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3年12月31日 
堅守信念,仰望真光 (潘玉娟牧師) 
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3期 

今主日是2023年最後一日,我們即將迎接新的一年。媒體不斷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希望幫助大家回顧過去,究竟有甚麼值得記着或引以為鑑,以致展望將來時,我們能有更豐富的經驗去面對。
是日經課路加福音2:22-40提及耶穌父母帶孩子到耶路撒冷,按律法的規矩把耶穌獻給主。當西面抱着耶穌時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容你的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啟示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29-32)對於西面而言,能有機會親眼看見基督,感到生命無悔,可以坦然見主面。
曾聽一位長輩牧師這樣說:「每人每年總要有個結算」,在結算的時候,我們可以問自己:「在這一年中,我到底為主做了甚麼?我的日子是怎樣渡過的?」免得將來站在主的台前,交賬的時候,我們可能「承受」不了。弟兄姊妹,你準備好向主交賬嗎?你是否可以像西面能坦然見主,向他交賬?
其實,每年的結算可以使我們了解目前的景況,有甚麼錯失或不足之處,可以及時補足,也可以計劃未來的日子。當回顧過去一年,我們是否好像以賽亞先知在艱難困境中仍堅定地向人述說上主拯救的好消息:「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因上帝喜樂;因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外袍給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華冠,又如新娘佩戴首飾。」(賽61:10)正如這世界仍很黑暗,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很多不公義的事情,我們是否仍持守我們的信仰,在黑暗之中繼續發光?在黑夜中,仍能看見天上群星照耀,對未來仍抱着一線曙光。我們是否相信這世界雖然黑暗,但上帝看作是美好,因為這是天父的世界。往後的日子,或許我們要走的路並非容易,但靠着那加給力量的主,仍然仰望上帝的真光,依然懷着愛與盼望,踏上這荊棘滿途,卻又風景如畫的路徑,這是上帝今天給我們教會,給每位信徒的召命。雖然我們不知道明天將會遭遇甚麼?但我們深信天父必看顧和保守,我們能勇敢繼續向前邁進。盼望新的一年,我們在這轉變的世界被主改變,重燃我們的信念,一同復興我們的教會。


2023年12月24日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 (鍾浩然宣教師) 
聖誕主日 
第52期 

面對天使通報未婚生子的消息,馬利亞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我沒有出嫁,怎麼會有這事呢?」(路一:34)不過短短幾節經文之後,馬利亞的回應就有着突破性的進展:「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路一:38)馬利亞為何會有這重大的轉變?

回顧馬利亞一生,從未婚懷孕到誕下耶穌,從耶穌成長到被釘十字架,她真的明白這一切事情背後的意思?或許馬利亞對於自己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直都不明白。馬利亞在聖殿找回少年耶穌後,她對耶穌所說的話也是摸不着頭腦。當時她的反應也是「不明白……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路二:50-51)。直到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利亞心底裏面仍然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耶穌為何要死?不明白上帝究竟有甚麼心意?

面對不像自己預期的事情,馬利亞本能上都會驚慌、甚至想拒絕,但沉澱過後,她卻學習默默地欣然接受。馬利亞有這種轉變,相信是她在生命中種種看似荒謬,而且難以理解的事情背後,確信上帝仍有其美意在當中,這是一種看不見的順服。

當馬利亞從這角度重新理解和整理自己的遭遇時,她就將自己的生命與上帝的計劃連結起來。在經文稍後部分,馬利亞更以尊主頌作回應:「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6-47),反映她內心非常珍視自己能被主所用,渴慕成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不過,即使如此,馬利亞仍然無法完全掌握上帝的計劃,但她選擇在不像自己預期的世界裏面,將問題「存在心裏,反覆思考」。

馬利亞的經歷提醒我們,參與上帝的計劃從來都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包裝成為上帝的想法,而是學習在不像我們預期的事物當中,不斷檢視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今日我們又帶着怎樣的心態去理解和審視自己的過去、當下及將來?然而,上帝的心意不是按我們已經知道的計劃去進行,而是會在我們願意將那些事情「存在心裏,反覆思考」的過程中,呈現給那些願意順服他的人看見及經歷。


2023年12月17日 
喜樂宣告.恩光將到 (賴季汶宣教師) 
將臨期第三主日 
第51期 

今天面對種種問題,如老師面對教學挑戰、上班一族面對繁重工作、親子關係出現張力等。我們作為基督徒,如何把耶穌基督喜樂的信息分享給心靈受傷的群體呢?
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教會傳統又稱為「喜樂主日」,以粉紅蠟燭象徵耶穌基督將降臨人間,為人類帶來喜樂。藉這喜樂主日提醒信徒,縱然我們生活在絕望、痛苦與焦慮中,但我們以喜樂的心期待耶穌基督降世拯救世人,為人帶來希望,因此我們努力為耶穌基督向世人作見證。
約翰福音第一章提到施洗約翰為光作見證。主耶穌就是人的光,約翰是首位公開為耶穌作見證的人,廣義來說當時信徒因約翰的指引而相信主耶穌。此外經文清楚澄清約翰與主耶穌的角色,並詳細向猶太人所差來的人交代及作見證,因為猶太領袖誤以為約翰是救世主,很想知道他施洗背後的權柄,所以差人查問。約翰承認自己不是猶太人心目中的基督或以利亞先知,他只用水為人施洗為基督鋪路,引領人心回轉歸向基督,他早已在我們中間。
經文給我們的兩個反思:第一,基督徒是見證耶穌基督,不是見證自己,我們是追隨耶穌基督的。今天我們會否習慣內聚,甚少主動去認識新朋友,關心和為他們祈禱,讓他們在接待過程中經驗主耶穌的平安?我們會否忘記接待並與他們分享將臨期的喜樂信息?
第二,我們需要隨時作好準備,向非信徒作見證,帶領他們進入主耶穌的救恩之中。我們身邊有沒有親友、同學、同事還未相信主耶穌?若果有,我們除了在平時生活中關心他們外,我們有沒有把握機會在相聚見面時,跟他們分享經歷上帝的生命故事?我們可成為天使,把喜樂的大好信息與人分享。此外,我們嘗試在生活中活出基督徒身分。不論在教會內外我們面對逆境時,我們的生命是否讓他人看見喜樂和盼望以見證基督?
今天喜樂主日亦表示期待耶穌基督再次回來,我們所面對一切苦難和困難都有終結的一天,耶穌基督必定會掌權審判!讓我們在這節期學習施洗約翰的榜樣,向他人為光作見證。弟兄姊妹,你能感受到這份從基督而來的喜樂嗎?


2023年12月10日 
悔改敬虔.候主恩臨 (黃永健宣教師) 
將臨期第二主日 
第50期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馬可福音1:1)。這個看似簡單的陳述,背後卻隱含着無窮的奧祕。這福音是關於上帝兒子耶穌基督從天降臨,為向世人傳遞上帝的好消息。當中帶來救贖的盼望,並呼召我們悔改敬虔,預備主的道路。

在馬可福音一章記載施洗約翰出現,亦是以賽亞先知所預言,會在曠野中宣揚悔改的信息,並給人施洗,他是耶穌基督的先鋒(以賽亞書40:1-11)。悔改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罪,並轉向上帝。這是一個內心的轉變,要求我們放下自我中心的生活,轉向上帝的旨意和道路。悔改是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也是我們在信仰旅程中不斷成長的基石。

接着,施洗約翰告訴人們,有一位比他更強大的要來,會以聖靈向人們施洗(馬可福音1:7-8)。這是對耶穌基督的預言,他就是帶來聖靈的救主。我們透過聖靈的充滿和引導,教我們能夠活出敬虔和合上帝心意的生活。

悔改和敬虔是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悔改是我們與上帝和好的起點,使我們能夠擺脫罪的束縛,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敬虔是我們對上帝的回應,以上帝為中心,順服他的旨意。這種悔改和敬虔的態度,使我們能夠以合上帝心意的方式生活,並經歷上帝的賜福和恩典。

在等候主耶穌再臨的過程中,就如彼得後書指出主上帝願意人人悔改的期望。我們處世為人必須聖潔敬虔,等候上帝的日子來到(彼得後書3:8-15)。我們需要檢視自己的生活,辨認出任何阻隔我們與上帝親近的事物。當我們真誠地悔改、渴望聖靈帶領我們認識真理,賜下力量和智慧時,上帝必會幫助我們活出聖潔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基督的樣式,並成為他的見證人。

願我們的生命,每天懷着悔改敬虔的心,讓上帝的恩典和榮耀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向上帝敞開心房,虔誠地尋求他的面,便能走在與上帝更親近的道路上,經歷他豐盛的恩典和賜福。阿們。


2023年12月3日 
警醒信靠.等待主來 (李少媚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根據教會年的傳統,將臨期是教會的新年,這是關乎一個等候的節期,預備我們迎接聖誕的來臨,也叫我們緊記耶穌基督必定再來。我們將經歷一段屬靈旅程、一個覲見基督的朝聖之旅,它不僅是個人靈命的操練,更是信仰群體的追尋。
昔日以色列民面對被擄回歸的挑戰,他們呼求上帝的憐憫和同在,先知以賽亞提醒他們必須覺醒,承認自己的悖逆與罪惡,並求告上帝,等候他的臨在。先知深信上帝會向等候他的人施行奇事;事實上,上帝無時無刻都在等候他的子民回轉,等候向他們施恩。上帝子民心靈的覺醒,始於在艱困痛苦中發現上帝的信實,也是他們唯一的倚靠:「但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陶匠;我們都是你親手所造的。……求你垂顧我們,因我們都是你的百姓。」(賽64:8-9)今天,我們燃點盼望的燭光,期盼我們也從自己的生命實況中覺醒,醒覺我們一樣都是上帝所造和所愛,縱然我們軟弱、失信,但上帝始終對我們不離不棄。
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為他們在恩賜上的富足感謝上帝,強調這些恩賜都是基督在他們中間的明證。然而,保羅提醒自恃的哥林多人,無論他們擁有多少多好的恩賜條件,也得等候基督的再來。面對教會分裂、紛爭所帶來的困擾,保羅鼓勵信徒持守對上帝的信心。保羅兩次用了「堅固」一詞,深信那位呼召他們與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的上帝(林前1:9),必會堅固保守他們到底。同樣,我們也要彼此堅固,持守所信,直到主再來的日子。
在福音書中,耶穌向門徒預告末日來臨的景象,他以「主人離家遠行」的比喻提醒門徒謹慎警醒,做好準備,因為人子將會再來,而「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32)門徒並不需要知道主再來的時間,他們需要知道的倒是時刻警醒地生活,每天如實、忠心地工作。在將臨期中,我們也當謹慎警醒,預備主忽然的來到,並祈求每一天我們都能成為忠心的管家,活出耶穌的生命。
弟兄姊妹,在這將臨期的屬靈旅程中,讓我們熱切期待主每天的臨在,更深地經歷主!願我們在這段旅程中彼此扶持,共同追求屬靈生命的成長和成熟,並在生活中見證上帝的愛和恩典,一起等候主的再來!


2023年11月26日 
活出所信 (黎鳳霞義務教士) 
基督君王主日 
第48期 

聖靈降臨期的最後主日(教會年曆的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主日,隨後即將臨期到來,教會的新年,開始新一個年度,而今日的基督君王主日,焦點是提醒信徒,慶祝耶穌基督即將降生,救主耶穌基督為王;向世人宣告基督在世的王權。

回顧歷史,1925年教宗庇護十一世有見歐洲國家經濟萎縮,民族主義之間的鬥爭,當中有不少領袖興起,教宗遂以宣布訂定每年十月最後一個主日為「耶穌基督君王禮」,藉以盼望信徒透過這節日,提醒眾人君王不是現世所看到的,而是為世人釘十架流寶血並第三天復活的主耶穌基督,願眾人也能認清耶穌基督君王的身分,要單尊主為大,停止一切的爭鬥。

今日在動盪、迷濛未知的社會,又或是災難、戰爭頻生的世界中,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到底要如何向世人宣告基督在世的王權呢?

以弗所書1章15-23節是保羅為教會感恩,讚美的禱告,也是鼓勵信徒的方向。人生最大的追求應是更多認識主耶穌,藉以求他幫助我們領受智慧,就能更多明白他的旨意,以致我們更加的謹慎,並能憑信心相信,在生活中行出見證,上帝的大能也會因此顯明出來。

或許我們過去曾得着很多由上帝而來的豐盛,但隨年日增長,盼望不要因為上帝所賜的豐盛而慢慢減少去尋求上帝的豐盛,反而更需持之以恆地尋求。保羅的禱告,在開始的一段經文亦是呼求,願當時的信徒能將禱文付諸實行,而耶穌的死亡、復活和升天,除了成為當時信徒,更是現今世人的信仰確據和能力的根基。

就保羅的禱告,現在我們若要向世人宣告基督在世的王權,不單是頭腦上,按世界的需要出牌,尋求解決的方式,而是背後,今日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持久地倚靠、尋求這莫大的能力來源,滿有豐盛的上帝?「遠超越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權能的、統治的和一切有名號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越了。上帝使萬有服在他的腳下,又使他為了教會作萬有之首」(以弗所書1章21-22節)。盼望在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提醒我們可以藉着禱告,回應對上帝的相信,將基督徒的身分地位活出來,並向世人見證基督在世界掌權。


2023年11月19日 
行事光明.擔負所託 (鄒朗昇宣教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當缺乏的時候,我們還能如何獻上?」或許是今日我們想知道答案的問題。看見世界正陷入混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各地出現歷史級別的天災、多變的政治及經濟狀況,實在讓我們很難為眼前的景況而感恩,甚至為到自己的不足,很難向上帝再次的獻上。今週的經課,馬太福音廿五章耶穌向一班對於世界何時終結好奇的門徒所講的比喻,好值得我們反思關於獻上的問題。

比喻講到,一位財主在遠行前把家業交託給他的僕人,並按着他們的才幹分配了五千、二千及一千,不過拿一千的,跟前兩位僕人不同,沒有去做買賣,只是把主人交託的錢埋在地下,好好保護。背後的原因是他對財主的認識,覺得他非常的嚴厲,廿四節甚至表示出他心中的主人是一位雁過拔毛的高手,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要收獲,所以這位無信心的僕人,逃避主人給他的任務,只是把交託給他的財富埋在地裏,到主人回來時,原封不動地交還。

財主的回應也很直接,既然認識他是如何,僕人就算害怕買賣,至少仍能把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可以無風險地賺取利息。財主的忿怒並非僕人對買賣風險的害怕,而是把害怕、風險作為沒有任何行動的藉口,這是與才幹的多少並無關係。「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4:2),是聖經對我們的教導,當面對沒有種的地方、沒有播的地方,我們又有否讓風險、害怕,作為不行動的原因呢?背後,是否又反映我們的信仰狀態出現了問題,甚至逃避着上帝給予我們的託負和作為信徒的基本責任呢?

今日,上帝或許給予我們不再是五千的銀子,而是二千、一千,我們能否仍然全心全力做好上帝所託負的工作呢?五千、二千與一千,在人的眼中是多與少的分別,但上帝所重視的是使用背後所反映的忠心及信心問題。面對手中的二千、一千,願我們不會氣餒、害怕,仍能繼續仰望上帝,忠心地使用並獻上,直等候主再來的時候,阿們!


2023年11月12日 
「你準備好了嗎?」 (譚嘉茵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 
第46期 

在事奉的不同階段,上帝為我預備了一些同行者,他們總會記得我的生日,並預早為我預留時間、相聚的地點或者合用的禮物,讓我體會到,當一份關係之中有愛、重視和尊重時,我們總會為對方設想,早早為對方預備。這個星期我們讀到一個關於「準備」的比喻,就是十個童女的比喻。主耶穌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老師,善用比喻來教導他的門徒和當時的民眾;比喻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取材自當時巴勒斯坦地的日常生活處境,叫聽眾可以從平凡的事物中領略關於天國的道理。

從《馬太福音》廿四章起,耶穌開始跟門徒談論關於他的再來以及世界終局的事情,一直至廿五章,他運用了忠僕、十童女和按才受託三個比喻來教導門徒要做好準備、警醒禱告並等候他的再來。對猶太人來說,婚禮是一個充滿歡樂、盛大的慶典,歷時整個星期。楊牧谷牧師在《亂世豐筵》一書中提及,十童女的比喻完全取材自當時民眾的習俗:新郎在娶新娘前,會在親朋好友陪伴下,走遍全村每一戶,接受祝賀,因此可能要走到三更夜半,然後再去接新娘。新郎還要跟岳父談論至半夜,才能見到新娘。因此新郎甚麼時候會到達,新娘何時被接走,便是理解這段經文的關鍵。人們遠遠看見火光便會高喊:「新郎來了!」但是天黑路窄,沒有火把便看不見,所以需要有童女去迎接新郎,為他點燈引路。童女就是伴娘,當新郎與童女入屋坐席後,就會關上門,直至筵席或宴會結束。

明顯地,耶穌以新郎來喻表他自己,而我們每一個信徒就是童女,一直在等待他的再來;關鍵是,那日子、那時辰,我們並不知道(太廿五:13),我們需要隨時準備好。當時的火炬是用布頭包起木棒頭做成的,然後蘸上油點火照明,而盛載油的器皿是一種細長頸的瓶,倒在布棒上蘸油,以便維持火炬的燃燒;由於等待的時刻可能很漫長,十個童女全都睡着了,但其中五個愚拙的,她們在等待時,並沒有把握時間預先準備更多的油,到筵席的門關上時,就已經太遲了。

油不能外借,正如我們每一個人與主耶穌的關係,是獨特的,更是需要以年日去培養的,絕不能外借。願聖靈加添力量、恩典與智慧給我們,使我們能每一天更認識主、更愛慕主並更有力量跟隨主,準備好迎見那位以重價救贖我們的主!


2023年11月5日 
邁步向前.進入美地 (李英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 
第45期 

約書亞記3:7-8節中這樣告誡以色列人:
耶和華對約書亞說:「從今日起,我必使你在以色列眾人眼前被尊為大,使他們知道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你要吩咐抬約櫃的祭司說:『你們到了約旦河的水邊,要在約旦河中站著。』」他們正站在約旦河邊,準備過河進入上帝應許的美地。這一刻,他們需要踏步向前,勇敢地面對未知的挑戰,同時也要心存敬畏,將上帝放在他們的前頭,引領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今天第二段經課,帖撒羅尼迦前書2:9-13節中,使徒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說:「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上帝的福音給你們,免得你們任何人受累。」(2:9)保羅提醒他們,他們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付出了辛勞和努力,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人認識上帝,並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兩段經文訴說着屬靈的反省與挑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啟示,踏步向前邁向屬靈的美地。
首先,踏步向前需要勇氣和決心。以色列人要面對約旦河的洶湧水勢,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樣地,我們在屬靈旅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這些挑戰,相信上帝會在我們的前頭為我們開路。我們要踏出邁向美地的每一步,不退縮,不畏懼,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
其次,踏步向前需要敬畏上帝。以色列人被告誡要在前頭讓上帝的約櫃帶領他們,這是一種敬畏上帝的表現。在我們的屬靈旅程中,我們也應該將上帝放在首位,尋求他的旨意和帶領。我們要持守敬畏上帝的心,尊重他的權柄和主權,相信他的智慧和引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不偏離上帝所預備給我們的美地。
最後,踏步向前需要付出努力和奉獻。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中傳揚福音,在過程中付出了辛勞和勞碌。同樣地,我們在屬靈旅程中也需要付出努力和奉獻。這可能包括學習聖經、禱告、參與教會事奉及幫助他人。我們要以一顆愛主愛人的心,全心全意地追求上帝的旨意,並願意為此努力奉獻。這樣的努力和奉獻將使我們的屬靈旅程更加豐盛和有意義。
踏步向前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每天都有機會踏出向上帝更近的一步,向上帝的美地更進一步。讓我們以實踐聖經真理為指引,藉着上帝的話語,勇敢地面對挑戰,敬畏上帝的權柄,並樂意努力奉獻,這樣我們就能在屬靈的旅程中不斷向前,進入上帝所應許給我們的美地。願上帝賜福於我們的腳步,引領我們向屬靈的目標邁進。


2023年10月29日 
求幫助我去愛 (劉彥怡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 
第44期 

「愛不易」,是我近日一個對生命很深的體會。無論是在看見這世界發生的各樣苦難,很多受壓逼的人正活在困境當中、在帶領家長小組時,聽到家長們流着淚分享在教導孩子時面對的無力、我在牧職上面對挑戰時,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掙扎等,讓我深深體會到,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愛所需要付出的時間、精神和心力,也許時常讓我們感到疲憊。

作為循道衞理宗信徒,我們知道我們所追求的聖潔完全信仰,就是活出充滿愛的生命。會祖常強調信徒必須追求心靈和生活的聖潔,就是愛上帝和愛鄰舍的生命。但是,在我們的經驗裏,也許會發現,愛並不易。這可能亦是昔日馬太福音讀者同樣所面對的處境。

生活在公元約70年的馬太福音讀者,經歷了猶太人發動的革命,嘗試推翻羅馬帝國的管治,但經歷了幾年大規模戰鬥過後最終慘敗,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包圍進行大屠殺,在八個月內有一百萬人死亡。然而當時馬太福音讀者面對的困難不止從羅馬人而來,在猶太人之間也面對很多衝突,經常爭辯誰是「合法的」律法詮釋者。

可以想像,昔日的馬太福音讀者在經歷了這一切後,身心也受了很多創傷。他們如何有能力繼續去愛?這可能也是我們內心不時浮起的疑問。在面對支離破碎的世界、互不信任的社會氛圍、經歷人際關係裏的失望和受傷時,也許我們的內心同樣不斷發問:「我們如何能繼續去愛?」

在馬太福音22章37-40節「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耶穌有智慧地回應律法師「挑機」的提問,他面對律法師的反應,正示範了一個活出愛的生命。耶穌不單以言說教導人如何去愛,他整個生命、每一個行動都流露着愛,成為我們一生追求和效法的榜樣、成聖旅程中的終極目標。

今天,也許我們常感到「愛不易」、「愛很累」、「無力愛」,但每次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感覺時,也許是聖靈藉此呼喚我們回轉到上帝面前,與主連結,安息在主裏。讓我們每次感到難以去愛時,嘗試停下來,在內心默默地向耶穌基督——一切愛的源頭,發出這簡短的禱詞:「求幫助我去愛」。


2023年10月22日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 (麥志立會吏) 
聖樂主日 
第43期 

一首優美的詩歌,就好像一汪清泉,在我們靈命消沉時注入一股新的力量;一首莊嚴的詩歌,就好像一道橋樑,幫助我們呈獻身心靈對上帝的讚美和崇拜。若然您要選一首你最愛的詩歌,會是哪一首呢?
詩篇96篇1節,大衛向以色列民宣告:「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唱新歌」一詞,單單在《詩篇》中,已經出現至少六次。但是,在《詩篇》中「唱新歌」這個詞彙,不是指今日我們應當摒棄傳統聖詩,轉向擁抱現代敬拜;「唱新歌」,並不是新舊時代的比較、也不是聖與俗的考量;「唱新歌」,應當是先回到我們自身,先回看頌唱着詩歌的我們,審視我們的身心靈,反思我們的靈性,因為「上帝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4:24)
弟兄姐妹,我們都是朝聖者。自從我們與主相遇,經歷到上帝赦免的愛,得着罪得赦免的確據,我們的生命得以重生,自此以後,我們每一天都在這個成聖的旅程上行走。即使我們有軟弱的時候,但每一天,上帝的愛一直伴隨着我們,我們的生命和靈性都在更新成長;即使有時我們的生活看似重複,但每一天,靠着我們的上帝,我們都能夠對上帝、世界、他者和自身,有新的認識、新的體驗和新的啟迪,因為上帝在我們生活和生命上做的全是新事。
聖詩學者凱愛門(Edmond D. Keith)說過:「基督教有兩本書:聖經和聖詩。前者是上帝對人的啟示,後者是人對上帝的回應。」詩歌,承載着每位敬拜者的靈性生活,幫助你我去呈現我們的靈性狀態,展現信仰的生命力,激發我們對上帝的渴慕,安慰我們內心的困苦。所以,透過詩歌,每一次敬拜上帝,都是一次靈性的突破——靠着上帝,我們得以超越我們生活的制限,讓我們在患難中仍然能宣告神坐着為王!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能敬拜神。我們的信仰,不是一種停滯不前的信仰,而是一個有活力,不斷更新和成長的信仰,所以我們要「唱新歌」!我們的靈性和頌唱的詩歌,都應該同樣地不斷更新,我們應該時刻學習新的詩歌,透過新的詩歌,不斷地言說我們對上帝的頌讚,感恩和驚嘆!
《普天頌讚》第68首《你當歡欣歌》:「提高你聲!振發你心!歡欣!歡欣!你當歡欣!」今天,你會唱哪一首新歌呢?


2023年10月15日 
健康靈性生活方式——有上帝同在 (陳崇一醫生) 
健康主日 
第42期 

全人健康的定義「身、心、社、靈」包括靈性維度,在三十多年前經某基督教醫院在醫院文化中確立並推廣,今日在香港已被普遍認同。
隨着醫學進步和社會文明,人們對「健康」的概念,亦已由「疾病化模式」即有病才想起健康,轉向「生活化模式」即更多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防病促健。如此,能否將「靈性健康」生活化呢?
哥林多的初期教會被異教風俗影響,殃及靈性健康;保羅在哥林多前後書處理了不少錯誤觀念和行為之後,在最後一章(林後十三章)提出正面的基督徒生活方式,就是「活出有基督在生命中的生活」:「你們總要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中生活……你們自己豈不應該知道有耶穌基督在你們裏面嗎?」(林後十三5)有「上帝同在」就可以預防、減免靈性疾病,儼如為「靈性健康」初作界定好作依循。
其實「上帝與人同在」從舊約已是上帝的心意,也是耶穌降世的使命——「以馬內利」(太一23),應是好得無比的狀況,如門徒在耶穌登山變像時的經歷(太十七4),更就是信徒永恆的盼望。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三章提出三個靈性健康(有上帝同在)的生活原則和方向,腓立比書四1-9或可為這三個原則作註腳:
1. 要行事端正,不行惡事(求善):我們祈求上帝使你們不做任何惡事(林後十三7);「凡是真實的、凡是可敬的、凡是公義的、凡是清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你們都要留意。」(腓四‭8‬)心清意潔,正好預備迎接上帝藉聖靈的臨在。‬‬‬
2. 要堅心維護真理,不對抗(求真)(林後十三8):要學習聖經明白真理,祈禱靠主站穩;「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
3. 要預防性地一同追求完全(求美):要同心合意,和睦互勵,互相同在,慈愛和平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林後十三9, 11);好使我見你們的時候不用照主所給我的權柄嚴厲地待你們;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而不是為摧毀人(林後13:10);預防性造就信徒群體是美事,勝於出事後被上帝摧毀。
對基督徒來說,健康的靈性應該包括「有上帝同在」,帶給我們屬靈的希望、安慰和力量;祈求三一上帝常與我們同在(林後十三13)正是常用的祝福語。在日常生活上追求真、善、美,或許就是將「靈性健康」生活化,「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腓四9)。‬‬‬


2023年10月8日 
「一件事」 (陳潔芳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 
第41期 

在腓立比書3章13節中,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

.忘記過去
「……忘記背後……」(13節)。我們可以回顧過去,向過去學習,但我們不能活在過去。我們必須把我們的過去交給耶穌。昨天有兩件事我們必須忘記:我們的失敗和勝利。當談到我們的失敗時,我們必須忘記我們的傷痛,讓上帝治癒我們的傷痛。我們也必須將自己置於上帝的寬恕之下並寬恕自己。魔鬼是原告,他總是會提起我們過去的錯誤。如果你已經認罪悔改,就不要再讓仇敵的控告阻止你繼續向前行。

.努力面前
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保羅說:「我向着標竿直跑……」。每當你面臨挑戰時,你必須學會如何繼續前進。保羅用賽跑的比喻來表明我們必須不斷地努力向着我們的目標前進。當跑步者開始跑步時,他不會攜帶任何不必要的衣服或行李,因為多餘的重量會減慢他的速度。無論賽程有多長,他都不會放棄,不會回頭,而是繼續奔跑,繼續努力,繼續奮鬥,因為他的目標就是衝過終點線。

.專注於上帝
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首先我們必須把目光集中在我們的目標上。保羅面前有一個異象和一個目標,他說:「我向着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14節)。有句話說,如果你追兩隻兔子,你一隻也抓不到!我們不能侍奉兩個主人。上帝是第一位的,他不能是第二位的。我們一天的工作時間都一樣,為甚麼有些人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呢?他們縮小了焦點。我們的待辦事項清單上並非所有事情都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弄清楚甚麼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對美好的事物說「不」,這樣我們才能對最好的事物說「是」,去完成上帝呼召我們去做的「一件事」!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無論我們做甚麼……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哥林多前書10:31)你需要停止做的一件事是甚麼呢?你沒有做而應該做的一件事是甚麼呢?哪一件事會對你個人、靈性、婚姻、人際關係、家庭、工作、學業等方面是最重要的呢?


2023年10月1日 
不計較合一 (余勝意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因着收到不同聲音認為教會設立太多特別主日,牧師部就此曾討論是否當中有刪減的可能性時,我提出了一個無知的建議,就是合一主日與普世聖餐主日既然如此相似,何不考慮減去其中之一?幸得會議中的長牧提醒,雖然兩者同樣強調合一,但普世聖餐主日的出現,卻是因着二次大戰期間的殺戮殘忍,教會領袖們希望藉普世聖餐主日同領聖餐,提醒各國各族基督徒,基督以己身拆毀了人間隔絕的牆,終止了冤仇,故此當大家同守聖餐時,就是實踐在基督裏一同分享、結連、接納的信仰真諦。因此,普世聖餐主日的設立,除了強調合一,亦帶有反戰、仁愛、和平與包容的意涵在其中。
這也許亦是一個體會,儼如今天看出埃及記的以色列會眾一樣,當資源有限時,人可能會先傾向「自掃門前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至於與我無直接關係的,不在自己優次之中的,甚或對個人利益有所威脅的事物,我們可能會感到迷惑、厭煩,甚至考慮將其放下以至撇棄,即使這些事物本身是有其美好的意義所在。俗語說「貧窮限制想像」,有時這個貧窮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而純粹是個人的一種感覺,但這個心靈的貧窮,卻限制了我們對天父供應的想像,只將眼目專注在現有的不足與限制上,忘記了他才是供應我們所有需要的主,以至和平與包容、仁愛與互助等美好的情操,都因着自身的考量而放輕了、放棄了。但願普世聖餐主日提醒我們,不是單單的「一齊食番餐」,而是讓我們堅守在基督裏彼此相愛,並陶冶互不計較的情操。阿們。


2023年09月24日 
靈裏的鵪鶉和嗎哪 (曾兆基義務教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埃及,來到曠野,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以色列人開始抱怨,追憶過往在埃及的生活,對摩西及亞倫說:「你們卻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以色列人只記得在埃及時「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卻忘記了埃及人如何苦待他們。
上帝聽到以色列人的怨言,於是每天賜下鵪鶉和嗎哪,餵養他的子民,同時也要以色列民學習信心的功課:每天只收取當天需要的分量。
我們也像以色列人,在面對困難或逆境時,也會埋怨,認為過往日子比現在的光景好。經歷數年的疫情及動盪,香港社會出現巨大的改變,教會也受到這些改變的衝擊。在移民潮下,牧者及會友的流失;在人心迷惘時,教會需要重新探索牧養的方向;在停止實體崇拜一段時間後,教會如何重新維繫弟兄姊妹……
香港的學校教育也面臨巨大的影響,學生人數的下降,教師的流失,課程考評改革以符合時代的轉變,凡此種種,都是學校面臨的挑戰。
昔日在曠野中,以色列人雖發怨言,但是上帝沒有離開他的子民,卻要他的子民學習信心的功課。今天我們,包括教育工作者,是否確信,在困局中,他已經聽到我們的呼求,他沒有離開我們?
在曠野中,耶和華上帝賜下鵪鶉和嗎哪,餵養他的子民。今天香港溫飽的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解決,但是我們面對社會、教會重大變動時,心靈上的匱乏枯乾,那種無力感卻是揮之不去,因此我們需要的是「靈裏的鵪鶉和嗎哪」。在無力感與挫折感中,聖經說話的安慰是否就是「靈裏的鵪鶉和嗎哪」,上帝給我們的屬靈的餵養?
在腓立比書中,保羅教導信徒「最重要的是你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也是保羅對我們的勉勵。藉福音潤澤心靈,生命重新得力,在有形無形的敵人面前,我們不怕威脅,可以在紛亂的世代見證真理,以此證明他們會沉淪,我們會得救,因為這是出於上帝。
「本基督精神,發展全人教育;藉宣講福音,培育豐盛生命。」這是本會辦學的理念,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在學校中培育豐盛的生命,也期盼校長及老師們能有健康的身心靈,如保羅所說「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毋忘初衷,擔負教育使命。


2023年09月17日 
敬畏上帝.寬容接納 (連啟榮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 
第38期 

馬太福音十八章21至35節記載了彼得向耶穌請教饒恕的功課:「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夠嗎?」(21節),怎料耶穌的回答超出彼得的預期:「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22節),並以一個關於惡僕的比喻繼續解釋。
比喻中的僕人因為欠下主人一萬他連得,差點要賠上妻子女兒及所有財產,但他苦苦哀求「寬容我吧,我都會還你的。」(26節)。於是主人動了慈心,就饒恕他,也免去他的債項。不過得到饒恕的僕人,沒有學習主人的憐憫,寬待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當主人知道他的惡行後,決定將他交去受刑,並着他還清所有欠債。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需要打從心底的饒恕(35節),好像故事中的主人,以慈心作出選擇,寬容接納僕人,即使所欠的是一萬他連得這天文數字的巨債,正如當我們還作罪人,未能償還甚麼的時候,主耶穌基督已為眾人犧牲,打從心底饒恕我們。
打從心底的饒恕,不止關乎受損一方不問因由地賦予無限體諒和包容,也可以好像比喻中主人主動和僕人展開對話,在過程中分辨箇中對錯,但主人仍以打從心底的饒恕取代懲罰或報復:主人不再追討損失,僕人亦不再有虧欠。可見,主人希望僕人有改正的可能,有機會打從心底改過自己,也希望藉自己所建立的榜樣,引導眾僕人同樣地憐憫、寬待其他同伴(33節)。只是欠下巨款的惡僕在經驗主人無限的饒恕後,竟將主人的榜樣拋諸腦後,沒有寬待同樣俯伏央求自己的同伴(29節)。
今日,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所虧欠,也有機會得罪別人,無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場合,抑或在團契或服侍的時候……。感謝主!耶穌基督已為我們立下榜樣,如同比喻中的主人一樣。每當我們想起與上帝的愛連結,被上帝饒恕和拯救,我們願意打從心底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或在被寬恕或接納的時候,也有勇氣打從心底改過自己?甚至彼此經歷了寬容接納,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復和,更加和平共處?
求主幫助我們更完整地認識和實踐饒恕,也互相勉勵,好像主禱文的教導:「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阿們。


2023年09月10日 
愛的主日學 (歐寳文宣教師) 
主日學主日 
第37期 

相信大家可能有參與在教會的主日學,無論是在主日為不同年齡所設立的福音班、聖經班、或專為特定年齡而設計的主日學課程,主日學成為在主日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堂所的主日學可以有不同形態或方式出現,如有分齡,也有線上線下的課程,讓不同年齡和不同處境的受眾也能夠學習到上帝話語和信仰的甘甜。對我們的信仰生命來說,主日學重要嗎?主日學有甚麼重要?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提及愛與律法(摩西律法)的關係,愛不是指愛那些愛律法知識的或愛遵守律法的人。保羅認為愛成全了律法,那個愛是指耶穌基督為我們而捨命的犧牲的愛。在羅馬書十三章的經文指出,那犧牲的愛是有對象的,就是愛鄰舍(agape one another)。因此,律法的目的是基督救恩(羅10:4),人以犧牲的愛去回應鄰舍的特質,展現了基督以愛成全的救贖,基督的愛亦完滿了律法的要求。對當時的信徒來說,摩西律法是代表上帝的話語及啓示,他們必須持守律法以回應上帝選民的身分。然而,保羅卻指出信徒要帶着犧牲的愛去對待身邊的人,就成全了律法的要求。這愛能連繫我們在思想、言語、行為及對上帝信心的學習,將我們的信仰生命帶到基督的愛之中。
今天我們在主日學之中學習聖經的故事,神學或教會知識,道德價值判斷,學習與人相處,禱告敬拜與服事技巧等,我們渴慕基督的愛在主日學課程內容及參與的群體中出現嗎?在主日學所學習到的,有如先知講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齊備的信心,甚至使我們能夠移山,保羅卻說我們仍不算是甚麼,因為愛是重要的。這愛就是讓我們在所學習領受中確信基督徒的身分,也在鄰舍中成為基督福音的見證。
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對我們的勸勉,最妙的道就是愛。弟兄姊妹,就讓愛連繫我們在主日學不同的學習,也學效耶穌基督犧牲的愛對待鄰舍,讓愛成為我們信仰群體的記號。


2023年09月3日 
捨己順服.活出召命 (王澤堂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 
第36期 

今天我們的舊約經課是出埃及記3章,是上帝呼召摩西的故事,信徒都會十分熟悉上帝在荊棘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並且呼叫摩西的名字。然而這呼召的源起是在2章的結尾:「……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嘆息哀求;他們因苦工所發的哀聲達於上帝。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所以在這呼召中,上帝在3章7至10節向摩西直接訴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裏,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不錯,上帝對人的呼召或許各有不同,但卻是同樣基於他對人的愛和憐憫,他的呼召就是讓人和他一同參與在拯救和釋放的行動中,讓人得享平安、保護和救贖。

今主日讀經的主題是「捨己順服 活出召命」,但很諷刺,我們所看到的這一位摩西,卻是一個反面教材:當上帝告訴他將要拯救以色列民之後,他卻再三推辭,儘管上帝將他的名字啟示給摩西(14節),也應許必會與他同在,但摩西卻多番的以藉口拒絕:「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他們不會信我,也不會聽我的話……」、「我不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因為我是拙口笨舌的……」最後,上帝使用神蹟來肯定摩西要做的工作,但他還是不情不願,只能勉為其難地答應。

摩西的這一種「順服」會否反而是我們熟悉的聲音,甚至親身的經驗、是我們的寫照?然而上帝在呼召摩西的事件中給了我們很大的提醒,他為何在曠野中呼召摩西?米甸的沙漠是一片數百里不毛之地,而摩西正處於他人生的低谷,或許他都會無奈地接受自己一生只能在曠野中放羊;不過縱使摩西放棄自己,但上帝沒有放棄他!在上帝的救贖計劃裏,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角色與位置,縱然我們的人生是如何不濟,上帝仍呼召我們!順服的生命便會成為他宏大天國藍圖中重要的部分,我們雖然只是泥土,但他卻是奇妙的陶匠,讓我們成為他手中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2章21節)。

耶穌對門徒說,今天也對你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 16章24節)


2023年08月27日 
拯救的上帝 (陳錦嬋會吏) 
差傳主日 
第35期 

有一位住在非洲鄉下的村民,從小就跟家人過着敬虔的宗教生活,定時唸經,定時祈禱,定時禁食,定期做善事。他與我們的上帝沒有關係,未曾聽過福音。他以為靠行為,每天謹守遵行宗教的規條,日後就可以上天堂。
當他以為一切都安好的時候,怎料自己竟然患上怪病,醫生束手無策,藥物也未能治癒他的病,別的宗教領袖的祈禱,對他的病亦沒有幫助,他甚至偷偷地去找巫醫也未能治好他的病。處於失望與絕望的他,有一日遇見一班到村內佈道的基督徒,他們唱詩讚頌,傳揚福音,又為有需要的人祈禱;於是這位一直盼望自己可以得到拯救的村民就走到基督徒的面前,請他們為自己的病祈禱。
羅馬書10:10-12「因為,人心裏信就可以稱義,口裏宣認就可以得救。經上說:『凡信靠他的人必不蒙羞。』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人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求告他的每一個人。」拯救人的上帝厚待了這村民,神蹟在他的身上出現,他的病靠着信和上帝的恩典,終得醫治。今日這村民已成為我們的弟兄,他同樣希望不認識主、生活在黑暗中的村民有機會聽聞福音,因此他把自己擁有的其中一塊地捐出來建教堂,讓村民有敬拜主和傳揚福音的地方。
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未曾信主,有些人生活在福音未到的地區,有些地區更禁止傳教,要做差傳事工好不容易;但保羅在羅馬書中提醒我們,無論得時不得時務要傳道。若沒有蒙差遣,怎樣做海外宣教呢?因此,教會要差派人去福音未到的地方宣教,因為沒有人傳揚,人怎能聽見呢?沒有聽見耶穌,就不能夠信主了!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除了本地宣教,差派人去海外宣教同樣重要,因為主曾吩咐我們傳福音給不同的民族聽。根據差聯在2021年的宣教士統計,全香港宣教士有654人,當中61歲以上的宣教士佔四分之一(25%),急需有年輕的新力軍加入宣教。讓我們為未信主的人禱告,為差傳的需要禱告,為自己能夠成為報福音、傳喜信的人禱告!


2023年08月20日 
憐憫的上帝 (黃可安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 
第34期 

《創世記45:1-15》講述了約瑟在埃及與他的兄弟們之間和解的一幕。
故事發生在埃及,當時約瑟(卅九歲)已經成為埃及的宰相,提前做足糧食儲備。因為他在夢中預示了將來的饑荒,而這場饑荒現在正席捲附近地區。約瑟的兄弟們來到埃及,希望購買糧食,卻沒有想到他們廿二年前被賣的兄弟竟是埃及的宰相。相信他們當刻的情緒十分複雜。為何約瑟會在埃及?為何他成為宰相?他會報復嗎?然後接下來的幾節中,約瑟向他的兄弟們解釋了他們過去對待他的一切,並且告訴他們不要因此自責,上帝已經安排一切,以保護他們免受饑荒的影響。如果我們回顧整件事的始末,約瑟先夢見他的哥哥跪拜他、再到彩衣事件、被賣,看似一開始是上帝安排夢中的預兆,然後哥哥們因此憎恨約瑟,才有約瑟在埃及成為宰相拯救他們的事件。如果我們這樣看的話,那約瑟的哥哥們豈不是做了一件大善事?
全能全知的上帝在所有人行所有事以先,他又豈會不知道人心中所想!正因如此,上帝將計就計將一件邪惡的事變成為美善。上帝對人其中一個最大的愛,就是給我們自由意志,當我們偏行己路,行惡之事時,上帝以奇妙的計劃施展拯救!
上帝的計劃常常超越人的理解和想像。約瑟的兄弟們犯下了邪惡的行為,將他出賣,但上帝透過這些事件,來實現上帝自己的計劃。
約瑟和他兄弟的故事正正就是顯出上帝的憐憫,他憐憫我們,愛我們!將人所行的惡事,藉着上帝精心的安排,改變成為對所有人的祝福!即使人為惡,上帝的計劃和恩典仍然能夠運行,並將引導向上帝所預定的美好結局!


2023年08月13日 
浮沉中靠主穩步再上 (劉家莉會吏) 
澳門宣教主日 
第33期 

借用多年前一套電視劇「新變色龍」主題曲,作為今年澳門宣教主日分享的引言。原曲歌詞小段為:如若意志堅定,面對秋風秋雨又何妨,浮沉中穩步再上……。道盡幾年間在外心境和事奉經歷。

早前雖有疫情阻隔,因着科技發達,主內肢體對澳門事工的關心問候有增無減,主內的情誼令澳門堂不感孤單。當香港不少堂會自身有缺欠,卻沒有忘記遠方的我們,繼續奉獻支持。因此,澳門堂亦不敢怠慢,更要奮發圖强。澳門堂成立於1990年8月,今年2023年8月是澳門堂踏入34週年了!自30週年堂慶,澳門堂已醒覺要三十而立;因此,從那時起,澳門堂為未來定了一個目標,就是「靠主恩典.自立成家」!

自開關以來,我們收到許多查詢,問何時可以來澳門短宣?我們的回覆都是稍等。因為澳門堂或澳門事工跟三年疫情前有所不同。究竟有甚麼不同?或許是由聽候指導幫忙到自己埋位嘗試,由等候資源發放到明白本分所當作,由遲疑改變到敢於嘗試探索……,都是疫情帶來的禮物,讓大家學習承擔,向着自立成家邁進。縱然學習過程有浮沉起跌,但相信靠着主仍能穩步再上!

在迎向34週年之際,想以路加福音五章1-7節彼此勉勵:
當漁夫西門整夜勞累,並沒有打着甚麼,但耶穌指示他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當西門依從時,就大有收穫。讓我們都聽主耶穌的話,並對準上帝心意走人生路,參與天國事奉,相信必有所穫。最後,以一曲「開往水深之處」(青年聖歌Ⅱ第184首)激勵互勉:
開往,水深之處,趕快離開邊岸,
開往,開往,神慈愛大海洋,那裏潮水高漲!


2023年08月6日 
回家路上的角力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 
第32期 

「他(雅各)夜間起來……過了雅博渡口……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世記32:22-24)

雅博渡口,心靈的角力出現
雅各一生都與人角力。在母腹中他與同是雙胞胎的以掃爭鬥。出生時,以掃先出來,雅各的手就抓住以掃的腳跟隨後出來(創世記25:25-26)。雅各不是長子,但他一直都以計謀爭取成為長子,包括長子的名分及長子的祝福。只是他巧計的欺騙為他帶來以掃的追殺及拉班兒子們的怨恨。最後他只好回家,但回家意味着他要再次面對他的宿敵以掃。
雅博河,是約但河以東主要的支流。雅各在這裏讓他的妻小及財物先渡河,他自己單獨留在渡口。夜深了,他在渡口徘徊。自從二十年前他離別父母親,他的人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變化,從孤身一人出走,到擁有成群的牛、驢、羊、奴僕、婢女;從只用他的一根杖過約旦河,此刻卻成了兩隊的人群和眾多的牲畜大隊。(創世記32:4-5, 10)河的對岸有他的哥哥以掃率領着四百人,正迎着他而來。明天他必須面對以掃。他懼怕、擔憂、焦慮嗎?他已沒有克勝的方法!他內心忐忑、思緒雜亂、愧疚悔恨……他已到了無法承受的斷裂點!
此時,「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或角力)」。雅各叫這個進行角力的地方「毗努伊勒」,意思是「他面對面見了上帝,他的性命仍得保全。」(創世記32:30)原來和雅各角力的是上帝。角力的結果是雅各得了一個新的名字:「以色列」,「因為他與上帝和人較力,都得勝了。」(創世記32:28)但同時,雅各的大腿瘸了。

上帝的臉光中,我們更新、轉化
「毗努伊勒」在原文的意思是「上帝的臉」。在這裏,雅各的心靈被觸碰,生命被更新。雅各讓我們看見「天然的人」(natural man)如何用盡計謀及手段去達成夢想,在不斷地爭取的過程中亦被錯待、被計算,甚至被追殺。但上帝沒有讓人在血氣中虛度一生。在伯特利,上帝在夢中向逃往哈蘭的雅各顯現(創世記28章);在瑪哈念,當雅各逃離拉班後,上帝讓雅各遇見他的使者(雅各說他們是上帝的軍營)(創世記32章);最後在毗努伊勒,上帝面對面的與雅各相遇。
雅各的故事是每個人的故事。上帝不斷地介入我們的人生,直到我們在己力盡頭之處看見他的臉,才醒悟過來。天然的人被折服,那更新的人出現,同時屬於上帝的新的子民亦誕生!人生路上我們兜兜轉轉,環境際遇浮浮沉沉。不要害怕,讓絕境使我們更迫切地踏上返回上帝身邊的回家道路。真正角力的地方是心靈深處,在那裏我們天然的人將在上帝的臉光中更新、轉化。


2023年07月30日 
甘付代價 (宋寶琼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 
第31期 

近月來,由於親人突然生病,而在公營醫院未能得到洽當的處理下,家人不得不四出奔波,在炎熱天氣中帶着患者到這裏檢查,又到那裏治療。因為是至親至愛,所以不惜任何代價,為求尋找最好的方法,改善患者的病情,以致早日痊癒。
創世記廿九章記載雅各鍾愛拉結,甘願服事未來岳丈拉班七年;因為愛,雅各就看這七年如同幾天(29:20)。這位曾用詭計奪走長子名分的雅各,現在縱然被拉班欺騙,需要再服事他七年,才能迎娶次女拉結,但雅各都照樣做了(29:28)。雅各先後為拉班工作共十四年,犧牲不少青春歲月,卻因為愛甘之如飴,為拉結而付出代價。
我們不但有人世間的愛,也有從上而來的愛;因為愛,三一上帝就不顧惜自己獨一的兒子,讓他為我們捨身在十字架上(羅馬書8:32)。對於這份愛,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呢?耶穌降世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關於擴張天國的事工,我們何曾參與並付出代價?
馬太福音13:44-46的兩個比喻,談論天國的無價,它值得我們犧牲一切得到。44「天國好比寶貝藏在地裏,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45「天國又好比商人尋找好的珍珠,46發現一顆貴重的珍珠,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下這顆珍珠。」
人可能從不同途徑找到天國:有些人意外地發現寶藏後,驚訝之餘就要想想如何得到它;按照猶太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買下那塊地。至於商人縱然腰纏萬貫,對於一粒重價的珍珠,亦非想要就有,也得經過漫長的日子和耐性才找到。無論藏在地裏的寶貝或重價的珍珠,主人翁都要面對取捨的決定,是否願意變賣一切來購買那塊地或那顆珍珠。
歷世歷代的先賢既嘗過天恩的滋味,就不惜離鄉別井,梯山航海,將天國的佳音帶到遙遠之地,叫更多人認識上帝,得着救恩。今天也有人願意離開安舒區,捨棄高薪厚職,與貧苦大眾同行。透過耶穌的比喻,提醒我們天國的擴張及寶貴,值得我們努力追尋,不惜付上任何代價去得到。惟願我們也回應上帝的愛,為神聖的國度付出代價,讓更多人也找到貴重的珍寶——耶穌基督!阿們。


2023年07月23日 
人與上主相遇而得的福氣 (梁玉萍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第30期 

創世記28章10至19節這段經文是描述雅各因欺兄騙父後,被迫離開家園前往哈蘭投靠舅父拉班,在途中雅各遇上一個經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經歷,因為他在夢中見到天梯,認識到他的上帝與他同在。天使向他顯現在階梯上「上去下來」,對於這夢人可以有很多解讀,但我們見到上帝的幫助就這樣直接進入雅各心裏。藉着這樣搭建的天梯和上去下來的天使,他聽到上帝的應許,並知道上帝會保護他、與他同在。他隨即把所枕石頭立作石柱澆油,並為那地改名為伯特利,就是上帝的居所。這裏是上帝主動向雅各確認他能領受他給予亞伯拉罕的應許:得地、後嗣及得到福分,更重要的是「有上帝同在」的保證。雅各曾經犯錯,當他灰心失望和帶着恐懼逃離父家,正面對着前路茫茫之際,但主的應許和祝福臨到,使他經歷從上帝而來的接納、肯定和保護;並知道自己有上帝兒女的名分,他與上帝的關係更加親密。上帝接納雅各是他的後嗣,讓雅各有信心有盼望地面向未來的生活。

在羅馬書第8章,保羅提及信徒在聖靈裏的生活指引,14至17節保羅用「兒女」和「後嗣」的表達去提醒我們,我們信上帝的人,是屬上帝的兒女,聖靈已經住在我們裏面,上帝已經接納我們為嗣子,聖靈住在我們中間同作見證,讓我們有權柄去宣稱天父為「阿爸,父!」。這樣的稱呼證明我們真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更應活出有名有實上帝兒女的生命。

昔日,雅各在夢中得上帝啟示,重拾上主給亞伯拉罕,同時亦給他的應許:得地、後嗣及福分,和上帝的同在。雅各雖面向困難的前路,仍重新得到信心和鼓勵。今日我們面對人生路上種種挑戰、困難和苦難,我們亦需要透過聖靈在我們中間作見證,確信我們有屬上帝的兒女、後嗣的身分,更時刻向上帝禱告、呼求:「阿爸,父!」祈求聖靈住在我們中間,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並且因着上帝的同在,他所賜的信心和盼望,讓我們更有信心迎向未來。但願你和我也能經歷從上帝而來的福氣——生命改變,靈命成長。


2023年07月16日 
敬老慈幼 (李景雄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稍為依然有中國人歷來尊敬老年人意識的,都不會抗拒「敬老」的意念吧。尊敬是一種美德,而老年人——他們都具備或多或少值得受尊敬的氣質,不見得罕見了?與此同時,常見老年人對幼兒孫表示慈愛。多麼令人珍貴的情景!

中國人有句諺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呀!家有一(或兩)老,有如一(或多)珍寶。不錯,在這世代,三代同堂——尤其是在香港——多時不能實現,如:家庭住用空間受限制,或不少家庭兩代移民他處。即使如此,就算是香港,或剩下老的一代,敬老慈幼,未必經已行不通了。例如互聯網有所幫助。

且說「敬老慈幼」連結了三代。原來《禮記》已經提及「敬老慈幼」。做父母的一代尊敬上一代,也愛護幼兒的一代。這不是空談呢!在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留下幾行坐位,椅位背後有幾個畫像:尊敬老者及弱者,又關顧幼兒,何不讓座他們?啊!很有意思的示意。敬老慈幼加上體恤弱者。多麼有意思的提醒——提醒大眾,老少傷貧,天天都可如是。不過指定一主日為敬老主日特別提升眾人的醒覺!以助老幼貧弱,即使是隔岸越洋,亦可實踐互愛互惠。

中國人的家教仍未全失,基督徒的美德更應保存,甚至發揚光大!在此用羅馬書8:37-39陪伴今主日的主題︰「靠着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們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權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深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無論是年老的,幼年的,軟弱的,傷殘的……在一切的事上,我們都已得勝有餘了。


2023年07月9日 
青少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盧嘉怡宣教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當聽/見到「青少年」這幾個字時,有甚麼形容詞會立即在你腦海出現?無論是甚麼詞句,某程度上我們都會對青少年有期望。
踏入中學階段的青少年開始想脫離父母的管教,想自主。聽過有家長分享,以前小學時期仍然會「黏」父母的孩童,當進入中學便會變得抗拒。他們開始學習自己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及面對不同的挑戰,包括人際關係、價值觀及自我認同等。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7:19提到:「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他也曾經在信仰中經歷疑惑及挑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同樣面對挑戰,縱然他們意識到自己選擇了不應該做的事,但卻又無力選擇做對的事,甚或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寧願「跟大隊」,也不想與人不同,內心充滿掙扎和矛盾。再者,近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青少年人都好像停留於某一階段,不太習慣與人相處;在口罩的「保護」下,他們更不需用最真實的面貌面對人群,故當口罩令取消後,仍然有少部分的青少年人因介意自己的長相不夠好看而長期帶口罩,也反映出他們的自我形象亦很低,時常覺得自己很「廢」。
馬太福音11:25「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把這些事向聰明智慧的人隱藏起來,而向嬰孩啟示出來。』」提醒我們要把天國的福音向那些軟弱、無能為力的人啟示,就像青少年人,他們在面對信仰與世界上不同的聲音有所衝突時,他們會變得像一個軟弱的嬰孩。
牧養青少年的工作真的不容易,因為青少年人是上帝所愛的生命,並交付給我們,叫我們以上帝的真理教導他們,而這真理更是要我們藉着遵從基督,透過我們的生命結出果子來顯明。
願我們不再只是期望青少年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是真正了解他們的境況、需要,給與他們更多成長的空間及機會,讓他們發揮潛能,也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及教導,成為一個合上帝心意的人!


2023年07月2日 
為這城求平安 (袁天佑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 
第27期 

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鼓勵香港眾教會於每年七月第一主日舉行「香港主日」,為香港回歸的過程及日後的情況禱告。回歸初期,香港好像有一段甜蜜期。但不久,發生了SARS、全球經濟倒退、23條立法、人大對普選的釋法、國民教育、兩傘運動、反修例運動、國安法的訂立……「50年不變」只過了一半,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動盪不安之中。這兩年更看見不少港人選擇移民離開,人才的流失,不少調查指港人快樂指數,新聞言論自由和法治在全球的位置不斷下滑,這也實在令人不安。

聖經教導我們,要為所居住的城求平安(耶廿九7)。「平安」的內容是甚麼?「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詩八十五10)。「平安」不只是內心的平安,在社會中要有憐愛孤寡,真實真相取代謊言,公義公平的法制為管治社會的根基,人與人之間和睦,尊重和容納不同的意見。這樣的社會才能使人得享真正的平安。所以,「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們能夠敬虔端正地過平穩寧靜的生活」(提前二1~2)中的「代求」,也不只是祝福恭賀,也為自己、為人人、為在位者有可能背離「行公義,好憐憫」之道(彌六8)認罪代求。雖或有不知道的,但求主感化。「主啊,求你使我們回轉。」(詩八十五4)

聖經也教導我們要如常的生活,「建造房屋……開墾田園……娶妻生兒養女……」(耶廿九5~6)喜見不少平凡的香港人,在他們的不同行業中,忠於職守,顯出信、望和愛。記者在限制下報導真相、老師在不清晰的底線下以生命影響學生、醫護人員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仍以忍耐和專業照顧病人、歌者唱出盼望,電影工作者透過不同型式表達對公義和關愛的期盼、律師為伸張公義而努力等。我們要感謝他們。我們也同樣要在我們生活中,除每天如常生活外,還要在生活中栽種公義和慈愛,締造和平和誠實。


2023年06月25日 
恩典豐盛.勇背十架 (杜頤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 
第26期 

羅馬書6章1下-11節提到我們因着受洗歸入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從而脫離罪惡權勢的束縛,這是上帝對我們的恩典,讓我們重獲屬靈的自由和得享新生命。然而,基督徒的信仰不僅僅是享受上帝的恩典,也包括承擔上帝所託付的責任——背負自己的十架跟隨耶穌。

在馬太福音10章24-39節,承接前文耶穌差遣十二使徒,他提醒門徒在傳揚福音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遭遇社會的拒絕、排斥甚或至親的反對,但門徒不要被這些迫害及威脅妨礙為主作見證的機會,更要把領受的教導公開向人宣講。既然我們已在基督裏有着新的生命和力量,就更應勇敢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挑戰,因為唯有大能的上帝拯救我們,他是唯一的主宰,且掌管一切,並看顧信他的人。

創世記21章8-21節中描述亞伯拉罕面臨了人生中不容易的抉擇。當以撒開始長大,撒拉要求亞伯拉罕將夏甲和以實瑪利趕走,以保障以撒的地位。這對亞伯拉罕來說是一個極其痛苦的決定,但他最終願意遵從上帝的說話,將夏甲和以實瑪利送走。這個安排看似是殘酷又不近人情的,但夏甲與以實瑪利卻蒙上帝的慈愛與信實,在她最艱難的時刻上帝開她眼睛,讓她看見一口水井,以致他們有力繼續走下去,得以見證上帝的同在。

「恩典豐盛‧勇背十架」——不單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本是一趟充滿上帝恩典與個人責任的旅程,我們經驗並珍惜上帝的恩典,在困難和挑戰交織的生活中,勇敢地背負自己的十架跟隨耶穌。讓我們一起在信仰中茁壯成長,勇敢面對人生旅程中的挑戰和責任,成為上帝喜悅的兒女。


2023年06月18日 
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 (張永康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 
第25期 

「我們又藉着他,因信得以進入現在所站立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2-3)這是今主日其中一段經課,是使徒保羅對上帝應許的反省。對我們這些現代信徒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現今社會有很多事情容易叫我們憂愁不安,作父母的擔心兒女能否健康成長;作成年兒女的擔心年老父母的身體,自己有否能力去照顧他們等。基督教信仰帶給我們的是超乎一切的平安和喜樂,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羅5:5)
基督在特定的時刻為我們死,顯明了上帝的愛。(羅5:6,8)這特定的安排原來早已在上帝的救恩計劃中,包括在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生以撒一事裏。當年紀老邁的撒拉聽到上帝使者對亞伯拉罕說:「明年這時候,我一定會回到你這裏。看哪,你的妻子撒拉會生一個兒子。」(創18:10)撒拉心裏竊笑(創18:12),她信心不足,但上帝使者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所定的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裏。明年這時候,撒拉會生一個兒子。」(創18:14)到了上帝所定的時候,撒拉生以撒。撒拉說:「上帝使我歡笑,凡聽見的人必與我一同歡笑。」(創21:6)撒拉由竊笑轉為歡笑,顯出她對上帝的信心增長了。現代信徒聽見上帝的應許,也必與撒拉一同歡笑,因為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
當人落在患難時,有時也不知道以甚麼話來安慰或見證。主耶穌應許:「當人把你們交出時,不要擔心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該說的話,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而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裏面說的。」(太10:19-20)我們的大牧者耶穌基督憐憫在患難中的人,當天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太9:36)我們要相信,藉着上帝的憐憫,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但願在父親節這日子,我們多與家人相聚,與未信家人分享上帝的應許,讓各人得平安,並曉得在患難中也能歡歡喜喜。「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臨到那家。」(太10:13上)


2023年06月11日 
裝備、實踐、同行 (劉建良牧師) 
神學主日 
第24期 

香港是一個充滿挑戰和變化的地方,作為基督徒,我們如何活出上帝的旨意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學習和深化我們對上帝的認識,這就是神學的意義和價值。神學不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問,也不是一種只懂玄思的知識。神學是一種對上帝的追求和回應,是一種對聖經的探索和解讀,是一種對信仰的反省和表達。今天我們感恩看到香港有越來越多的信徒讀神學,各神學院的教師也越來越年輕,而神學博士、教牧學博士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恩典和福氣,也是祂對香港教會的期望和提醒,要我們珍惜每個成長裝備的機會。然而,在這樣蓬勃的神學氛圍下,我們仍要謹慎地做神學的功夫,因為讀神學最重要是實踐(praxis)。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而忽略了生命中的經歷;只關注自己的學術追求,而忘了別人的需要。更不能只追求自己的成就,而放棄了上帝的旨意。要知道神學教育是一個使屬靈生命和信仰實踐得到更新的過程,讀神學使我們更愛主,更愛人,更願意為信仰付出更大的代價。四年前,我曾聽到一位資深神學院老師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神學,真不知道自己教了甚麼學生出來。」他的意思是在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巨變時,自己過往教學生的方法是否只教他們睇書寫文,而不是使他們能在壓力下牧養教會,在困苦中與信徒同行?

現時,香港教會在宣教、教育及社會服務三方面的事工正面臨全新的挑戰。在這種變化中,教會需要同心,以謙卑的心來守護真理,堅定地行在慈愛和公義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多願意以信心、盼望和愛心來忠心為主而活的基督徒。願聖靈的火焰點燃我們的生命,以照亮一切在黑暗絕望中的人。阿們!


2023年06月4日 
創造與大使命 (陳德昌牧師) 
中國主日 
第23期 

今天的經課記述了一般人稱之為第一個的創造故事。
這故事包含很多特點:首先,上帝是以他的命令話語來創造這個世界。一個由無變為有的創造。另外,上帝在其創造過程中(除了第二天)都會在事後加評注:這是好的創造(參v.3,6-7,9,11,14,20,24,30節)。第三個特色是創造動植物都是秩序分明,都是各從其類,並沒有混雜混亂的情況。第四個特色則是上帝賜福他的創造:以結果子,繁殖、生養眾多作為被祝福的明顯體現。第五個特色則是人類是按男、女被創造,並被賦與管理一切被造之物的神聖職分。
這個創造故事我們也可以用對稱及詩體體裁來理解其和諧、秩序和完美:
第一組
第一日 光和暗
第二日 穹蒼把水分成上下
第三日 陸地、海洋
第二組
第四日 光體分開日和夜
第五日 水裏有生物、空中有飛鳥
第六日 地上有人、動物和植物
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在第二章描述上帝既完成了他的創造奇工,就歇息了,並賜福這天。這亦成為猶太人安息日的由來。上帝完成了他的工作,但創造的工作仍在繼續:人類接受了他被創造的獨特位分:以管理者的角色,與上帝同工來繼續這大地的創造。
可惜,人類並沒有能好好的做妥這管家的職事,我們沒有好好地把這個世界運作得更美好、和諧、宜居的樂土。今天,我們正面對國家主義的對抗、不公義戰爭泛濫、生態失衡,糧食及資源分配不均等困擾我們的問題。
同樣地,主耶穌已完成了他救贖的奇功,在升天前把最後,也是最大的使命交付他的門徒:「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然而,他不是就此與我們相隔絕,而是透過保惠師聖靈的臨在,繼續與我們同在。主耶穌把我們從罪惡的死亡中重新得着新生命,又把這使人得赦罪、得救贖的權柄以使命的形式交付我們,我們要把握機會,好好的承接這大使命,為上帝的國度如何能在我們的國家、社會和社區發光發熱而努力。
誠如保羅在林後的提醒:「弟兄們,願你們喜樂。要追求完全;要接受鼓勵;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慈愛和平的上帝必與你們同在。」
願上帝與我同在,直到世界的終結。


2023年05月28日 
迎難奮進的原動力 (余恩明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過去幾年,不少香港人認為生活困難,選擇移居海外,期盼會有較“留在這裏”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留下來的人畢竟佔大多數,我們作為一個信仰基督的群體,應該如何去服侍這一代,讓人得到平安和盼望而有力量往前走呢?
今天的福音經課,記載了復活的主耶穌,在擔驚受怕的門徒中出現,並向他們吹了一口聖靈的氣息,差遣他們出去,向世界宣告平安的信息。主耶穌講明赦罪的重要性,乃是世界得到平安的基礎。今天,我們是否願意接受差遣進到人群當中,去分享真正平安的信息呢?這就是我們第一個要學習的功課。
使徒行傳記載耶穌在升天之前,吩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的洗禮。聖靈確實在五旬節降臨在門徒當中,他們更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到來自各方各地的虔誠猶太人,都聽得懂門徒在講論上帝的大作為。今天,實在有太多人未明白上帝白白賜下的救恩,我們有必要透過言語和具體的行動,讓不同的人聽見和了解上帝的大作為。
而保羅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解釋,上帝賜下聖靈給每位願意接受的人,是會有好具體又外顯的恩賜讓人看得見。每人領受的恩賜不盡相同,但必須加以運用,並與其他信徒互相配搭,使教會——基督的身體得以建立,並且會更加完備。我們已領受不同的恩賜,問題在於我們有多願意將從上帝而來的好好運用,來建立基督的教會。
昔日的門徒,因復活主的出現,接受差遣。他們按聖靈恩賜宣講上帝的大作為,更隨聖靈引領,在所到之處與人配搭建立基督身體。今年的聖靈降臨主日,亦是我們教會的總議會主日,正好提醒我們作為信仰基督的群體,在這世代中服侍,必須信靠復活主的同在,順服聖靈的大能與主與人同工。我們相信上主已差遣我們,在不平安的世代當中,宣講真正和平的信息。讓我們透過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勇敢述說上帝的大作為,使人明白並吸引來到教會。作為教會身體的其中一個肢體,我們必須願意運用所領受到的恩賜,與其他肢體配合,來事奉教會,榮耀上帝。但願我們緊記復活的主賜下的應許和盼望,並祈求聖靈時刻保護各人的信心,激勵我們在艱難的日子,仍然可以奮力前進,為主作見證。


2023年05月21日 
我是循道衞理人 (麥衛華會吏) 
衞斯理主日 
第21期 

今日是本會所定的衞斯理主日,以記念會祖衞斯理約翰於一七三八年五月二十四日,在亞爾得門街聚會時,感到心靈異樣溫暖,深刻地體會得救的確據。自此會祖更加火熱地傳道,他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而這場復興運動,漸漸發展成為今日世界各地的循道衞理宗教會。
記得當年修讀本會第三屆信徒三年神學課程「循道衞理宗神學與歷史」時,導師林崇智牧師曾經鼓勵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上帝為何讓我們成為循道衞理人?」,今天我同樣想以這個問題,引發大家去思考。回想一下過去上帝怎樣帶領你,使你成為循道衞理人?會祖的生命有何吸引你之處?你認同本宗的神學和信仰實踐嗎?你如何展現本宗的信仰傳統?你體會到循道衞理人在今天香港社會中的獨特使命嗎?
對我來說,能夠成為循道衞理人是上帝給我的一份禮物。我以往曾經到過不同宗派的教會聚會,也曾經尋尋覓覓,探索何處是自己屬靈的家。到大學畢業後,才終於在本會香港堂安頓下來,我在此接受洗禮,在此蒙上帝呼召,成為教牧後在此服事。回望過去,本宗的神學和信仰實踐,一直吸引我、引導我,也挑戰我。
衞斯理約翰一生熱愛研讀聖經並宣講真理,他對上帝的恩典和拯救有深刻的體會。他對禱告和歌唱讚美充滿熱誠,他追求成聖的屬靈生命,但絕不離地。他關心人們靈性的需要,熱心地傳福音,同時也關心人們實際生活所需。他對貧窮人、社會低下層,甚至是在監獄中的囚友,都十分關心。他會探望這些人,回應他們的需要。他鼓勵循道友要竭力離惡行善,並透過班會彼此督責勉勵。
今天我們是否也繼承着本宗美好的信仰傳統?我們身處的信徒群體是否追求過聖潔生活,致力在社會上、人群中實踐所信?今年本會出版了《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這本小冊子提出十個重點,幫助我們重溫與反思本宗信仰。在這個轉變的世界當中,我們更加需要持守信仰,迎接不同的挑戰。盼望當日使衞斯理約翰感到心靈異樣溫暖的聖靈,今天繼續感動我們,使我們能被主使用,繼續成為循道衞理人。


2023年05月13日 
在家中彼此相愛 (陳建基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20期 

「你們若愛我,就會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這是今主日福音經課中,主耶穌所說的一句話,充滿情感,語重心長,但這究竟是一個甚麼命令呢?
原來,在前一章中,約翰福音13章34-35節有這樣的記載——主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據約翰的記載,當時是主為門徒洗腳後,預言被出賣,並說明將要離別門徒,是臨別前的一個重要囑咐,並以「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來強調這囑咐的重要。
今天,當我們再思「基督化家庭」的時候,這段經文剛好帶給我們一個歷久常新的提醒——一個基督化家庭就是一個愛主的家庭!若愛主,這個家庭就會遵守主的命令——主怎樣愛我們,我們也就會怎樣「在家中彼此相愛」。
效法基督的愛而彼此相愛,這道理並不陌生,但要執行這個命令,可有想過下決心在家中行出來?若我們的家庭是充滿彼此相愛的一個家,眾人是否就能認出這是「屬基督的家庭」!
愛並不容易,要效法基督怎樣愛我們而彼此相愛,就更不容易。家庭本應是充滿愛與保護的地方,只可惜,我們在家庭中也會遇上恨與傷害的時候,唯有求主憐憫!
主耶穌明白我們的軟弱,正如他體恤當日門徒的需要。所以,他應許:「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約14:18)並且,他會求父,父就賜給我們另外一位保惠師,永遠與我們同在!(約14:16)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就讓我們歡迎這位保惠師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家,永遠與我們同在!與我們的家人同在!
保羅在歌羅西書第3章論及夫妻父母子女在主裏相愛相處之道的同時,他提醒我們:「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西3:16)這提醒不單只應用在公共崇拜中,若放在建立「基督化家庭」的努力上,也十分合適啊!
願聖靈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彼此相愛的家,在家中常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奉主名求,阿們。


2023年05月7日 
一條真理和生命的路 (黃德馨牧師) 
復活期第五主日 
第19期 

香港眾多的街道大廈,我們若忘記街道和門牌,就難以到達目的地。聖經提到門徒容易失去方向和迷路,於是耶穌在離別門徒前,向他們說明那唯一可以通往天父的道路。
門徒多馬的發問:「怎麼能知道那條路?」耶穌即將回到天父那裏,多馬感到憂愁,不知道如何面對前路,他將會失去方向。耶穌就是導引者,信靠他指示一條路,一條連繫着他以順服面對考驗,榮耀天父的路。
門徒腓力向主耶穌請求:「將父顯給我們看。」腓力注意到連繫的群體,他為門徒發問,要得見天父旨意。當方向有了,還希望認定天父榮耀以資識別。耶穌說那條路的特徵是真理、生命。因為道路名稱可能有相同,因此我們要分辨上帝旨意的真假,又因耶穌住在天父裏面,為我們建造一條真實的(真理和生命)道路。門徒不單認識耶穌,而且「你們要信我」(約翰福音第十四章1、11、12節),信耶穌是憑父而來的,父為他作見證、父給他權柄、看見耶穌為父所作成的工作,就相信耶穌是屬於父的。耶穌救贖工作成為我們得救的真理和生命,我們憑在基督裏,認識天父的旨意。
彼得前書繼續求問:在耶穌同一條路上,信徒仍須向天父委身而受苦嗎?經文中,主耶穌是「活石」,我們都參與委身聖工「你們作為活石,要被建造成屬靈的殿,成為聖潔的祭司」(彼前第二章5節)。我們要準備為行善受苦「上帝的旨意若是要你們因行善受苦,這總比因行惡受苦好。」(彼前第三章17節)。
我們除了在基督裏連於活石,還需要踏在信心路上的群體。獨自信心遇上受苦考驗,沒有同伴相助會失去盼望。願聖靈幫助我們的教會,鼓勵孤獨的信徒,連於基督和眾信徒在同一路上跨步前行。


2023年04月30日 
關懷基層的美好榜樣 (梁慈光牧師) 
復活期第四主日 
第18期 

今主日是基層主日,聖經雖然沒有採用過「基層」這詞彙,但耶穌一生都用心關懷不少基層人士,他不單關心表面的需要,更是全人關顧。例如:撒瑪利亞井旁的婦人、患血漏病的女人、稅吏長撒該、畢士大池邊癱瘓的人、十個麻瘋病人等等。每個記載都發現耶穌以心為心去關心他們。
會祖衞斯理•約翰也是持續的表現關懷,由聖會(Holy Club)開始,他們每週讀經祈禱,注重屬靈生命成長的同時,他們帶食物給貧窮家庭,探望孤單的死囚和教導孤兒認字讀書,他們這積極的表現被嘲笑為「循道友」(Methodist)。當循道運動開展時,會祖主要在礦場對當時的貧苦大眾宣講福音,伴隨福音的是回應這些人的需要,包括開設孤兒院、監獄探訪;為此他自己節衣縮食,甚至放下身段去「乞求」支持,在他的日記中記載,會祖以八十一歲高齡,於漫長寒冬中在倫敦泥濘堆雪的街頭為窮人工作籌款。
關懷基層成為本宗的特色,甚至是我們的基因,美國聯合衞理公會有文章討論為何“與”在「與窮人一起事工」中是重要 ,不單是“為”窮人,強調對有需要的人要伸出援手,更是進入關係的幫助,相信唯有「與窮人」的服侍才能帶來生命的轉化。
經訓選自充滿安慰的詩篇廿三篇,剛探訪完成手術又經歷生死的教友,這詩篇大大安慰了她;另一位經歷沉重遭遇的姊妹,我與她小組聚會時,和一位資深教友各自選擇經文分享,卻一致選上這詩。「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上帝是多麼值得信靠!但仍需要弟兄姊妹用心實踐關懷,上帝的保守和供應才得以被看見、被體會。
今天福音書和書信都描述牧羊人和羊的關係,兩段都強調耶穌基督是牧人,如何使未信主的人體會認識這位好牧人?就需要我們切實的關懷,有如耶穌在世所實踐的。最初的教會除了專注教導和彼此團契外,更是「聚在一處,凡物公用」(徒2:44);分享是很美麗和具感染力的,就如政府發消費券時,弟兄姊妹將款項換成超市禮券和現金劵,透過教會贈予有需要的人,正表達關懷;另外,大齋期收集奉獻支持的四個單位,都是關懷基層的行動。關懷基層不應是一年一度的記念,更應是我們生活的態度,耶穌是這樣,會祖也是這樣,我們有這美好榜樣,讓我們一起努力跟隨。


2023年04月23日 
迷失與定位 (鄭宇恩宣教師) 
復活期第三主日 
第17期 

路加福音24章記載兩位前往以馬忤斯的門徒,因與主相遇而使迷失的生命再次找到方向。大批猶太人到耶路撒冷過越逾節期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上。在此之後,其中兩位跟隨他的門徒離開了耶路撒冷,可能是因耶穌之死而憂愁歸家。正當他們在路上談論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復活的耶穌就像一位過節後從耶路撒冷歸家的人,加入他們的旅程。儘管兩位門徒曾和耶穌相處,卻因眼睛模糊了而認不出耶穌。或許,那位名叫革流巴的門徒說出了這種看不清的原因:明明耶穌是先知,有如此的大能,為甚麼那些宗教領袖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這位如此大能的耶穌不就是眾人一直以來所盼望的救世主嗎?
耶穌聽後,便開始教導他們聖經。門徒無知,因為他們限制耶穌在帶領猶太人對抗羅馬帝國的救主形象裏,亦無法相信先前一班婦女見證耶穌復活的事。然而,耶穌卻藉上帝的話語讓人正視基督因受苦才能進入榮耀的道理。此刻,門徒似乎察覺到面前的人並不簡單,他們非常渴望這位介入他們旅途的「陌生人」留下來。當耶穌在用餐時把最後的晚餐重演,一切都轉變了。被擘開的餅就像基督奉獻的身體,分享給他們,他們的眼睛就在此時開了,認得耶穌。因此,他們心裏火熱,回去那個曾經令他們憂愁的地方,把救主復活的好訊息傳開。
在生命旅途上,我們或會有如那兩位門徒陷入迷失。光榮進城的耶穌是多麼的美好,可是他卻終被釘十架。面對苦難時,我們或會與那兩位門徒一樣,由心底發問為何生命要承受苦難。那位回答耶穌的門徒的名字:革流巴,意思是「父的榮耀」。耶穌的復活向世人發出邀請,是藉他的受苦去察看「父的榮耀」。因耶穌親自靠近他們,他們終於認得耶穌就是復活的基督,生命再次找到方向。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人都是那兩位門徒,縱然生命會有迷失和掙扎,但耶穌卻會以各樣方式親自來靠近我們,使我們更加開放心懷去接納他,更認識主並愛他。但願我們都接受主耶穌的邀請,在復活期裏觀看主的榮光時也連結主的受苦,好讓我們更認識耶穌來到我們中間的意義,更深經歷主恩。


2023年04月16日 
面對疑惑時 (伍家禧宣教師) 
復活期第二主日 
第16期 

今星期為復活期第二主日,也是復活節後的第一個主日。復活期的設立是為了記念復活主在升天前四十天向門徒顯現,並應許賜下聖靈以堅固門徒的信心,完成主所託付的使命。按教會傳統這時期被稱為「光榮的五十天」。 在復活主的榮耀之下,今主日的經課卻彷彿強調着門徒面對復活事件時的實際景況,主角則是耶穌的其中一個門徒,低土馬的多馬。
每一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我們都會讀到有關多馬的經文,讀到他如何因為疑惑而指出他要親自將指頭探入耶穌的肋旁才會相信的記述(約20:25),或許多馬的反應也會是我們的反應,對於復活事件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感到疑惑和難以相信。復活事件對我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事件,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的理性,也違反了世界的邏輯,對多馬來說當他欠缺了親身的經驗時復活事件就會變得難以理解。多馬的疑惑也是我們今天的疑惑嗎?對於復活事件我們仍然有所期待?又或許在年復年的記念中,我們是否仍然相信復活的主會與我們相遇,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更新和改變?
今星期福音書以外的兩段經課彷彿是針對着多馬的疑惑去作出回應,在使徒行傳中彼得的宣講強調信徒都是復活事件的見證人(徒2:32),當我們感到疑惑時我們都可以回想在我們過去的經歷當中上帝是如何與你相遇如何對你說話,以過去的經驗堅固我們的信心,在疑惑當中能夠站立得穩。彼得前書的經課則強調在試煉當中我們或許會有動搖的時候,但信心在經過考驗後就顯得更為寶貴(彼前1:7)。當我們如多馬般向主發出我們的呼求時,主必然親自去回應,「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
今天我們各人的靈性景況或許有所不同,又或許在下一年的復活期第二主日我們再讀到有關多馬的經文時我們仍會覺得身同感受,分享着多馬的疑惑,但復活的主仍然時刻與我們同在,像當天他與多馬同在一樣,願我們記得在聖經當中記載着許多不同見證人的見證仍然回應着我們的疑惑,讓我們的信心在經歷考驗過後都能如精金般寶貴,在我們的主顯現時能得着他的稱讚(彼前1:7),願復活主的恩惠常與我們同在,阿們。


2023年04月9日 
死亡.哀傷.主復活 (岑禹勤牧師) 
復活主日 
第15期 

疫情肆虐、人口老化、戰火蹂躪、天災人禍,帶來的死亡問題,令許多人不幸地失去了摯親摯愛。主耶穌復活的故事,能否為這種種傷痛,提供出路給予安慰呢?
死亡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無論他們是好人壞人、80歲或者只有7、8歲,也有機會遇上死亡這個不速之客。根據世衛二0二二年底的公佈,自首次在中國發現新冠病毒以來,全球官方通報的確診死亡人數超過665萬。這些年間,我在事奉中也經歷年老教友死亡、家長意外遇難、小學生血癌離世、還有緬甸軍警殺害平民、俄烏戰亂的報導,無論我們願意或不願意,都要面對這殘酷的死亡。
哀傷
死亡確是殘酷可怕,又是難以掌控的人生結局,疫情下更讓人感到迷惘、遺憾和有口難言的哀傷。經歷哀傷的人,容易偏執過去,心裏充滿疑問和眼淚。此刻人所能夠做的實在不多,往往需要時間讓哀傷的人復原。而一班跟隨主的門徒,也曾軟弱得躲藏起來,只有幾位婦女,來到主耶穌的墳墓外面哭泣(約20:21、路24:1)。然而,主耶穌復活卻給她們極具安慰、盼望和見證的動力。
主復活
透過今天經課,上主在耶穌裏彰顯了復活的大能,叫跟隨他的人:(1)看見生命的勝利:透過主的復活,哀哭的馬利亞,在墓前看見生命的勝利,並且對死亡有一種嶄新的體會,生命不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約20:1-18)。(2)勝過死亡的盼望:死亡變成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從這短暫而多災多難的世界中思考天上的事,進入沒有痛苦的永恆國度,也在地上活出復活的盼望(西3:1-4、啟21:1-4)。(3)見證主愛的力量:彼得作為被主醫治,領受主愛的見證人,在講道中再次提醒信徒,那不偏待人的上主,第三天,使主耶穌復活升天,並吩咐信徒傳道給眾人。因此,一個經歷哀傷的過來人,適時與其他哀傷者同行,正是這份大愛的最佳見證;縱使自己或別人也曾陷在傷痛和困難的處境(徒1:8,10:34-43)。
總而言之,主耶穌復活能夠給心靈哀傷和失去摯親的人一條出路,這不單是因為人在軟弱時,需要信仰提供安慰;更重要是主耶穌真的極愛世人,他不願意見世人死,也不會見死不救。所以他按着上帝的旨意降生、受死、復活、升天,且願意住在每個相信他的人心內,並要賜給他們永恆的生命和愛的力量,這樣的信仰和生命,你願意得着嗎?


2023年04月2日 
「主要用牠」 (范建邦牧師) 
棕樹主日 
第14期 

眾所週知,「彼此相愛」是基督教會的其中一個使命,也是基督徒的特質。可惜的是,由於受到世俗社會上權勢地位、利益及物質的影響,彼此相愛或多或少已經變質,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起初的愛心何處失落」。
本會第二季的季題「以愛為先」,正是再一次提醒我們:上帝就是愛,教會中若缺乏了愛就不能作甚麼,不但基督徒失去見證,甚至使教會蒙羞。「彼此相愛」不是一個宣傳口號,而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
今日是教會傳統的「棕樹主日」,耶穌藉着一匹小驢駒,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主所愛的是甚麼樣的人,這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信徒的要求。
1.主所愛的是謙卑之人
耶穌在生的時候,羅馬帝國仍然是屬於奴隸制社會,當時的階級觀念很嚴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薄弱疏離,為權力爭鬥,你虞我詐的事常有發生。耶穌知道門徒曾為名利而爭鬥,就對他們說:「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用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4-45)耶穌正是向奴隷制社會發出挑戰:「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用人」。由此可見,耶穌所愛和重用的,就是那些甘願俯就卑微和服侍別人的人。
2.主所愛的是弱小之人
無論是體型或能力,驢都比馬匹弱小,何況聖經的作者特別強調,這是一隻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驢駒,就更加顯得弱小。為甚麼耶穌不選用強壯的高頭大馬呢?這也顯示耶穌要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因為,社會傳統觀念往往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標準去評價一個人,一間公司,或是一間教會。但耶穌不像世人那樣只喜愛聽吹捧的話,重用那些「趨炎附勢」的人,耶穌卻是喜愛像小朋友那樣看似弱小,卻是持有單純信靠上主,並且能夠在小事上忠心的人。
3.主所愛的是順服之人
在耶穌吩咐門徒去找尋驢駒的過程中,牽涉到兩類人。第一類人就是被差派去找驢的門徒。若你是其中的門徒,你會不會去呢?可能我們不少人都不會去,因怕被人拒絕。但這兩個門徒憑着他們信靠耶穌的心,完全順服主的吩咐將驢駒牽來了。第二類人就是驢駒的主人,你會讓一個陌生人開走你的私家車嗎?但驢駒的主人卻順服耶穌的吩咐,毫無懸念地讓門徒牽走驢駒了。
講起順服的信心,耶穌更是給我們樹立更美好的榜樣。耶穌知道他將要走的是一條苦路,飲的是一個苦杯。雖然耶穌原本都很想天父挪走這苦杯,但是耶穌卻願意順服天父的旨意,為救贖世人的罪孽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各位弟兄姊妹,在今天這個追求強權的世代,以及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雖然我們看似一隻弱小的驢駒,但是,如果我們願意謙卑放下自我,凡事以愛為先,並且甘心樂意順服主的旨意,就能夠成為主耶穌所喜愛和使用的人。


2023年03月26日 
願你和我都不甘平凡 (許志富宣教師) 
大齋期第五主日 
第13期 

拉撒路死了,在墳墓裏已經四天,馬大與馬利亞都為弟弟拉撒路的死而難過。四天過去,耶穌終於出現,馬大有沒有因為耶穌遲來責怪他?沒有,她依舊迎接耶穌,在馬大與耶穌的對話中,看出她對耶穌的相信,她相信若果拉撒路未死,耶穌有能力使他康復;她相信死去的拉撒路在末日會如耶穌所言復活;她亦相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若今日有人能如馬大一般描述耶穌,相信不少人會形容對方信得幾好。我們再留意一下,其實耶穌在對話中早已向馬大表明:「你弟弟會復活。」但當耶穌叫人把墳墓的石頭挪開,馬大卻阻止了耶穌,因為馬大堅信,拉撒路已經死去四天,身體已經發臭。事實表明,馬大相信的是自己的認知與一切可以掌握的事實,她聽不見耶穌要叫她弟弟復活。
今日不少的信徒,能夠如馬大一樣將耶穌的能力與身分準確描述,然而我們要撫心自問,自己是真正的信還是自以為信?這是非常難判斷的問題,但對我們信仰生命而言非常重要。我們有可能不自覺地,將信仰停留於理性認知與知性上的發展,我們的信仰需要的是對主全然的信靠,需要的是相信耶穌基督是叫死人復活的主,若我們不能相信耶穌叫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復活,那麼我們的信便可能是自以為信。那麼真正的信應該是怎樣?從以西結身上或許可以尋到答案。
當耶和華問以西結,遍滿平原的駭骨能否活過來?若果以馬大的理性認知去回應,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駭骨已死,甚至比拉撒路死得不能再死。然而以西結卻沒有否定,他選擇自己不知道,但相信主知道。然後當耶和華吩咐以西結要對骸骨說話,他就遵命說預言,以西結沒有任何懷疑與掙扎。若今日主要你對骸骨說預言,叫他們復活,你會覺得天方夜談,還是我就遵命去行?主耶和華與耶穌基督一直向我們揭示,他統管萬有與超越死亡,要叫死去的人復活,信主就是相信超越我們認知的主。
我們對主的信與回應,是超越理性認知,還是停留於馬大般自以為信的階段呢?願我們都能一同經歷超凡的主所賜下的超凡生命。


2023年03月19日 
省察內心.棄暗投明 (葉天鳳宣教師) 
大齋期第四主日 
第12期 

每年進入大齋期,我們或許都會思考一下今年會禁戒一些甚麼呢?禁食零食、禁飲咖啡或禁食幾多餐等等。但有時我們往往在屬靈操練裏,選擇禁了這些食物,但忘記要禁戒我們生命上的一些壞習慣或克服心靈上的壞習性,因屬靈操練不是讓我們遵行宗教上的規條,而是讓我們信主後的生命不斷有更新和改變,不再像信主前放縱自己的情慾。

在以弗所書5章8-14節,保羅用「從前與如今」及「黑暗與光明」做成強烈的對比,「行事為人要像光明的子女。」(5:8),這段顯出兩種不同的生活。保羅說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當我們在主裏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應該會不一樣,從前我們是屬於黑暗,所以受黑暗所轄制;但如今我們屬於光明,乃是與主連結,與主有新的關係,是屬於主的。

我們信主後是光明的子女,理應要結出果子,而光明所結的果子是良善、公義、誠實。而良善是對別人友善、樂於助人;公義是尊重人的權利,與人有上帝所喜悅的合宜的關係。誠實是沒有虛假,有誠信。這三樣光明的果子都是關於與人的關係,我們在大齋期裏有沒有祈禱,好好反思我們與人的關係呢?我們在這三年的疫情裏會否因社交距離,已習慣了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以致與人的關係也失去了良善、沒有動力再去關心身邊的家人及社區裏的鄰舍?因着百物騰貴,會否失去了尊重貧窮國家人民應有的權利,以致用低價去購買他們的資源?會否因着生活忙碌失去了對家人和上帝的承諾?我們作為信仰的群體雖然仍然身處在這黑暗的世代中,但我們要察驗甚麼是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我們不可參與。不但不要參與,反而要更加努力結出光明的果子,才是每一位光明子女應有的生命見證。

我們要結出光明的果子,首要與上帝有良好的關係,以上帝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和以慾望為主導,才能結出光明的果子。願我們在這個黑暗的世代中,讓世人看見上帝的兒女散發出真理的光芒,結出良善、公義和誠實的果子,引領世人走出絕望,進入光明。


2023年03月12日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繆健倫宣教師) 
大齋期第三主日 
第11期 

今天的信徒在生活中被很多生活瑣碎的事情充斥,很容易就忘記了生命的本質,以至很容易發出怨言。以色列民從埃及被領出來,得蒙上帝的拯救,但當他們在曠野上經歷困苦時,他們就向摩西和亞倫發出怨言。
以色列民所發的怨言包括:「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要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讓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總比死在曠野好。」(出14:11-12)在瑪拉的水是苦的,因此他們不能喝,又說:「我們喝甚麼呢?」(出15:24)及後在汛的曠野因食物的問題,又再埋怨:「我們寧願在埃及地死在耶和華手中!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得飽。你們卻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16:3)
以色列民曾經問摩西:「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出17:7)當中明顯地以色列民對上帝的同在有一個假設,只要上帝在他們中間所有的事情就會變得順利,一切都會變得更合心意。以色列民因不滿在曠野的生活,所以向摩西和亞倫抱怨,他們寧願繼續為奴可以滿足生活所需,也不願在曠野受苦。
耶和華上帝並沒有因以色列民的怨言而不去供應他們。上帝一次又一次吩咐摩西,透過摩西把上帝的恩典展現出來,更讓以色列民得到生活所需。
今天的信徒同樣面對着信仰和現實所需的兩難之間的抉擇,要像以色列民選擇放棄信仰而讓自己得到飽足,還是選擇信仰而面對死亡。摩西教導以色列民:「耶和華已經聽見你們向他所發的怨言。我們算甚麼呢?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而是向耶和華發的。」(出16:8)要將焦點從個人所需轉移到耶和華上帝身上,明白生命的意義是在於經歷上帝的帶領和引導。
耶和華吩咐摩西對以色列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也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出16:12)上帝恨不得我們每一個都認識他、親近他,因此並不介意我們把生命的軟弱向他訴說,也不介意我們對他抱怨。我們在上帝面前可以悲傷、可以流淚、可以失望,我們更可以透過禱告和敬拜以全然的信心相信上帝的帶領,行在上帝的帶領中。全心全意地依靠上帝,到「黃昏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耶和華是我們的上帝」。


2023年03月5日 
踏上新旅程 (黃惠嫦牧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你可知第一個婦女節在甚麼情況下出現?在二十世紀初,西方國家正處於工業及經濟快速擴展,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工資促使不滿,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於1857年3月8日走上街頭抗議,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抗議和罷工,至1909年2月28日美國社會黨發表宣言,號召每年二月最後一個禮拜日舉行紀念活動;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萬名女工舉行街頭示威遊行,要求縮短工時、增加工資、獲得選舉權,第一個婦女節便產生。之後在不同國家都舉行婦女節,隨着6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聯合國於1975年開始在每年3月8日舉行國際婦女節。
從這些資料中讓我們略知一點婦女節的由來,不是為團契友誼、不是為娛樂消閒,卻是回應着時代環境的情況,從工作待遇到政治的參與。二十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曾有一個以「半邊天」的展覽探討香港婦女如何由二十世紀艱苦及被動的歲月,走向自主和具使命感的新時代。女性地位與角色的確與前不同了,今天婦女節對我們有何意義?
今天「婦女節」正要提醒我們去關心那些在社會中不經意被遺忘的一群,想想亞伯拉罕被呼召離開吾珥時,他的家眷同樣隨着這呼召而踏上新旅程;當耶穌和尼哥德慕談重生,重生對女性而言不單是一個屬靈經驗,更是身分和關係重建。當我們閱讀這些經文時,可能只朝向上帝的應許和人的順服來看,能否多一個角度來閱讀?多一個層面去體會?細心想想經文背後那些沒有被提及名字的人,尤是那時代的女性,她們如何回應上帝的應許和踏上順服的路?
昔日社會看待女性是男性的產業、是無權無勢又是低下的一群,女性要倚賴男性,無論是父親、丈夫或兒子。今天的香港女性也許大多數都有獨立的能力,甚至天之驕女的身分。然而,女性又真的懂得愛自己?年初有一齣電影「一人婚禮」,其中描述主角如何在誤打誤撞下推動一個愛自己的終身承諾,給自己說「我願意」,表示女性不需要等人去愛。可是戲中的主角因成長原因卻是十分需要別人的愛護,現實與理想是那麼不符。作為基督徒,我們懂得甚麼是愛己?不是只想到自己或自私那種,而是一種能愛己又能及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為自己留空間也為別人留空間。耶穌雖然忙碌,卻珍惜時間走到曠野或海邊獨處,給忙碌的日程沉澱和整理,不致迷失。盼望作為今天現代的女性,能重新踏上上帝應許的新旅程,在聖靈引導中重生,與上帝和人以及自己建立新關係。


2023年02月26日 
以公共教會來社會關懷 (謝志宏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我們要關心社會嗎?承繼本宗傳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必然的,然而在新時代中如何實踐,如何出發?
以賽亞書1:10-20提出的問題,不是他們沒有履行宗教禮儀,而是他們的宗教禮儀被耶和華上帝視為無謂、不能容忍、憎惡及厭煩,因為他們惡行的手沾滿了血,也因上帝明確地要他們「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在我們的傳統中,也有提出兩個層次行為準則,就是不做傷害人的事(do not harm),並且要做對人有益的事(do good)。
我們今日也許沒有以上的惡行,見到別人缺乏時,或者也不會拒絕,但等我們開個會議再決定?真的,我們很有理由要妥善分配資源,但就是管理分配資源嗎?
按所知,我們有堂會在屋邨街市關閉時,為居民提供新鮮蔬菜。在肺炎疫情早期,有從事酒樓的男士來堂會,當時他兩眼通紅地說,工作時間長而不能早些排隊為家人買口罩,但排隊輪候到了,卻已售完,而這使我們感到好似畢士大池的故事(約翰福音5:2-9),於是我們把別人送來的口罩轉贈給他。
近兩年,救主堂開始了「豐『依』足食」食券服務,向每人每月派出六十元的食券,其實只佔很少的生活開支比例,但就為街坊帶來少少輕省的感覺,也使小店多些人流,弟兄姊妹及親友多些接觸街坊及服事的機會,而現在回顧原來已接待了五百多位街坊。
教會要關懷社會嗎?過去,這是個單向施與受的問題,而事實上在急變的社會中,我們要謙卑地承認,教會只是整個公共社會(註)的一份子,需要重新明白大眾的需要,並回應新的需要。作為一間公共的教會,也不只是打開門給公眾進來,而是以謙卑的心去探索社會情況,與別人同行,來參與公共社會,而如此的教會才活得像教會。
或者,當我們下次唱完「我站到街中,聽鬧市聲音」的舊詩歌後,就漫步於堂會附近的街上,感受社會的變化,找個地方默站祈禱,也沉澱靜思回應行動。
願我們在疫情後,好好重新投入公共社會,以「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尋回上帝子民的形象。不只社會需要被關懷,而是你我需要謙卑地明白公共社會,與別人同行,同時教會也被認知,才可以成為一間活在此時此地的教會。
(註:文中用「公共」為公共神學的用語。)


2023年02月19日 
上帝愛子.登山顯榮 (許咏華宣教師) 
顯現後第7主日 
第8期 

人生裏若能遇上美妙的時刻,實在是想時光就停留於那一刻。彼得有幸與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蒙耶穌揀選帶領上了高山,得見美妙的奇景——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與耶穌說話。能親眼看見先聖先賢與耶穌一起對話,實在是很美很和諧,令人感到陶醉的時刻。彼得很願意為他們搭三座棚,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上帝讓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看見這異象,並不是要他們停留於看見,乃是要他們完成使命,正如摩西和以利亞被主收回生命或被主接去前,他們都完成了上帝所託付的,上帝的愛子耶穌基督亦一樣,於復活前完成上帝所託付的,為世人的罪釘死於十架。摩西、以利亞和耶穌都聽從上帝的吩咐,完成在世的工作。今天,上帝同樣地要求門徒要聽從他的愛子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在世教導門徒要遵守一切的誡命,例:「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也如此,就是要愛鄰如己。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太22:37-40)耶和華應許以色列民「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施慈愛,直到千代。」(出20:6)

耶和華向以色列民頒佈律法和誡命,是要他的子民遵守,建立一個合一榮耀上帝的群體。1729年,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的弟弟衞斯理查理士和兩個朋友在牛津大學聚集在一起,以絕對的態度遵守校規和教條,甚至使他們身邊的人,都給他們起了個稱謂,叫「循道友」,因為他們實在循規蹈矩。後來,會祖解釋「循道友」的意思,是指着一些遵從聖經中所規定而立身行事的人。

會祖衞斯理約翰清早四點起床,起床後一小時作為靈修,才開始一日的工作。遵從聖經的真理生活、禱告、積極承擔使命、行善、抵抗世界的習俗,是會祖留給我們的榜樣。但願我們隨着本港防疫措施陸續的放寬或撤銷,大眾市民期待社會復常,經濟復甦,我們作為上帝愛子的門徒,莫忘期待屬靈復興,讓上帝使用我們守誡命、好行為的聖潔生活,復興我們的社會,正如上帝使用會祖聖潔的生活,復興他那世代的信徒與社會。


2023年02月12日 
福至心靈、禍從心生 (阮月霞宣教師) 
顯現後第6主日 
第7期 

中國人在新春期間,只談福,不談禍,生怕禍從口出!

福與禍,是我們日常關心的事,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現今世界有很多國家與地區的人民仍然面對貧困、飢餓、疾病、戰亂,如:俄烏戰爭、埃塞俄比亞、疫症大流行等等遍及全世界,使死患的人數不斷攀升。對他們來說甚麼是福?甚麼是禍呢?事實上,我們生活在這多元化又富裕社會的香港人也不能幸免。

在申命記30章,摩西向以色列民道出有關生與死、福與禍的後果,要他們在這兩者之間作抉擇。當時,以色列人經過四十年曠野飄流的生活,已去到應許之地旁邊,他們理應知道如何選擇。摩西提醒上帝的子民,只要盡心盡性「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他們必得以進入上帝應許之地,福至祖宗後裔。相反,若不肯聽從,禍從心生偏離主的道,隨從世俗拜別的神,過不羈的生活,結局必定是死亡。(申30:15-18)上帝對以色列人所講的說話,對我們今天的信徒有何啟示?

詩人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他的律法;這人便為有福!」(詩1:2)上帝的話能滋養人心,降福予人,也能使人從愚昧中甦醒作出適當的選擇。因此無論我們的處境如何,只要愛主——我們的上帝、謹守他話語的教導,他必與我們一起經歷世界的衝擊和轉變,因他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119:105),指引我們走向豐盛,而又福至心靈的人生正路。這路程需要我們透過不斷的靈修、讀經、思想主的話語來幫助我們信靠施恩福的上帝。

弟兄姊妹,摩西將生死陳明,並要以色列人在當中作出抉擇,且要求天地為證,這代表上帝對他們的應許長存不變,好承受上帝所賜之福。經文未有記載以色列人的決定,我們也不知道當時他們作出怎樣的回應,但從他們日後的歷史,可以知道他們選擇了死與禍的路。同樣今日無人知道你會如何的選擇生與死,因為你心中的意念只有自己才知道,但願大家靠着主開啟心靈,識別主的心意,抓緊上帝的應許選擇生與福之路,過真正悔改的生活,愛上帝並且順服他的話,過着福至心靈,活在主愛中的生活。


2023年02月5日 
發揮影響.改變世界 (鍾鳳霞牧師) 
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耶穌在山上講完天國子民的品格和福氣之後,繼續提醒門徒不要被動地等候將來天上的賞賜(馬太福音5:12),乃是要實踐發揮影響力的使命,亦不應因敵視與反對而退縮。他用鹽和光的比喻,教導門徒明白使命的性質,以及完成使命的本分。
鹽在以前的時代是很珍貴的,在自然界中是最重要最有用的物質之一,鹽的獨特功用是調味和防腐,耶穌強調門徒的責任必須像鹽滲透,發出調和的效果,潛移黙化,發揮影響力,面對污穢和腐敗,基督徒要作世界的防腐劑,作社會道德良心,力挽世俗頹勢。
耶穌嚴重地警戒門徒,叫他們切不可在這使命失去忠心。「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馬太福音5:13)在耶穌時代,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鹽是岩鹽,不是海鹽,岩鹽中的鹽若溶掉了,剩下的石頭就沒有鹽份,失去了鹹味,只能掉在旁邊,給人踐踏。基督徒是世上的鹽是因為裡面有鹽份,有主的生命素質,若失去了特質,就是失去了見証的能力,是毫無價值。在希臘文中,「失去鹹味」含有「變得愚昧」的意義,對於世界沒有正面影響的基督徒,是一群愚昧的人。
光是人類生活不能缺少的東西,並且作用甚大。光能照明,讓人看得清楚,不再在黑暗中摸索,使不明白真理的人看清真理;光能導航,使迷路的人得到指引;光能發熱,使冰冷的心得着溫暖;光能顯露污穢、不公、不義、不正的事;光能驅逐黑暗,使錯誤得糾正和警戒。世人看不見光,因為基督徒把光隱藏,燈不應放在斗底下,斗是昔日買賣的量器,象徵着工作,買賣、生意往來,基督徒在任何場所都不應隱藏自己的身分,且要積極顯出好行為,向世人見證基督的信仰。
基督徒群體領受了天國子民的身分,得着耶穌基督的肯定和宣告,在本質上就是世上的鹽和光,所以要在處身的地方積極發揮影響力,潛移黙化,在黑暗罪惡中,發出光輝,讓人看見基督的豐盛,彰顯上帝的慈愛和公義,改變世界。


2023年01月29日 
耶和華所要的是甚麼呢? (陳靜茹宣教師) 
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有一次,女兒做錯了事,讓我很生氣。另一方面,我也在生自己的悶氣,反思在她成長過程中,我有甚麼做得不對,讓她的性格如此,不容易受教。於是我獨自走進房間,安靜一下。聽到客廳裏,丈夫對女兒說:「你快點想想,怎樣氹返媽咪啦?⋯⋯」

當我們犯錯得罪別人,甚至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讓別人生氣或者傷心,我們都會思想做些甚麼,彌補自己的過失,能夠使對方原諒自己,消除對方的怒氣,令對方開心起來。真誠的道歉是必須的,若是能夠投其所好,送上禮物討對方喜悅,和解就更加有把握了。

今天的經文,彌迦書6:8,許多弟兄姊妹都耳熟能詳,「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當中論到這位創天造地、統管萬有的上帝,向我們所要的是甚麼,他喜歡甚麼祭物。古今中外許多人手所造的神明,人們都揣摩它們喜歡甚麼作祭物,華人想到香燭冥鏹,民間宗教信仰有牛羊豬雞鴨等珍饈美味,也有水果鮮花,古代「河伯娶妻」甚至以活人為祭品。古希臘的諸神祭祀當中,不乏以嬰孩作祭物。這些都是人在自己所塑造的偶像當中,加入人自己的想像和心理投射。

然而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獨一無二的真神,有別於人手所造的偶像,他想我們所要的,他喜歡的祭物與別不同。他喜悅的是「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正如保羅向雅典人所宣告的,「他(耶和華)是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他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裏,也不用人手去服侍,好像缺少甚麼似的;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徒17:24-25)

今天我們雖然已為上帝的兒女,但有時在揣摩上帝喜悅甚麼時「捉錯用神」。因為自己勤返聚會、勤讀聖經、參加許多教會服侍,做足十一奉獻⋯⋯「做」了這麼多,必然蒙上帝喜悅。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一切從我們的心開始,「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就是像主耶穌那樣「好憐憫」,就是跟着上帝去「行公義」。


2023年01月22日 
來領受上帝的恩典 (黃培元宣教師) 
顯現後第3主日 
第4期 

憶起在年少的時候,我們數個團友在引水道中探險的經歷。我們在不見天日的引水道中前行,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只知道跟着遠處的一點光行,因為知道終點就在那裏。我們一邊前進,一邊有人大聲驚呼,也有人緊緊握着團友的手,最終大家都能安全無恙地到達出口,我們都感恩沒有團友走失,也特別珍惜能夠重見光明的那一刻。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們這些少年人能夠走到出口,是因為我們單單跟着終點的那一點光走。這就像我們信仰的歷程,途中有驚險、有害怕,但是只要我們緊緊跟從基督這真光,最終就能經歷他預備給我們浩大的恩典。
馬太福音4章18至20節記載了門徒被呼召來跟從耶穌的事蹟。這裏就好像一套感人電影的畫面:在太陽剛升起的海邊,一對漁夫在專心撒網捕魚的時候,就聽到後面有一把溫柔的聲音說:「來跟從我。」他們輕輕回頭,與耶穌四目交投,深深被耶穌慈祥而又肯定的眼神所吸引,立刻毫不猶豫地撇下手中正拿着的網,直奔向耶穌那裡去。
在經文19節中,耶穌對門徒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耶穌在這裏呼籲「來跟從我」,是要邀請門徒來領受上帝的恩典,因為他知道只要門徒緊緊跟從他,他就能讓他們活出豐盛的生命。弟兄姊妹,主耶穌也在邀請你來跟從他,來領受他的恩典。可能在跟從主的過程中,會有猶豫、會有懼怕、會擔心不能堅持走到終點,然而,這是一條恩典之路,他一定會帶領你渡過,只要你緊緊跟從他。
這讓我想起,早前參加了由九龍西聯區與亞斯理堂聯合舉辦的培靈特會,聚會中有一首詩歌的幾句歌詞,令我十分感動:「我怎能不為主活,因主耶穌為我慘死在十架;流出寶血,洗我罪過,如此厚恩永遠難報答。你揀選我,在創世之前;你接納我,雖我並不完全;你醫治我,讓我悲苦化為甘甜,使我生命成為奇跡。主啊!我有什麼權利,可以不為你而活?我將一切完全獻於你。」
主耶穌用他十字架上犧牲的愛,感動我們來跟從他,我們又是否願意接受這份恩典,願意委身為他而活,完全獻上自己給他呢?


2023年01月15日 
呼召我們與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 (盧龍光牧師) 
合一主日  
第3期 

香港教會舉行「合一主日」的歷史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早期的重點是不同宗派的教會牧師互換講壇,後來也包括天主教會,牧師到其他宗派的教會講道,甚至被邀請到天主教會的彌撒中講道,基督教會也邀請神父來講道;當時覺得很新鮮,因為很少機會聽到別的教會牧師,特別是神父講道。
那時的「合一主日」被一些保守的教會人士誤會為推動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合成一個教會,因此極為反對。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保守的教會認為天主教會是異端。
其實當時最大的改變也只是互換講壇,這當然也很有意思,不但可以打破教會之間的隔閡,增加了彼此的認識,後來在一些天主教會的學校,容許設立基督徒的學生團契,在社區中也造成不少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合作推行社會服務,甚至社會運動的機會,這對香港社會人士明白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不是兩個宗教,更不是敵人,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到今天為甚麼還要舉行「合一主日」?似乎已經沒有甚麼新鮮感,難道是每年例行的主日?
其實,「合一主日」的核心價值,不只是推動不同宗派和天主教會(還有東正教會)建立更好的關係,而是與福音和教會的本質有關。
在約翰福音十七章11-23節記載了耶穌最後的禱告,指出「合一」是父上帝和耶穌的關係,我們和上帝的關係,也是信徒和信徒間的關係,我們「合一」可以使世人信福音。而福音的核心,就是十字架拆毀隔絕的牆(弗2:14-16),使處於分裂狀態的人和上帝及他人之間和好(羅5:10-11;林後5:17-20)。
在哥林多前書一開始,保羅向一個分裂的哥林多教會(林前1:10-13)說:「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林前1:9);「團契」不是教會的一些組織,而是我們與上帝、耶穌基督親密的關係!我們被呼召的目的,是與上帝「共享團契」,這是何等寶貴的恩典,我們必須記住、珍惜和實踐!


2023年01月8日 
受託的人生 (李炳光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立約主日之後,便是受託主日,每年各堂都利用這一天邀請各堂會職員和代表,小組組長等在主前重新接受託付和委身立願。所謂「受託」——「管家的職分,Stewardship」這似乎是教會的專用名詞,這名詞的意義大多數都是引用馬太福音25:14-30「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來作解釋,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別的天賦,才能,應該盡可能發揮使用,服事上帝和他所愛的世界乃每個基督徒應盡的責任,包括時間的運用,如何管理和使用自然界的資源,如何遵守身體健康的規律,珍惜上帝所賜予他的各種恩賜,關懷教會聖工的需要,關心福音的廣傳和慷慨的奉獻。基督徒的受託,是他必須承認他所有的一切並不是自己的,乃是上帝所賜並且託付他有規律地,按合式比例獻上他的時間,才幹,金錢服事上帝,並求全人類的福祉,他這樣做是由於他感謝耶穌救贖的大愛,所以受託的生活乃是藉着在耶穌基督裏的信將自己完全的獻給上帝。
總的來說:「基督徒的受託乃基督徒對上帝的愛和他的旨意的一種反應,承認個人蒙上帝揀選,以感恩的心,負責任的態度,有建設性地使用其一生,他受此託付因為耶穌為他死了。他能承擔此託付,因為耶穌復活了」。
換言之,基督徒受託的人生是負責的人生,是活潑的生命,是實踐的信仰,是見證的生活,是愛心的行為,是毫無保留,完全的奉獻。
所以,受託主日乃再次提醒我們,信仰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信仰絕不是一種表面循例式的行為,一種生活的點綴或心靈裏的寄託而是把整個生命毫無保留的獻上,這樣我們整個人生觀就會截然不同了,正如保羅的名句:「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潘霍華牧師曾說:「基督呼召一個人,他召他來是為他而死。」他補充說,「當我們向自己說No,向上帝說Yes的時候,就是一次殉道。」
十分欣賞普天頌讚402首的「應當獻身歌」其中的兩節:
「救主為我捨生,救主為我流血,因欲贖我靈魂,免我死亡絶滅;
主捐生命為我,我為主捐何物?
我當獻我生命,我當獻我時光;拋卻世間富貴,為主憂,樂,死,亡:
救主為我捨命,獻身我本應當。阿們。」


2023年01月1日 
「擁抱轉變、以愛為先、迎難奮進、重燃信念」 (林津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踏進2023年,我們一方面似乎正步出新冠疫情的陰霾,但彷彿又感覺到會有不少的新挑戰等待着我們,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新的一年呢?
首先,轉變是不能避免的了,無論是在社會或教會,我們都進入了一個新常態,很多以往慣用的模式都不再適用,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容易適應的,但當我們跳出我們的安舒區,卻往往發現自己有更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也經驗到上帝更多和更大的恩典。「擁抱轉變」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轉變,而是相信在轉變之中上帝始終掌權,並且要藉轉變讓我們和世人都能更經驗上帝的同在。
其次,教會正面對移民潮和退休潮的衝擊,同工、會友領袖和會友人數都正在下降中,面對這個實際的難題,我們絕不可消極放棄,反要更加奮進,每人多走一里,才是一個有信仰者應有的生命見證,世人不會因為信徒有多成功而相信上帝,卻是因為信徒能在困難中有多堅強而相信上帝。只是我們教會過去多年越來越事工化,漸漸失去了信仰中最重要的人情味,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我們實在不能繼續以事工化的模式去推動教會的發展,但卻成為我們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可以再次檢視現有各項事工的果效,並以愛主愛人作為一切事工的最終目標,同時更要加強我們中間的牧養關係和自發性。牧師部在2022年8月的退修會中,已確認了以上的重要方向,並在之後不同的委員會中都得到領袖們的大力支持,願上帝繼續引領我們,讓全教會上下一心,一起努力實踐「以愛為先、迎難奮進」。
最後,我們是一個信仰群體,行事為人都必須是基於我們的信念,人的智慧和謀略最多只是輔助而已,但我們教會的信念是甚麼呢?大家認識了多少?活出了又有多少?牧師部在過去一年多,就林崇智牧師撰寫的「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作了多次的討論,最終決定請林牧師將文章編輯成小冊子,於上週開始送給本會全體會友,但願我們都能好好研讀,並在小組中分享,唯有當我們都「重燃信念」,我們才算是上帝真實的門徒,教會才算是基督真實的身體。