段經文提及的四種土況解釋為四類人,原因是這種解釋否定了人可以改變的機會。土況喻表人心的狀態。我們都知道落在好土的種子才能結實累累;然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處路旁、石頭地和荊棘地時的境況呢?上主當然期望我們改變!否則比喻說來就沒意義了。人聽了道也必須深入去「明白」那道(太13:23),期間還要抗拒患難和迫害等試煉。我們如何回應和選擇用甚麼態度面對,將會帶來不同的成果。
香港正處於世代激烈矛盾的當下,在青少年主日閱讀這段經文時,我們都應當反省:一、是否願意學習「撒種人」那份無條件與無篩選的愛,樂意不惜力氣去向另一世代的人傳揚天國的價值?二、是否常常拒絕或否定另一世代的人轉變的可能性,不自覺按着自己的好惡將他們標籤,予以論斷?
再想想比喻提及三種不夠好的土地,要怎樣才能轉化為良好的土壤?當然需要「撒種人」願意進一步開墾、施肥、除草、翻土和灌溉。好比青少年需要別人悉心培育,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你願意一起培育他們嗎?


2020年07月5日 
同舞同哀‧同負一軛 (王澤堂牧師) 
香港主日 
第27期 

由去年的七一走到今年的七一,回望這一年,你有多少個徹夜無眠的晚上,多少激動的回憶,又為香港、為教會流過多少眼淚?自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警民衝突加劇,參與行動者被捕、受傷或情緒崩潰、焦慮、煩躁不安、家庭衝突等情況時有出現;這年以來,身為香港人同時感覺到強烈的驕傲與悲哀。一年過去了,香港人很努力,可是世界卻好像一天比一天荒謬。此刻活在香港的我們,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力感;然而,我們可以失望,但卻不能絕望!
馬太福音十一章中有我們熟悉的經文,如「我們為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17節),結尾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28-29節),然而我們可能沒有留意耶穌是在甚麼背景下講出這些金句來,十一章的開頭提到施洗約翰下在監獄,就派他的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就是你嗎?約翰因為堅持正義,得罪了希律王,所以被陷在監獄,這是一場冤獄。約翰是當時平民百姓所擁戴的領袖,可以想像這帶來的動盪及人心惶惶的局面。此時,耶穌怎樣回應約翰的門徒?他不是口頭上安慰「平平安安的去吧……」而是叫約翰及他的門徒定睛在他身上,留意他的職事及他大能的作為:「就是盲人看見,瘸子行走,痲瘋病人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5節)。其後,耶穌又幫助群眾再一次認識這位約翰是誰,他提醒他們當日到曠野去並不是要聽那些令他們高興的說話,約翰也明顯並非一個根據主流意見來宣告訊息的人,這正反映了人不能以自己的期望去量度上帝藉着先知及他兒子的工作。耶穌甚至稱讚約翰比眾先知都大,但是在天國裏他卻是最小的,可是「天國受到強烈的攻擊」(12節),而約翰就是天國的預表。侯活士這樣說:「希律會用暴力來攻擊約翰所宣告的天國,但卻不會成功,施洗約翰可以被捕被殺,耶穌將會被釘受死,但約翰所宣告的國度,會透過耶穌所帶來的和平而臨到,這國度就是耶穌,他有能力以愛勝過暴力。」
香港目前正危機處處,面對急促的轉變,我們可能會失去過往我們擁有的自由、尊嚴、公義、信任、美好時光……但此時也正是我們反省信仰之際:我的生命中有甚麼是不能失去,是我所堅持和珍貴的?是天國的降臨?我的信仰?我的政治立場?最近留意到一套電影「無問西東」,其中有這幾句說話:「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自今年的七一開始,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讓我們帶着天國子民和香港人的身分,雖則外面世界風雨飄搖,但仍在信心的旅途上堅守真理;即使天國受到強烈攻擊之際,仍相信掌權的上帝正在引導,發現他大能的作為,也和他一起同工,守護這個我們所愛的香港。


2020年06月28日 
混亂世代的真假信息 (范建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6期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民族長期面對北方強國的軍事及政治壓力,從主前722年亞述帝國覆滅北國以色列,到主前586年巴比倫大軍攻陷南國首都耶路撒冷,最後以色列民族遭受亡國之苦。在這數百年間,耶和華上帝興起眾先知,嚴詞斥責猶大君臣百姓所犯的罪,三番四次要求他們認罪悔改,又宣講千禧年將會來臨的信息,使在苦難中的百姓看見大光,得着盼望。然而,在這兵荒馬亂之時,有人企圖混水摸魚,自稱「先知」,到處傳講虛假的信息,藉此擾亂人心。
今主日選讀的經課耶利米書28章的背景,正是猶大國面臨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君臣百姓對前景感到非常擔憂。這時,先知哈拿尼雅在聖殿宣告:「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我已經折斷巴比倫王的軛,二年之內,我要將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這地擄掠到巴比倫的器皿,就是耶和華殿中的一切器皿,都帶回此地。」(參耶28:2-3)對猶大君臣百姓來說,這個信息似乎很受歡迎,因為只需要等候兩年時間,巴比倫就要被覆滅,聖殿被擄的器皿得歸回。
不過,先知耶利米卻說出截然不同的信息,雖然耶利米深信上帝最後必定滅除巴比倫罪惡勢力,但他勸告猶大君臣百姓不要過份樂觀,要正視眼前的困境,他對哈拿尼雅說:「耶和華如此說,你折斷木軛,卻換來鐵軛。」(耶28:13)這樣的信息,實在不容易被人接受,但耶利米堅持說:「那預言平安的先知,到先知的話應驗的時候,人就知道他真是耶和華所差來的。」(耶28:9)
這就是分辨真假信息關鍵之處﹗先知耶利米強調:真假信息的分辨不在於是否討人喜悅,而是出於上帝。哈拿尼雅只憑着血氣說急功近利的話,耶利米卻提醒猶大君臣百姓:信息的真假是需要時間考驗的﹗雖然大家都相信,看似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最終都必遭覆滅,但時間表卻是在上帝的手裏,只有上帝才是掌管和審判歷史的主宰,他的權能直到永遠,他的應許永不落空﹗
在現今這個互聯網資訊非常發逹的世界,尤其是香港在面對社會運動及疫情肆虐期間,社會上經常流傳許多真假難分的信息,使人感到無可適從。究竟在這個混亂的世代如何分辨真假的信息呢?今日經文的信息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堅持仰望掌管和審判歷史的上帝,倚靠賜給我們智慧、信心和力量的上帝,並且憑信心守望等候,就能夠在這混亂的世代中辨別真假的信息,並且能夠行走在正道當中﹗


2020年06月21日 
眼淚‧聽見‧喜笑 (馮冠東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3主日 
第25期 

這是一個從傷心絕望到喜樂歡笑的故事。
故事開始時,在父權社會的限制下,無所依靠的夏甲與以實瑪利被丈夫及父親亞伯蘭放逐,在別是巴曠野中迷途,絕望之下只有眼淚與尋死一途!
上主所呼召的人從來都不是完美,亞伯蘭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他在對外的事務及公眾形象都是成功的,例如他擊敗基大老瑪和與他結盟的諸王,拯救姪兒羅得,及後與亞比米勒立約以免彼此相爭,都反映了他的勇氣、果斷及智慧。但在家庭生活方面,他在埃及和基拉耳因害怕被殺害而兩次不認妻!在家庭中過份依從撒萊而令至發生了「夏甲」事件,都反映了他在家庭崗位中作為一位父親、卻擁有缺乏溝通和軟弱、內向的個性。
夏甲是一個沒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女性,身為一個埃及的婢女,自己的婚姻無法主宰,要聽從主母的意思嫁給老主人,為他生子,在今天的舊約經文中,「嬉笑」同時出現在此經文的兩處,撒拉只容許自己與兒子嬉笑(以撒名字的意思正是「嬉笑」),卻不容許夏甲和兒子和她兒子以撒一起嬉笑!要把這對母子趕走!將自己的嬉笑建立在夏甲的眼淚與哭聲上。然而,慈愛的上主沒有忽略她們!值得留意的地方是,這一次上主不是聽了夏甲的聲音,而是聽了孩子的聲音!(創21:17),夏甲第一次是「出走」(創16:6),她與主母鬧翻,受到撒萊的虐待而離開,上主的使者卻叫她回去,對她說:「你要回到你的女主人那裏,屈服在她手下。」因為夏甲在此刻離開,是按人的意思,上主的意思卻是要她的兒子以實瑪利也成為一大族大國。在故事結束時,神開了夏甲的眼睛,使她看見一口水井。她就去把皮袋裝滿了水,給孩子喝。以此救活了她們(創21:19),上主也與這孩子同在,使他有求生的本領(成為獵手)、及建立家庭(埃及娶妻)(創21:19-21)。

經文思考及反省︰
1. 在人的心意及自私中,做成了許多的錯誤、傷害及痛苦,上主如何介入使詛咒變為祝福?您有否這種經歷?
2. 在今天,我們或許會像夏甲一樣,面對着生命中種種困境,但我們是否仍然相信當日看顧夏甲與以實瑪利的上主,今天仍舊施行慈愛,與在困苦中的我們每一位同在?
3. 今天我們身處的世界中,還有多少個夏甲與以實瑪利,還在受到不公平、甚至身、心、靈各方面的虐待,正等待有人聽見他們的聲音而施以援手?教會有否如上主在當日,能「聽見他們的聲音」,作出及時與合適的幫助?


2020年06月14日 
「詫異」與神學 (趙秀娟會吏) 
神學主日 
第24期 

讀神學的時候修實習科其中一份功課是在實習期中找一個「詫異」經驗作神學反省。反省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描述自己當下即時的情緒反應,並分析構成自己當下情緒反應背後的因素;第二層反省是描述自己當下如何處理該事件,並分析甚麼因素構成自己當下的處理手法,這個處理手法背後有甚麼神學或聖經理據;而最後一層的反省就是如果這情境再次發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處理手法會否有不同,如果有不同的原因是甚麼。記得第一次實習的「詫異」經驗是在英國循道會實習時聽見教友對牧師直呼其名,帶給我很不舒服的感覺,覺得弟兄姊妹對牧者很不尊重。當我慢慢把這個感覺、經驗消化,一層一層的分析,對自己的了解多了,原來自己在教會接受的教導、文化的差異影響着自己如何看牧者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到今天自己成為牧者,弟兄姊妹對自己的稱呼都帶來不同的感覺,這些感覺又帶給我多角度的反省。
神學總給人理性、理智的印象,很高深、遙不可及,到現在神學也給我這個感覺,但其實神學有很多「情」在當中。實習科教導我們神學反省方法的起點也是從情緒開始,確實讀神學帶給我很多「詫異」經驗──為何神學家、聖經學者對上帝會有如此獨特和獨到的見解?因着老師、同學們不同的背景和閱歷,跟他們交流又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得着,擴闊了自己對上帝的認識和想像。神學畢業已有七年時間,不忘提醒自己時刻留意「詫異」經驗,思考是甚麼的神學及聖經理據令自己有這樣的行動和情緒。創18:1-15是亞伯拉罕接待耶和華的片段,當中吸引我的是撒拉聽到她和亞伯拉罕接待其中一位天使預言的反應。天使說明年這時候撒拉會生一個兒子,撒拉的反應是「心裏竊笑」,她覺得沒可能吧!她已過生育之年。但大家都知道最後她真的懷了以撒,這個「詫異」經驗擴闊撒拉對上帝的認識。
相信大家不難找到「詫異」經驗,世界越來越荒謬、不合理,難以理解的事情差不多天天都發生,如何從信仰角度理解、消化這些事情?鼓勵大家踏上神學之旅,從聖經、神學、教會歷史等多角度豐富對上帝的認識,成為我們的資源回應不斷變化的世代,成為時代的信徒。


2020年06月7日 
不要停止記念中國 (卓廸舜會吏) 
中國主日 
第23期 

在各人正面對諸般困難、社會極度撕裂的狀況下去談「中國主日」,大家定有難以形容的感受。回顧三十多年前,香港不同宗派的教會紛紛設立「中國主日」,為的是記念在一九八九年發生的六四事件,最終目的並非要追究責任,而是盼望事件的真相能早日得以被查明,使死者家人能得以抒懷。更重者,是為中國禱告,盼望中國不單在經濟方面有良好的發展,更能有公義的法治和民主精神,尊重人權。
多年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每年也會編寫一篇《六四週年紀念禱文》,禱文內容雖隨着社會處境而有所變化,主線卻總是向上帝祈求歷史真相得以平反,福音能真正降臨這片經歷眾多患難與變遷的土地。透過禱文,我們期盼祖國同胞得以早日聽聞福音,領受聖靈,並以上帝子民的身分推動中國社會不斷更新改革,最終能讓上帝的愛與公義彰顯國土。可以說,「中國主日」的設立,正是信徒對馬太福音28章中所記載的大使命的實踐。
從中國的救恩歷史角度看,福音在華曾經歷短暫光明順勢,更多時間卻是陷入絕望困境之中,我們心裏所期盼的終極拯救仍未實現。早於唐朝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藉景教傳到中國,並曾一度相當興盛,可惜在二百多年後被嚴厲取締。後在元朝捲土重來,稱為也里可溫教。明朝期間曾有西方教士嘗試到中國傳教,可惜因當時的對外關閉政策而被拒之門外。終於天主教的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及利瑪竇(Matteo Ricci)等人在16世紀透過科學開拓了中國宣教事工,到了19世紀,新教的馬禮遜來華宣教,為現代中國教會建立雛形。直至20世紀初,中國經歷內憂外患,繼而建立新中國,教會發展在多年來飽受了種種艱苦與危險,中國信徒以無數血汗、困苦、忍耐、堅毅、勇氣和信心,建立了得來不易的信仰群體。
翻開歷史篇章,我們見證隨時代洪流而來的種種變遷與巨大衝擊,更不能否定我們正處於上帝救恩歷史的重要時刻!雖救恩的終局仍是掌握於上帝手中,作為今天香港的信徒,我們可以如何在當下回應主的呼召?帶着主的真理、愛與公義,繼續見證耶穌基督的拯救,並成為中國救恩歷史的一部分?
今天也是聖三一主日,提醒我們這正是聖靈降臨期的開始。潔白的節期顏色代表三一上帝的至聖與光明,在教會年曆中象徵上帝於基督身上的顯現已告一段落,現正需要信徒行走在光明之中,靠着聖靈活出基督真理(living in the truth),為浩大的中國福音禾場帶來曙光,將三一上帝彰顯世人眼前,讓他們看到主的大能與救贖宏恩。


2020年05月31日 
「我們是上帝的子民」 (簡祺標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本會今年全年主題:「我們是上帝的子民」。這是每個信徒在地上屬靈的身分認同,不論身處那個時代、那個地域、那個群體,都不會失去的,更要努力彰顯出來,使復活的主得榮耀。
  從今主日經文中讓我們看見兩個上帝子民的標記。
  第一,湧流出活潑的生命。信徒要與主耶穌產生直接結連的關係,正如耶穌向井旁的婦人發出挑戰:「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耶穌又向群眾挑戰:「信我的人……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
  彼得獲得聖靈的能力,出去公開宣講耶穌就是勝過了死亡,並復活的救世主基督。彼得和約翰勇敢地回應在位者:「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徒4:19-20)門徒的生命湧流出信心和勇氣,面對強權而不退縮,作出見證。
  保羅在腓立比被關在監獄,被棍打、下內監、兩腳拴在木架上。但是,保羅和西拉於半夜在獄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側耳聽着,最後連獄警一家也受洗歸主。保羅和西拉的生命湧流出喜樂和平安,面對黑暗而不畏懼,分享信仰。
  第二,領受聖靈,恩賜服事。今主日是教會所定為聖靈降臨主日,是記念五旬節那日,藉天上下來的響聲,好像一陣大風吹過,有舌頭如火焰落在當時門徒身上,就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今天聖靈繼續隨着其自己的心意將恩賜分給每個信徒,目標是要建立教會,建立基督的身體。保羅透過哥林多前書教導我們聖靈賜下不同的恩賜,如智慧的能力、知識的能力、信心的能力、醫病的能力、行異能的能力、辨別諸靈的能力、說方言及翻方言的能力,還有作使徒、作先知、作教師、作關懷、作治理等。保羅提醒每個信徒要追求那更大的恩賜,就是愛。
  弟兄姊妹,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不安的世代,忠心地活出「我們是上帝的子民」。誠心所願。


2020年05月24日 
回到衞斯理約翰屬靈的家吧! (盧龍光牧師) 
衞斯理主日 
第 21期 

今年的衞斯理主日,五月廿四日,正好是本會會祖在一七三八年,在倫敦亞德門街的一個聚會中經歷靈性復甦的日子;這個日子改變了他的個人和世界的教會歷史。因為他的屬靈經驗使他突破了過去只着重理性、規矩和教會傳統的框框,推動了在戶外佈道、關心和改革社會,着重個人及社會的聖潔等運動;以聖經為基礎,抗拒來自英格蘭國家教會當權者的壓力,但卻堅持不離開國家教會,拒絕那些分裂教會的建議;他在一七九一年離世後,由於國家教會的當權者排斥這群「循道友」(Methodists),既不按立他們為牧師,即使是牧師也不允許他們在堂會內講道,甚至不允許他們領受聖餐,這才迫使英國的「循道友」群體在一八九七年正式稱為「教會」;這不是衞斯理的原意,是被動的結果。
  過去一、兩年,由於香港社會,在政治立場的分歧,造成了會友中的矛盾和傷害,再加上和個別牧者關係的疏離,教會有些事情處理失當,使一些會友失去對教會的信任而離開了本會。在疫情中本會停止了各堂的現場崇拜,當我們恢復正常崇拜時,會有多少會友不再回來?
  是的,衞斯理的教會觀是廣闊的,我們大家都屬於基督的身體,而不是一個宗派教會;為甚麼我們一定要參加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老實說,我自己在過去一年多也在深思!
  在衞斯理主日,我重新去思考衞斯理的傳統和精神;我們的確可以轉去任何一個合乎聖經的教會,但我們不可以是一個教會的遊蕩者;因為基督道成肉身的榜樣,叫我們也必須道成肉身,投入一個信仰的群體內生活、事奉和委身;而我們在過往被上帝帶領成為循道衞理大家庭的一份子,除非有上帝清楚而強烈的呼召,或是特別的原因被迫離開,否則我們不應為一些「人為」的理由,無論是社會、政治、處事不當等因素,或感情上的失望和不滿,便離開我們所屬的教會和堂會。
  再者,衞斯理的傳統和精神,若我們願意去認識,就知道這是我們值得去珍惜的屬靈財寶。我們過往可能只強調衞斯理的一些口號式的主題,如「世界是我牧區」、「完全觀」、「宣講和社會服務結合」等,其實這些不是衞斯理精神的核心。
  衞斯理的核心,在於高舉聖經,他自稱為「一書之人」,但其實他不忽略其他學問,並且輔以理性、教會的一些傳統(不是全部)、經驗去理解聖經和信仰。而他身處十八世紀的科學、工業、思想和社會急速發展的年代,他不拘泥於一些僵硬的傳統、概念和形式,敢於放棄和更新,但這些都必須在聖經的光照下考量。
  今天,我們希望從聖經中得到簡單、直接、實用的答案,卻不願意花時間去查考和考量,反而被一些流行的神學、教會潮流、社會和政治觀,負面的感覺等所控制。衞斯理的精神,經歷了時代的考驗,是我們面對今日和明天機遇的資產!讓我們肯定,並且重回我們屬靈的家吧!


2020年05月17日 
跟主同行 (林綺紅牧師) 
復活期第6主日 
第20期 

從報章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口罩騙案頻生。據警方報導,本年一月底已有騙徒在網上訛稱有口罩及搓手液出售,結果逾200人付了款,但騙徒卻失去聯絡。三月騙徒以用同一手法行騙超過130萬元,其中有一名學生義工欲為非牟利機構訂購口罩,結果被騙36萬元。警方罪案調查科指出,由二月至四月底,共接到1,865宗口罩騙案,逾3,900人受騙,涉款5,690萬元。當中甚至有本地醫療公司被騙2,000萬元。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口罩騙案及抬高口罩及消毒搓手液等價格,令人疑問這些騙徒或藥房東主或批發商良心何在?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在疫情期間的門徒又有甚麽反思呢?
使徒彼得說:「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本會今年全年主題是「我們是上帝的子民」,正提醒我們每一位會友要緊記我們有着「上帝的子民」的身分,我們要在生活中實踐上帝交託我們的召命,去宣揚那位拯救我們從不信的敗壞進到信主成聖的上帝裏面!彼得也勸勉我們:熱心行善的,有主恩待;為義受苦的,終得賞賜。我們要敬畏基督,存無虧的良心,以溫柔回答心中盼望的緣由(彼前3:13-16)。試想,在物資短缺初期,我們有否為自己不斷囤積口罩,食米,廁紙等物資呢?或是我們選擇與人分享?在新冠病毒疫情下,我們有否彼此激勵同行,常存盼望呢?
另一方面,使徒行傳十七章記載使徒保羅按聖靈的指引,前往馬其頓傳揚福音。當他抵達當時的國際化城市雅典,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裏着急。他把握時間和機會與當地人宣講福音!同時,保羅透過觀察「未識之神」,從而知道雅典人對神明的敬畏,就指出上帝為天地萬物之主,賜人生命也掌管歷史(徒17:16-31)。今天,我們是否跟主同行?在疫情下,把握機會隨時隨地與人分享平安的福音呢?
最後,願我們緊記上帝對其子民的要求,就是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下)


2020年05月10日 
有福的家 (李國強牧師) 
復活期第5主日 
第19期 

香港家庭福利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合作進行的「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2018」研究結果顯示,當年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環境下,市民大眾面對不少生活壓力,無論是物價、居住環境、工作、學業等種種壓迫,受訪者的家庭幸福感仍相當正面,其中以家庭溝通,父母教養,精神幸福感及物質幸福感四個範疇,作為評估幸福感的準則,得出結果整體幸福感達72分。
二0一九年下半年,香港持續經歷反修例社會運動,本年初亦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全球肆虐,每一個家庭無一倖免受到若干的影響。就以家庭溝通,父母與子女就反修例社會運動事件,能否達致互相耐心聆聽,多了解及多關心?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面,在疫情停課期間,在學子女長時間困在家中,會否增加磨擦倍感壓力?因為疫情等等緣故,帶來不少行業受到若干衝擊,甚至結業倒閉,亦為個別家庭帶來不少經濟壓力,你又是否身受其害?當家庭面對如此衝擊,我們又如何靠着信仰,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能夠為各家庭帶來保障?誠如詩篇九十一篇,詩人稱上帝是我的避難所,我的山寨。
今日的經課,正好再一次讓我們思考,甚麼是家庭幸福最佳的保障。彼得前書二章告訴我們,主是活石,一塊蒙㨂選、珍貴的房角石,大家可知這塊房角石的重要性嗎?在蓋房子的時候,房角石成為整棟房子第一塊大石頭,用作定位建造其他部分,以便其他的石塊,能夠挨着房角石堆疊,假若定位有絲毫偏差,所帶來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可見房角石是每一間房屋的重要根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至於每個家庭追求各種「裝潢」,為自己打造幸福的家,假若不以「祂」成為建造的中心,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故此;請大家不要忘記這極之珍貴的房角石,才是唯一能夠讓人帶來真正安穩,祂總是我們隨時的幫助,好叫人不走差也能心存盼望,看見成其美好的將來,就是主耶穌基督,因為主耶穌親自向門徒見證自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甚願每一個家庭,靠着三一的上主,擁有一個屬天美滿幸福的家庭。


2020年05月3日 
踏上山之顛,步入山之谷 (劉家莉會吏) 
復活期第4主日 
第18期 

能實踐理想、踏上生命高峰,實是人生快慰事,那愉悅滿足,非筆墨可以形容;但相反,當生命落在低谷,處處碰壁、鬱鬱不得志時,那痛苦空虛,亦難以言喻。剛才所提及的兩種境況,是實存於生命、信仰中。讓我們透過聖經與經驗,去細味理解,並學習如何處之。

很喜歡今天所選讀的三段經課,它仿似為我們的人生路、信仰路理出一個方向。特別在困苦迷惘時,提醒我們當存盼望,忍耐等候,因耶穌已作了我們的先行者,為我們立下榜樣,留下足印。第一段經文是來自使徒行傳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七節,那裏洋溢着歡恩喜樂,一片好景,特別那一句: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第二段經文來自約翰福音十章一至十節,卻像危機四伏,要提高警覺、辨識聲音,提防盜賊。因此耶穌說了兩次: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來提醒門徒,要警醒。最後一段經文在彼得前書二章十九至二十五節,談及冤屈痛苦時,應如何去理解和面對。經文提出的方案是:基督留下榜樣,跟隨他腳蹤行!

上述經文談及都是信仰實境:奮進有時、辨識有時、受苦有時。相信我們也曾經歷信仰奮進期:立志委身,願意為主付出更多,經驗與弟兄姊妹同心事奉之美好和果效;亦遇過在信仰理解和實踐上,聽過不同的說法,莫衷一是,需要尋索、辨識和整合;除此之外,亦可能嘗過被誤解、冤屈指控,吃力不討好,左右做人難,百詞莫辯的境況。

親愛的弟兄姊妹,不知今天你處於甚麼境況:在山之顛,享受山上美景、心曠神怡;還是在山之谷,失去了方向、惶恐不安;或是平平穩穩、安安定定……。我深信,無論今天我們在甚麼境地,主都知道、都願意扶助提醒。免得我們處高峰時自命不凡,處低谷時灰心喪志,處安穩時不思進取。主耶穌是我們的善牧,他也走過高山低谷。我們當以謙卑受教的心緊緊跟隨,深信主必引領我們度過每一個人生境遇!


2020年04月26日 
在教會外「看見」耶穌 (張苑心會吏) 
基層主日  
第17期 

2019年12月政府公佈《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2018年本港貧窮人口多達140.6萬,貧窮率高達20.4%,是10年來新高。踏入2020年,肺炎疫情影響整個世界,同時令香港貧困人士狀況惡化。雖然現時防疫物資及日用品供應稍為穩定,但價格不是基層家庭可負擔。而疫情影響經濟環境,很多基層員工因開工不足令生活百上加斤。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教會當怎樣回應?
每年基層主日編排在四月下旬復活節後的幾個主日,在教會年曆中,由大齋期到聖週,直到復活節紀念耶穌的救贖重要時刻。在節期後,我們的屬靈狀況會是如何?今年復活主日,因沒有「現場」崇拜,深信我們經歷深刻的一年,當中為我們帶來甚麼的反思及學習?
路加福音最後記載門徒往以馬忤斯路上遇見復活耶穌的片段,路加沒有交代門徒往以馬忤斯的原因,只記述他們由耶路撒冷離開時帶着愁容,而他們與耶穌對話的過程中,未能認出那人就是復活的主。對話中,門徒在縷述耶穌的事情幾乎完全正確,包括祂的身分和能力,以及被害、釘十字架至復活等消息。可是這一切經驗沒法建立他們的信心,也未體會耶穌的死和復活與上帝的救贖關係。這時耶穌向他們指出基督所受的苦是回應上帝的救贖計劃。耶穌的講解令他們由認知提升到心靈的體會,就在耶穌擘餅時,門徒再次「認出」耶穌,經歷屬靈生命改變,並感受到與耶穌對話的那份火熱。結果,他們改變行程回到耶路撒冷向其他門徒分享經歷。
門徒在以馬忤斯路上「看見」耶穌,改變了他們的方向及行動。今日我們有沒有在生活路上「看見」耶穌?由於目前的處境,我們未能「現場」一起崇拜,但我們復活的主又豈只臨在於教會的「現場」,祂現身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與我們在生命的「現場」相遇及同在。耶穌曾透過山羊與綿羊的比喻提醒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今日在香港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來自基層,當我們回應要服侍耶穌時,不是只在教會或是參與教會活動,也不是依賴社會服務機構去做,而是我們每個信徒也可以身體力行,多關注社會處理貧窮問題的政策,並表達意見。同時多留意身邊鄰舍的需要,每當走在街上也可隨時為有需要人士作及時的幫助,回應上主的教導。但願我們能在香港困難的景況中,走入世界,實踐基督的教導。


2020年04月19日 
得着主基業 (岑禹勤牧師)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6期 

「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着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好得到不朽壞、不玷污、不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得前書‬‭1:3-4‬‭)‬‬‬‬‬‬‬‬
有人說:這場疫症是個放大鏡,讓我們看見了善,也看見了惡。看見那些純潔、正直、敢於犧牲的光明使者,又察覺到那些貪婪、自私、編造謊言的黑暗之子。在以上彼得前書的經文中,我倒像拿着一塊透視鏡,從今次這場疫症,讓我們瞥見天地間基業的差別,並反思得着主的基業對基督徒的意義。
「基業」在舊約中,可指傳承下來的產業、遺產或領土(詩2:8、結44:28)。而在新約裏,便指向基督所應許的永生,信徒將來承受的天上賞賜。(弗1:11-12、來9:15)彼得形容這是不會朽壞、沒有污點、不會衰殘、為信徒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1:4《聖經當代新譯本修訂版》‭)信徒就像得着這份遺產的後裔,可以前來承受永生,享用這份基業的福氣(太19:29、彼前3:9)。‬‬‬‬‬‬‬‬‬‬‬‬‬‬‬‬
或許在世人看來,基督徒是擁有雙重福氣的人,一份在天一份在地。他們除了擁有現世的產業外,由信主一刻開始,心靈內還擁有另一份更爲豐富和更為永久不朽的基業。只是,從聖經和現實環境來看,人類自從被稱為「罪」的這個‘病毒’感染之後,便造成了個人與群體管治上的失序(disorder),並帶來地上的產業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傷害、甚至催毀。例如今次一場禍害全球的疫症,便令無數的生命嚴重傷亡,和數以萬億元計的經濟損失。就是生活在富強的國家或皇室貴族;在疫症面前,不分信仰、國籍、身分和地位,她們的生命和財物,都是同樣變得脆弱和朽壞。正如雅各說:「你們的財物腐爛了,你們的衣服被蟲子蛀了。」(雅‬‭5:2‬)‬‬‬‬
因此,‭地上的產業,有各種的因素使擁有者受到虧損甚至歸於無有。相反,信徒雖面對着可憐、可悲的處境,彼得卻強調,得着天上的基業,是藉着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因他「憐憫」世人而使願意相信福音的人得以承受(彼前1:12)。由此看來,死亡雖然也是世人共同的遺產,盼望永生和幸福卻是世人共同的心願。而在基督徒的生命裏,便帶着一份超越地上基業得失的歡欣,同時還有一份向世人活出這盼望的使命。‬‬‬‬


2020年04月12日 
復活的盼望 (劉建良牧師) 
復活主日 
第15期 

2020年4月5日(英國時間),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發表預錄的特別講話,勉勵國民齊心抗疫,相信英國終必戰勝疫症。當時,英國確診人數逾4.8萬,死亡人數逼近5,000。當時英女王說:「We should take comfort that while we may have more still to endure, better days will return: we will be with our friends again; we will be with our families again; we will meet again.」這句結語「We will meet again!」(我們必再相會!),對英國人有更深層意義,因為在二戰時著名歌星Vera Lynn曾以相同的歌名來勉勵即將出征的英軍,給予他們再次與家人朋友相會的盼望。
對!「我們必再相會!」是面對戰爭及全球疫症的安慰說話,但同時也是給予我們生存盼望之言!因為罪惡使我們與上帝分離,也使我們活在世間沒有指望,直到基督在十架上為我們犧牲及復活,使我們能與上帝在永恆中再相會!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將永恆(希伯來文:Olam)安放在世人心裏」(傳道書3:11)沒有「永恆」的人生,像沒有支點的風箏,也像沒有墨水,但不斷書寫的原子筆,失去意義。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使人重新擁有「永恆」,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因此,今天在復活主日裏,我們一起頌讚基督復活的大能,同時慶祝在基督的恩典中我們重新在永恆中與祂聯合!
親愛的弟兄姊妹,前面的生活會因疫症猖獗而充滿挑戰,但我們要謹記自己擁有基督復活的生命,我們只將前路交託在祂的手中,就能在祂的恩典中平安度過。怎樣交託?每天都學習放下自己,緊握上主恩典,在虔誠的禱告中,將負面的思想交託給主,過聖潔蒙愛的生活!


2020年04月5日 
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王玉慈牧師) 
棕樹主日 
第14期 

今天是棕樹主日,傳統教會稱之為聖週或是受難週的開始,預表着耶穌基督將要騎着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為要成就上帝賜給我們救恩的應許和永恆的盼望。讓我們今天一起重溫耶穌基督成聖之旅,期盼我們能學習與體會他的心腸。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雖然有不少的門徒和群眾夾道歡迎想擁戴他為王,但同時也受到眾人的嘲笑和唾罵,並且要將他釘在十字架上。耶穌心裏很清楚這是一條不歸的苦路,但他願意持守着勇氣將自己交在上帝的手中。還有,耶穌騎着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表示他是抱着虛己謙卑的心來成就上帝的救恩。保羅在腓立比書提醒我們:「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2章6-7節上)最後,耶穌懷着堅定不移的信心,順服上帝的旨意在十字架犧牲以完成救恩的代價:「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章8節下)
在過往兩個多月,全球多國受到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的傳播而帶來空前的苦難,我們應如何自處,和受難週帶給我們甚麼樣的啟迪去回應呢!首先,我們要重新反思對苦難的認識和預備,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教導我們:「人正說「平安穩定」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陣痛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逃脫不了。」(帖前5章3節)我們在世上都需要經歷苦難,耶穌也曾經驗和勝過苦難,我們要學習他的榜樣,守着勇氣戰勝新冠狀肺炎病毒的威嚇!另外,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是如此接近我們時,我們更加需要謙卑在主的面前,讓我們能時刻親近和倚靠主:「我遭遇災難的日子,他們來攻擊我;但耶和華是我的倚靠。」(詩篇18篇18節)最後,當我們因每天接收很多負面的訊息而可能帶來信心的動搖時,我們更加需要常常仰望上主,求主在這特別艱難的時刻賜給我們無比的信心:「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12章2節)
疫情已過了兩個多月,按現時的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現在我們最需要和最難學習的功課便是等待,盧雲神父曾經教導我們:「等待好像一個乾涸的沙漠,處於我們現在和想要去的地方」。求主施恩憐憫,每天賜給我們忍耐和平安。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章3-4節)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篇121篇8節)


2020年03月29日 
順從聖靈 心意更新 (劉家華會吏)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3期 

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球,香港感染個案持續上升;修例事件觸發的社會運動,造成社會撕裂;政府、執法者與市民之間嚴重缺乏信任,出現種種衝突,人心惶惶,移民潮再次湧現。環視現時香港的情況確實令人感到灰心失意,失去盼望。這就如以西結書37:11所說:「我們的指望失去了。」然而,耶和華藉以西結所見的異象提醒我們,上帝能將骸骨成為大能的軍隊,能將絕望轉化成為盼望的力量。先知是上帝在以色列歷史最黑暗的時期,被呼召興起的一群人,他們是上帝的代言人,是時代的良心,是百姓的守望者,就讓我們從以西結與上帝的對話重拾對上帝的信心。

當時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聖殿被摧毀,國破家亡,他們已經沒有一絲希望。耶和華卻藉異象對以西結說:「這些骸骨能復活嗎?」以西結深知耶和華知道一切答案,只要祂願意,即使骸骨也可以復生。然而,耶和華沒有即時令骸骨復活,卻吩咐以西結向骸骨說預言,並要聽祂的話。向骸骨說話,在人看來是無意義,就如今日有不少客觀事實讓我們感到氣餒,認為現在說什麼、做什麼也沒有用,甚至感到絶望。但上帝卻吩咐我們要分享愛、傳福音,將恩典、盼望的應許帶進無力的處境之中。面對耶和華的吩咐,以西結的回應卻是即時的,他深信耶和華所言,也順服祂的吩咐。最後,上帝使骸骨上長出筋與肉。以西結提醒我們,信心和順服是不能分的,一個對上帝有信心的人,必然是順服上帝,遵從上帝吩咐的人。

經文記述骸骨即使生筋長肉,但他們裏面仍沒有氣息,耶和華再吩咐以西結向風或靈發出預言,最終他們成為有靈的活人,更是「極大的軍隊」。這一幕讓我想起耶和華用氣息吹進人時,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同樣主耶穌在復活後向門徒說:「你們領受聖靈吧」,而門徒等待五旬節聖靈降臨後,整個生命也脫胎換骨。這提醒我們,聖靈能更新所有,轉化一切眼看為缺乏、困苦、甚至不可能的事。今天我們可以對不同事情失望,但不能對上帝失去信心。法國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曾說:「上天給人一份困難時,同時也給人一份智慧。」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在我們面對困難時,祂不單給我們智慧,也會為我們開一扇門。願我們在紛擾、困惑、不安的日子,仍深信並非勢力或才能可解決問題,而是靠聖靈的大能才能走出迷惘。盼望我們這群屬上帝的人多敏銳聖靈的提醒,以信心與順服的心來祈求上帝的指引。


2020年03月22日 
行事光明 見證主恩 (魏佩珊宣教師)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2期 

成語「光明磊落」出自《晉書˙右勒載記下》:「大丈夫行事,當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形容人的行為正直坦白,毫無隱私曖昧不可告人之處。在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更指出「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將「光明」與「暗角」更清晰地劃分「好人(義人)」和「不是好人(歹人)」。但自二零一四年九月後,香港開展了新一頁,對許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言,不少耳熟能詳的詞彙也有另一番新體會、矛盾、反思,因發現原來人類經過理性和道德良知後,所作出的光明磊落事情,如思想、說話、行為也需要付上自身代價。就如約翰福音九章所提到的耶穌治癒生來瞎眼的人,為主的大能作見證時反被有權勢的人盤問、指罵、質疑耶穌的作為。因此絕大部分自保者會選擇置身事外,不沾手、不佔腦、不作聲。

但今天三代經課提醒我們「總要察驗甚麼是主所喜悅的事。(以弗所書五章十節)」作為有基督信仰的人理應要明白主所喜悅的事,到底包含什麼?就是「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的良善、公義、誠實。(以弗所書五章九節)」並且應作的事盡力去作,不應作的事就連提在嘴邊也不應該。如經上所記「那暗昧無益的事,不可參與,倒要把這種事揭發出來。因為,他們暗中所做的,就是連提起來都是可恥的。(以弗所書五章十一至十二節)」。請謹慎留意經文提醒的不止於「暗昧無益的事,不可參與」還要「倒要把這種事揭發出來」,千萬不要視而不見、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正如經上所記「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章四至五節)」,因我們對事情的沉默,雖不傷別人身體(外表),但比起利劍更刺透別人的心靈(內在)。但願今主日一句經文成為我們路上的光,腳前的燈「你這睡着的人醒過來吧!要從死人中復活,基督要光照你了。(以弗所書五章十四節)


2020年03月15日 
唯獨恩典 (張智傑宣教師) 
大齋節第3主日 
第11期 

甚麼是恩典?對貧困山區者來說,恩典是能靠拾荒賺上十元八塊;對身患重症者來說,恩典是能多看一眼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對經歷戰亂者來說,恩典是家人整齊無缺;恩典是這麼近,卻又那麼遠,但並非人人可見!
恩典的原文是Charis,包括祝福、支持、恩寵和禮物等的意思。人能否辨識恩典,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是否認為自己配得擁有,是否認同恩典乃由上主而來,以至可以白白捨去。因此,有人可以腰纏萬貫而心靈一貧如洗。相反,有人家徒四壁卻又可以知足常樂。
今天出17:1-7的經課,記載以色列人因口渴而埋怨摩西,更差一點就要拿石頭打摩西的描述。上帝把以色列民從埃及拯救出來,有人認為這不是一份恩典,一份禮物,反以為他/她配得擁有一切生活必需而口出狂言。人生中有何事物是我們真正配得擁有呢?難道是生活質素?是生命氣息?是喜樂平安?另一段經課記載於約4:5-42,耶穌透過對話,釋放了心靈飽受困擾的撒馬利亞婦人,以至她敢於向陌生的耶穌求活水,更再不避嫌的向村民作見證。撒馬利亞婦人或許以為自己一生從未擁有,更遑論甚麼是生命中的禮物,從無到有,從不配到得到,她看見恩典的本質,正是白白得來,她得着真正的平安,真正的禮物。可惜現代人因為物質上的富裕,容易被自己的耳目蒙蔽,未能看清恩典/禮物的存在,往往要多番經歷失去、哀痛、苦澀,才知原來恩典一直都是近在咫尺,主從未離開。
盧雲神父形容人生好像一個大車輪,連合着整架的車,車每天在雪地上行走滾動,有時困難,有時舒暢,但車輛總會有停下來的時間,終會損壞不能動,意味人生處於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包括我們的生命,亦包括身處的社會狀況。過去香港正經歷不同程度的失去,社會運動未止息之際,新型肺炎的威脅又來勢洶洶,我們可以認為自己原配得平安舒適的生活,因為生來就有,但我們卻更要明白恩典從來都是白白得來,並非因人的努力而能賺取,要常存感恩的心,好像保羅於羅馬書的教導一樣,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為甚麼?因為我們一切所擁有,包括能吸一口清新的空氣,都是恩典,都是一份禮物,都是由主白白得來!


2020年03月8日 
向世界展現美麗 (杜敏玲會吏) 
婦女主日  
第10期 

美麗是女性一生追求的事業,因為女性願意付上金錢、時間、心機等代價令自己看來「更美麗」,但不少女性亦因此感到壓力,甚至焦慮,認為要達到特定的美麗標準,才能得到幸福。這情況引起婦女團體的關注,並不時呼籲女性要從這種由世界壟斷的審美標準覺醒和反抗。著名作家龍應台在觀照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1985 – 2016)在性別觀念之進退後,她表達「美麗的權利是有意識地爭取來的」。
「美麗是權利嗎?」這問題看似荒謬,但當對美麗標準的評定主要來自商業世界、傳媒或男性的眼光時,人便不能自由表達對美麗的欣賞和肯定。2015年有一個調查,是隨着一個名為「選擇美麗」的推廣運動而進行的,當中訪問了來自20個國家6,400名年齡介乎18至64歲的女士,結果有70%的受訪者表達,是從別人的眼光及評價判斷自己是否美麗,並且只有4%受訪者覺得自己美麗。美國堪薩斯城國際禱告中心(IHOP-KC)的負責人畢邁可牧師,在他的著作《人心中的七種渴慕》中提及美麗是上帝給人的恩賜,上帝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裏面,讓我們在這世界上彰顯他的榮美。追求美麗是人(包括女性和男性)普遍內心的渴慕,使人能藉此探知上帝的性情。然而,因着罪的影響,人在追求美麗的過程中被扭曲、甚至物化,因而失落了美麗的權利。
雖然我們從聖經知道耶穌嘗試以言行努力突破人與人之間原有的藩籬,包括社會階級、性別差異、種族歧視等,但教會在傳統父權思想和希臘二元文化的影響下,較多傾向強調女性賢德和靈性培育的重要性,從而貶抑對美麗的欣賞。直至十九世紀婦女運動開始,才加速了「女性神學」的發展,使更多人從女性神學的角度,對既有神學領域中的各門學問,作嚴謹、系統性的批判,並着力在神學釋經等過程中,把啟示的原意從當時社會文化和父權主義中區分出來。這不是為了用女人的角色來「替代」男人的角色,而是重新去了解聖經,以真正肯定女人和男人的價值,並相互之間的關係。
在今天婦女主日的崇拜中,讓我們再次肯定在上帝的眼中,人人都擁有同等的價值並與生俱來的尊嚴。誠如在《聯合衞理公會社會原則及信條》中呼籲,「所有女性和男性要分享權力和控制權,學習白白的施與受,自己要完整,並尊重別人的完整性」, 讓我們拒絕將人「物化」,使我們能在主的恩典中享受美麗的權利,向世界展現美麗。


2020年03月1日 
「大齋期的悔罪與回轉」 (麥衛華會吏) 
大齋節第一主日 
第9期 

今日是大齋期第一主日,大齋期提醒我們要省察己罪,悔改回轉歸向上帝。在過去大半年,香港社會經歷社會運動,並要對抗武漢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們對己對人的罪性想必有更深刻的體會,今天的靈音稿,讓我們一同思考人性中驕傲、憤怒及貪婪這些常見的罪。

驕傲,香港人無疑有我們值得驕傲之處: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文明健全的制度、公民質素高等等,我們一向引以自豪。但是過去大半年,我們會發覺這一切是多麼的脆弱和不可靠。個人方面,過去大半年相信大家都曾經自覺比不同政見的人更有道理、更正義,然而,我們真的完全正確嗎?箴言16:18-19「驕傲在敗壞以先,內心高傲在跌倒之前。心裏謙卑與困苦人來往,強如與驕傲人同分戰利品。」當城市陷入艱難的境況中,謙卑地與困苦人一起共渡時艱,比驕傲自恃更能榮神益人。

憤怒,在社運之中無論你撐那一方,總會有太多事情令你感到怒不可遏,情緒失控;而在對抗疫情時,政府各種不合理的政策,更令全港市民民怨沸騰。網上有人戲說過去大半年,香港人講粗口頻密度不斷上升,大家可能對自己如此頻繁又強烈的憤怒情緒感到陌生。以弗所書4:26-27「即使生氣也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給魔鬼留地步。」憤怒可能會引人犯罪,但是當我們在禱告中平靜下來,聖靈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憤怒背後的原因。我們憤怒的背後可能是出於對他人的關愛或對公平公義的追求,而非針對單一對象。這些怒氣可以靠着主,轉化成正面的動力和行動。若只是基於內心的恐懼、不安、怨毒而發怒,我們就更要祈求上帝的憐憫和醫治了。

貪婪,在抗疫期間,我們明顯體會到人的貪婪。口罩及消毒用品被部分貪婪商人不合理地抬高價格,搶廁紙時一個人貪婪地搶購了一兩年才用得完的份量。我們在亂局中也無可避免地、盡力地囤積各種物資,以帶來虛假的安全感。利未記19:9-10記提醒我們收割莊稼及收取葡萄時,不可盡收,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提摩太前書6:6-10提醒我們貪婪只會來痛苦,要信靠上帝感到知足。在這非常時期,我們能否依靠上帝轉化人性中的貪婪,感受主所賜的平安,並慷慨地與人分享所有呢?

在大齋期中,願我們一起面對我們驕傲、憤怒及貪婪的罪,靠主的恩典追求美善。


2020年02月23日 
社會關懷的再思 (林津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關心你所身處的社會嗎?你有積極了解社會的狀況和各種問題嗎?你會嘗試為這些問題做一些事,即使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嗎?而更重要的是你認為信仰的使命跟社會關懷有關係嗎?
從聖經的時代開始,作為上帝的子民便有關心和祝福社會的責任,在古代人民生活比較不穩定,而政府對貧苦大眾的支援亦十分缺乏時,上帝呼籲他的子民要樂於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雖然到了今時今日,不少地方人民的生活已經在政府的支援下相對變得穩定,但社會中仍有不少貧乏的人,不單在物質上、也有在心靈上的,因此今天我們的社會關懷除了扶助貧困之外,也包括了提升人際關係、情緒支援及改善公共政策等方向。
在華人基督徒中,多有因為受到保守福音主義的影響,認為教會的使命只是傳揚福音,因此不應花費資源在其他次要事情上,即使願意在社會關懷的事情上多做一點,目的亦只是為了令人接受福音。但只要我們回到聖經,特別是細察主耶穌基督的生平,便不難發現上帝所愛的不單是我們的靈魂,而是我們整個的生命,主耶穌不斷地治病、趕鬼、甚至施行神蹟供應人的需要,當中並沒有計較受益的人最後是否成為他的跟隨者,當然我相信主耶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他忠實的信徒,但當他為人的需要而作出種種偉大的行動時,完全是出於他對人的愛和憐憫,是自然的、是沒有計算的,因此本宗一直所相信的是社會關懷跟傳福音兩者並不互相排斥、也不是從屬的關係,更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在上帝所給予我們「愛人如己」這大使命中的兩個重要的實踐方向。
以上所說的正是今天本港社會服務的主要工作範疇,本會及個別堂會開辦了多個社會服務單位,每個單位都在其身處的社區提供了很多美好的服務,但是否這樣就可以取代我們每一個人對社會的關懷呢?還是應該為我們每一個信徒在社會關懷的事情上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動力呢?身處這場疫症,但願我們所看見的不單是困難和問題,同時更看見社會中彼此關懷的美善光輝,又願我們每一個作為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的會友,都能領會上帝對世人全面的愛,努力關心和認識社會,不單在個人層面、更在堂會和服務單位的層面上一同努力造福社會。


2020年02月16日 
一杯涼水,一個口罩 (麥志立宣教師) 
顯現期第6主日 
第7期 

近日香港一罩難求,通宵排口罩、超市搶廁紙成為了生活常態;在朋友和親人的問候當中,口罩成為了關鍵詞。口罩的數量決定了出門的次數,口罩的質量更支配了我們的安全感、彷彿主宰了我們的生命。「存活」突然變得異常迫切、真實。

今日的經課,上主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30:19)

經文中的「你」,對象並不只是摩西一人,而是指向整個在曠野已經飄流了四十年的信仰群體(申29:1)。無論是申命記(申30:15-20)抑或是馬太福音的經文(太5:21-37),上主的立約和律例的對象,都不是個人層面上的,而是對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勸勉和訓詞。律例的設立與存在,並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而是為了建立和維繫社群,為了讓上帝的子民可以在群體當中滋養成長,一同領受平安和祝福;更重要的是讓人更敏銳鄰舍的需要,讓族群的關係更加緊密,互相勉勵支持,一同歸心崇敬上主。

今日的香港,站在劃時代的分水嶺,儼如昔日上帝與以色列民在摩押地再次神人立約的情景。昔日上帝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過曠野、入迦南,這段以色列民的救恩歷史提醒我們上主的聖約一直都在,他的臨在和應許一直都在,一直都在等候我們作出抉擇,揀選與神同行的生命,建立社區群體的生命,栽種澆灌,愛主愛人。

揀選生命,從來都不只是一刻的許諾和抉擇;揀選生命,是持守真道的起始點。讓上主的話語和律列紮根在我們的行為當中,讓我們每一步、每一個決定都成為上主恩典下的感恩回應。

在十架的映照下,我們揀選的生命,是反映出我們過往的個人利益,抑或是對鄰舍對他者的愛護關懷?珍而重之的口罩,覆蓋着是你的臉,還是剛剛在街角瑟縮的老人,在街道上默默工作的清潔者?

神人的聖約和相遇,就在一杯涼水和一個口罩之中。


2020年02月9日 
尊崇基督.活出信仰 (潘錫麒宣教師) 
顯現期第5主日 
第6期 

從默想開始
  當默想經文的時候,感到非常詫異,因為以色列民天天尋求上帝,喜歡明白真道,而國家又行在公義中,典章和判詞不敢離棄上主的誡命,由個人到國家豈不是活出信仰,何以耶和華不看他們的「禁食」、不理會他們「刻苦己心」?原因很簡單,「你們禁食的時候仍追求私利,剝削為你們做苦工的人」(賽五十八3),原來行公義的背後,卻以不義來謀求個人的利益。以剝削、欺壓的手段榨取做苦工的人,但卻以公義之名博取上帝和世人的讚賞。

從教會反省
  在非洲之中,盧旺達可算是受基督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一直被視為宣教和福音使命稱頌和耀眼的成功故事。自一九九四年發生滅族大屠殺之後,這個顯赫的名聲卻備受質疑,因當時互相屠殺的兩族,即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他們大都是基督徒。何以善良的面孔背後,卻隱藏慘絕人寰的罪行?何以基督徒如世人一樣,以暴力來解決衝突和仇恨?

從靈修覺悟
  當我近來靈修時,聖靈透過一段文字提醒我,「問題也許不是我們渴望太多,而是我們渴望太少。我們不是談毫無止境的貪慾,而是用信心的眼看這個世界、珍視自身的價值、信賴上主的關懷、相信我們與萬物的合一」。可能我們過於追求渺小的個人利益,而不先求全人類共同的福祉和天父對萬物的關懷和愛眷。其實上帝的慷慨,豈不顧念我們需要的同時,亦顧念整個受造世界的福樂。所以我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從祈禱開始
  當我們踐行信仰的時候,以梅頓在《默觀生活探秘》中的禱文作開始:「只用一個愛的思想和願望,佔據我的整個生命,使我愛,不是為功勞,不是為成全,不是為德行,也不是為聖德,而是為天主。」希望我們首先學習「忘我」,不計較成敗得失,渴求被上帝的愛充滿,然後漸漸認識「真我」,看見善與惡同時存在我們生命之中,最後追求「本我」,一個反映上帝原初創造的我。但願我們所做的一切,全然為主。


2020年02月2日 
心存謙卑.完全信靠 (張國良牧師) 
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世人所經驗的謙卑
  十九世紀著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將謙卑定義為「對自己做出正確的估計」。意思是「謙卑不是否認你有的權利或恩賜,而是去承認恩賜和權利都是來自上帝,而不是來自你的。」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謙虛地說:「我不是獅子,只是碰巧臨到我發出了獅子的吼叫。」

基督所談的謙卑
  其實,基督徒追求謙卑,並不是為了有所得,而是為要遵守主耶穌的教訓。耶穌教導門徒要心存謙卑。「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4)「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接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絕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15)
  耶穌不僅教人謙卑,他自己也實踐謙卑的生活。他離開世界以前曾為門徒洗腳(約翰福音13:5),而保羅也描述了耶穌的一生:「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8)

進入謙卑的三個歷程
一. 表現謙卑.始於聆聽
要表現出謙卑的態度,不是外在的面容,而是要攻克己心,停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嘗試用心來聆聽別人,猶如聆聽基督的恩言。
二. 心存謙卑.進入內省
當謙卑存於內心,有如聖靈內住及引導,將引領生命進入內省,是生命的思緒與基督的恩言彼此觸碰。
三. 全心謙卑.完全信靠
全心謙卑,需要從上而來的勇氣,敢於放下己見,將上帝的心思成為我們的心思,將上帝指引要去之境地,成為我敢於勇闖的方向,當中所要持守的,就是完全信靠上帝。


2020年01月26日 
住在黑暗中的百姓要看見上主的曙光! (文向恩宣教師 ) 
顯現期第3主日 
第4期 

今天的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馬太彷彿要告訴讀者:先知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個嶄新的時代——彌賽亞的時代正在展開。
  耶穌選擇了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開始祂在地上建立天國的職事,為甚麼?
(一)要應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話:「西布倫,拿弗他利,沿海的路,約旦河的東邊,外邦人的加利利——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耶穌正是如假包換的彌賽亞,祂的一舉一動都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思,都要應驗天父從亙古藉眾先知所說的話、在末世所預定的時間,忠心地把父的心意顯明出來。
(二)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這是幽暗、痛苦之地。
西布倫是雅各的第十個兒子,名字的意思是「同住」。雅各臨終前給他的祝福是:「西布倫必住在海邊,必成為停船的港口;他的疆界必延到西頓。」(創49:13)西布倫的地理位置大約在基順河以北、耶斯列平原之西半和部分加利利山地。
至於拿弗他利是雅各的第六個兒子,名字是「相爭」的意思。雅各臨終前對他的祝福是:「拿弗他利是被釋放的母鹿,生出可愛的小鹿。」(創49:21)。雅各祝福拿弗他利出產豐富,如多產的母鹿生下美好的小鹿。它的地理位置約是在加利利湖及約但河西,亞設以東的山地。
  因此,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地區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雨水充足,有兩條國際大道在此間通過,無論在經濟上和軍事戰略上都是必爭之地。以色列分裂數十年後,拿弗他利等地先後遭受敘利亞和亞述強國俘虜、蹂躪,皆因以色列遠離耶和華轉去跪拜金牛犢和迦南地偶像,耶和華管教的杖臨到,此地的百姓受盡滄桑、歷經苦難,如同在黑暗中等死的人,但同時耶和華不會離棄祂的子民,祂讓先知說出安慰與盼望的信息:「西布倫,拿弗他利,沿海的路,約旦河的東邊,外邦人的加利利——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我們這群生於末世作為上主子民的群體,縱然我們不能逃避黑暗,有時也感到沮喪與無望,上主總會在黑暗的深處,為祂所愛之人預備了希望的曙光——彌賽亞的時代已經來臨,耶穌基督以生命帶領我們進入上主的國度,祂要來抹去我們的眼淚、重新賜下屬天的公義與平安、尊嚴與自由。弟兄姊妹,讓我們把這天國的福音同心合意地傳揚開去,與世人分享耶穌基督的救恩——這時代的望盼!


2020年01月19日 
合一,可從破碎中重建嗎? (李鼎新牧師) 
合一主日 
第3期 

香港的教會是追隨着社會的走勢,還是以我們的信仰和見證去帶動改變這以財富和繁榮為目標的城市?物極必反,我們所愛的香港這半年多以來的社會事件令人嘆息心痛,在困擾和擔憂中我們祈求上主的引領保守,讓掌權者和被管理的人民能早日看見真正出路的曙光。今日的社會經已支離破碎,我們還可以破鏡重圓嗎?在可見的將來,我們所認識的香港可再現光彩嗎?

教會的合一和合一見證,在過去一段日子由於教會各自發展強大,自築城牆,將自身與別人分隔了,並且自滿自炫,與基督的忠告和教導愈走愈遠,與教會「合而為一」之精神更背道而馳,遑論保羅所重視的「一個身體」(弗四:4)「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

不單如此,香港教會多年來所建立的一個更合而為一的見證教會群體,今日卻要因着人性自私自利的心態而脫離分割,各起爐灶!香港教會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各中西教會領袖辛勞付出及犧牲而建立的基督教神學教育、醫療服務和聯合機構,今天再難得到如昔日的力量,同心合力推動事工,令人心酸。然而,每年的合一祈禱週卻不斷地提醒我們,如施洗約翰在曠野的呼聲。保羅語重心長地說:「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萬人之父。」(弗四:5-6)提醒我們不能再各行己路了!不是自我「完善」、不是「離開」上主的「合一」旨意,而是彼此同舟共濟,在這動盪不安的的世界中同心協力,彰顯上帝的榮光!

香港當前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生的社會運動重大且動盪不安,撕破我們過去自豪的大都會夢境。這社會事件是否能成為教會合一、重新啟航的契機呢?同樣地,如果香港的當權者仍未醒覺,還以為會事過境遷,可以若無其事的繼續走下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在這危機中學不到一點功課了!

願慈愛憐憫的上主,親自保守我們,讓我們亦虛心順服地追隨主!


2020年01月12日 
履行全部的義 (陳德昌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耶穌在正式公開傳道之前,他去到施洗約翰那裏,請約翰為他施洗。約翰很驚訝,也很為難: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只是耶穌的先鋒,況且,他所傳的是悔改的洗禮,也只是用水為人施洗,而耶穌卻是上帝的兒子,用火和聖靈為人施洗。約翰清楚地說明耶穌並不需要接受悔罪的洗禮。確實,無罪的耶穌並不需要認罪悔改(來四15)。他以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回答約翰:「暫且這樣做吧,因為我們理當這樣履行全部的義。」(太三15)「理當這樣」就是耶穌接受約翰洗禮的原因。那麼,「理當這樣」是甚麼意思呢?耶穌的意思是,履行或實踐所有的義(righteousness)是理所當然的。誠然,耶穌看自己一生所作的正是履行所有的義。縱然耶穌沒有需要認罪,但參與悔罪的洗禮表達出他所履行的義正是所有罪人應要履行的義。耶穌不是為自己而接受洗禮,而是為罪人的緣故,為犯罪的我們彰顯何謂實踐上帝的義。

換而言之,當信徒在眾人面前接受水禮,他正宣告一生要竭力彰顯基督、活出救恩,正如保羅所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因為我們這活着的人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7-11)

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也標誌了救世主肯定了施洗約翰所作的一切和貢獻,雖是悔改的水禮,但也與他的救贖工程相配合!今天是受託主日,我們的傳統會為堂區議會成員舉行授職禮,在崇拜中為他們作授任的禮儀。固然,授任的主角似乎是堂區議會成員,但其實也是所有弟兄姊妹的授任,我們要記起接受水禮時對上主的承諾,衷心與堂區議會合作配搭,同心為教會的建設而努力。

耶穌接受了洗禮之後,聖靈降臨在他身上,並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愛的。」耶穌的順服是上主所喜悅的,並有聖靈臨在的加力扶持。這也提醒我們為主事奉的,要事事討主的喜悅而非自己,也不是要別人的稱讚。重要的是要與聖靈同工,得聖靈的幫助以完成上主的託付。


2020年01月5日 
來吧!讓我們更新與上帝與人所立的約 (林崇智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十七世紀的清教徒掌握了一個領受上帝恩典的途徑,就是強調信徒以更新與上帝所立的約,來重建與上帝的生命聯繫。當時不少信仰虔誠認真的信徒,在每年生日時都會寫下一篇與上帝重新立約的禱文,表達再次徹底委身。本宗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認為,若將這項獨特的個人化信仰實踐,結合在信仰群體的聚會中,藉着群體的互相鼓勵,提醒和幫助,信徒的生命必能大有裨益,所以早在1747年的聖誕日,他便催促信徒再次全然委身奉獻給上帝,更新稱上帝為主的約。1755年8月11日,他在一大群信徒面前講解立約的性質和應當如何履行才蒙上帝喜悅後,在一所禮拜堂內詳細地宣讀由清教徒理察亞蘭(Richard Alline)所寫《敬虔者的明燈》中所訂下的立約要旨和禱文後,便與一千八百多位信徒一同站立,與上帝及彼此立下誓約,他深信這行動帶來的祝福,必永遠存留。

這項本宗獨特的新年崇拜傳統,目的是(1)定期承認並悔悟我們的失敗,沒有負責任地活出上帝與我們所建立的關係;(2)肯定上帝的信實和寬恕,深信祂再次以無條件的愛接納我們;(3)深信上帝大能的愛和恩典,能幫助我們成就重新作出的委身和奉獻。

立約主日提醒我們是屬於一個生命與上帝和彼此間互立誓約的群體。上帝以永遠的愛來愛我們,祂供應、保護、扶持和引導我們,又呼召我們進入一個與祂立約之外,同時也是互相立約的群體中。在立約時,我們一方面要再次以忠誠的愛和委身來順服祂的旨意,以回應感謝祂的恩典和大愛。另一方面,我們要承認縱使面對許多試煉和考驗,我們是不會和不可以孤單的走信仰道路。我們要下定決心,立志再次攜手,彼此相愛,互相守望,一起分擔禱告,與一群彼此立約的靈伴互相打氣,一起成長,同走天路。在與上帝與人的立約的行動中,我們最後以一起虔守象徵生命和合一的聖餐作為更新立約的記號,深信上帝的大能必成就我們的承諾和責任。

今天上帝再次呼召我們聚集一起,更新這份與上帝與人所立的聖約。來吧!讓我們憑信心和決心,再次將自己獻給上帝,成為聖潔的活祭,以生命榮耀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